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婧雯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都市
  • 2篇PM
  • 1篇电话调查
  • 1篇信息真实
  • 1篇信息真实性
  • 1篇饮用
  • 1篇饮用水
  • 1篇应急监测
  • 1篇生活饮用
  • 1篇生活饮用水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时间序列分析
  • 1篇水质
  • 1篇水质监测
  • 1篇气温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特征
  • 1篇金属
  • 1篇金属元素
  • 1篇居民健康档案

机构

  • 5篇成都市疾病预...
  • 1篇成都市青羊区...
  • 1篇成都市环境保...

作者

  • 5篇孙婧雯
  • 4篇高绪芳
  • 4篇鹿茸
  • 3篇杜慧兰
  • 3篇覃芳葵
  • 1篇叶晓舸
  • 1篇魏咏兰
  • 1篇代珍
  • 1篇姚思君
  • 1篇廖江
  • 1篇王琼
  • 1篇夏劲节
  • 1篇彭中
  • 1篇段振华
  • 1篇朱航
  • 1篇魏文娟
  • 1篇关蕾
  • 1篇旷聃

传媒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成都市环境气温与人群死亡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成都市气温与人群死亡的关系,为降低敏感人群死亡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四川省成都市逐日气象、大气污染物及全死因死亡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将≤第2.5个百分位数的气温定义为低温,≥第97.5个百分位数定义为高温。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滞后–反应关系,求得最适宜温度,并将其作为参考水平,计算气温归因死亡人数与分值。结果2013—2018年,成都市日均气温范围为–1.9℃~29.8℃,P50为17.5℃,死亡总人数484736人,日死亡人数范围为137~375人/d,P50为214人/d,日均气压、日均相对湿度、PM_(10)、和O_(3–8)的P_(50)分别为950.8 kPa、80%、88.3μg/m^(3)和79.3μg/m^(3);日均气温和死亡人数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暴露–反应关系呈近似L型,最适宜温度为25℃。高温效应在暴露当日出现,最长持续5 d;低温效应在暴露后1~2 d出现,最长持续13 d,高温和低温暴露0~21 d的累积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142(95%CI=1.087~1.199)、1.405(95%CI=1.244~1.587);以最适宜温度作为基线暴露水平,累积滞后0~21 d情况下,气温归因死亡人数为60280人(95%CI=30875~85953),归因分值为12.4%(95%CI=6.5%~17.6%),其中低温归因死亡人数为56794人,归因分值为11.7%,高温归因死亡人数为3493人,归因分值为0.72%。结论成都市日均气温和人群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近似L型,低温风险大于高温风险,表现在相对危险度大、效应滞后时间长,归因死亡人数多和分值高。
覃芳葵高绪芳鹿茸孙婧雯杜慧兰廖江孙磊陈曦
关键词:气温
2017年成都市PM_(2.5)质量浓度与呼吸系统急救人次的关系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分析2017年成都市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_(2.5))对呼吸系统急救人次的近期影响。方法收集成都市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的PM_(2.5)每日24 h质量浓度均值、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人次数、日均气温和相对湿度,采用广义相加时间序列模型,在每日总急救人次数无明显长期趋势的基础上,控制气象因素(气温和气湿)、"星期效应"混杂因素后,分析PM_(2.5)与呼吸系统急救人次的关系。结果成都市2017年因呼吸系统疾病急救呼救共9 309人次,平均每天26人次。日均温度16.6℃,日均相对湿度81.2%,全年PM_(2.5)质量浓度均值为53.6μg/m^3。单污染物模型滞后时间效应分析发现,最强效应期为暴露当日,在最强效应期空气中PM_(2.5)质量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因呼吸系统疾病急救风险增加1.26%(95%可信区间:0.56%~1.97%),且PM_(2.5)质量浓度与居民因呼吸系统疾病急救风险几乎呈正向直线关系。双污染物模型分析发现,每日臭氧质量浓度8 h滑动平均值(O_(3-8 h))能够增强PM_(2.5)质量浓度对人群急救风险的效应。结论空气PM_(2.5)污染,可能增加居民因呼吸系统疾病急救的风险。
覃芳葵高绪芳鹿茸孙婧雯杜慧兰杜楠
关键词:PM2.5急救时间序列分析
成都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真实性的电话调查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成都市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为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成都市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结果共调查2 371人,应答率54.5%。建档知晓率为44.9%,不同地区、机构、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最高,郊区次之,郊县最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显著高于乡镇卫生院;重点人群显著高于非重点人群。基本信息真实率为95.1%,不同地区、机构、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人群服务信息真实率为76.1%,不同机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显著高于乡镇卫生院。结论成都市居民健康档案基本信息真实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档案宣传,增加电话填写率和服务信息真实率的考核指标,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彭中魏咏兰王琼姚思君夏劲节孙婧雯叶晓舸段振华朱航代珍魏文娟关蕾
关键词:健康档案电话调查
2018年成都市金堂县“7·11”洪灾后生活饮用水应急监测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掌握灾后生活饮用水安全现状,及时进行干预,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方法对金堂县受灾的城区及6个乡镇供水进行应急监测,所采水样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12-2006)检测,结果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判定。结果共采集171个水样,总体合格率为90.6%,其中分散式供水最低(62.5%),不同供水类型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灾后管网水总大肠菌群、分散式供水浑浊度和细菌总数合格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洪灾对生活饮用水水质影响较大,及时并持续开展灾后生活饮用水监测,对确保灾区生活饮用水安全有重要意义。
孙婧雯周尚波杜楠高绪芳鹿茸杜慧兰
关键词:洪灾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
2015─2022年成都市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慢性健康风险评估
2024年
目的分析2015—2022年成都市大气PM_(2.5)和其中12种金属元素浓度特征,并进行终生超额致癌风险评估,为制定污染物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成都市所有环境监测中心站国控点监测逐日PM_(2.5)浓度,共监测2922 d;在成都市均匀分布3个采样点定期采样PM_(2.5)并监测PM_(2.5)中金属元素含量,共监测672 d。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并用正态性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污染物浓度差异,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检验水准α=0.05。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12种金属元素浓度,包括锑(Sb)、铝(Al)、砷(As)、铍(Be)、镉(Cd)、铬(Cr)、汞(Hg)、铅(Pb)、锰(Mn)、镍(Ni)、硒(Se)和铊(Tl)。从金属元素中筛选年均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限值,且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确定的1类致癌物,按照《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WS/T 666-2019)进行终生超额致癌风险评估。结果2015—2022年成都市大气PM_(2.5)连续8年年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PM_(2.5)在冬季浓度较高,不同年份PM_(2.5)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8.155,P<0.001)。PM_(2.5)中12种金属元素在不同年份的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54~1451.240,P<0.001),其中金属砷连续8年年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金属镉在2015年年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这两种金属也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以中位数浓度计算,它们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分别为57.7×10^(-6)和3.7×10^(-6),以第95百分位数浓度计算,它们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分别为205.0×10^(-6)和23.1×10^(-6)。结论成都市存在大气PM_(2.5)污染的情况,金属元素中砷和镉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应了解污染物的来源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减少居民的暴露。
罗理鹿茸旷聃翟一凡孙婧雯覃芳葵邱玉蓉高绪芳
关键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