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彩云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信息熵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性质
  • 1篇建设用地
  • 1篇建设用地变化
  • 1篇长江
  • 1篇长江三角
  • 1篇长江三角洲

机构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篇濮励杰
  • 3篇韩书成
  • 3篇张彩云
  • 1篇张健
  • 1篇彭补拙
  • 1篇陈凤
  • 1篇赵姚阳
  • 1篇李冬梅

传媒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江苏省建设用地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采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变化率指数对1996年以来江苏省建设用地变化及其区域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了建设用地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省域范围内建设用地结构趋向均衡化发展,尤其是2001年以来均衡化发展速度加快,但多样性和均衡度变化的阶段性以及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变化速率相对大小在区域间是有所差异的。最后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同区域建设用地供给方向做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新一轮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韩书成濮励杰李冬梅张彩云
关键词:建设用地变化信息熵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壤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被引量:27
2007年
以锡山市为分析样区,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7个指标对旱地变为未利用地、水田变为菜地、水田变为旱地、水田变为林地和水田变为未利用地等五种变化方式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变化方式对各指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不同:(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和林地使土壤向酸化方向发展,土壤pH分别降低0.47、0.78和0.17;旱地和水田变为未利用地分别使土壤pH提高0.24和0.74;(2)水田变为未利用地、菜地和林地分别使有机质降低3.83、3.18和0.35 g kg-1;水田变为旱地、旱地变为未利用地分别使有机质含量增加7.58和1.07 g kg-1;(3)旱地变为未利用地、水田变为菜地和未利用地分别使全氮降低0.31、0.08和0.11 g kg-1;水田变为旱地和林地分别使全氮提高0.41和0.04 g kg-1;(4)旱地变为未利用地使全磷有微小幅度的降低,降低量为0.01 g kg-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后不同程度地提高全磷含量,增加量分别为0.23、0.08、0.23和0.09 g kg-1;(5)旱地和水田变为未利用地分别使速效氮降低2.38和7.62 mg kg-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和林地分别使速效氮增加11.61、34.51和18.26 mg kg-1;(6)旱地变为未利用地使速效磷降低3.70 mg kg-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别使速效磷增加45.16、7.54、40.55和10.94 mg kg-1;(7)旱地变为未利用地以及水田变为菜地、旱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均使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加,增加量分别为8.75、77.44、32.28、160.4和27.59 mg kg-1。
韩书成濮励杰陈凤张彩云张健彭补拙
关键词:土壤性质土地利用变化长江三角洲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江苏省吴江市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农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2.91%、26.42%、14.83%和13.31%;8年来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的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快速增加为主.其中耕地减少了19.26%,交通运输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别增加了38.23%、22.08%。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口因素、比较经济效益和宏观政策因素是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张彩云濮励杰韩书成赵姚阳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