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庆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籽粒
  • 2篇小麦
  • 1篇多胺
  • 1篇亚精胺
  • 1篇乙烯
  • 1篇乙烯利
  • 1篇农田
  • 1篇农田生态
  • 1篇农田生态系统
  • 1篇籽粒灌浆
  • 1篇籽粒品质
  • 1篇外源
  • 1篇外源多胺
  • 1篇外源亚精胺
  • 1篇小麦籽粒
  • 1篇小麦籽粒品质
  • 1篇胁迫
  • 1篇精胺
  • 1篇耕作
  • 1篇耕作农田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3篇陈庆
  • 2篇廖允成
  • 2篇温晓霞
  • 2篇刘杨
  • 2篇李佳
  • 1篇李长江

传媒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外源亚精胺和乙烯利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被引量:7
2017年
以‘西农979'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小麦灌浆期模拟干旱胁迫,通过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进行喷施亚精胺(Spd)和乙烯利处理,测定小麦籽粒灌浆动态、旗叶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旗叶温度等指标,分析外源Spd和乙烯利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小麦籽粒灌浆,外源Spd显著促进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外源乙烯利则显著抑制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外源Spd在灌浆进程中能够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同时显著降低旗叶MDA质量摩尔浓度以及旗叶温度,而外源乙烯利则作用相反。说明外源Spd和乙烯利均能显著调控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其调控作用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MDA质量摩尔浓度、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气孔开闭密切相关。
陈庆吕晓康李佳廖允成刘杨温晓霞
关键词:亚精胺乙烯利干旱胁迫小麦籽粒灌浆
外源多胺和乙烯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以‘西农538’和‘周麦22’为材料,在灌浆期分别喷施亚精胺(Spd)、腐胺(Put)和乙烯(Eth),研究外源多胺和乙烯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喷施Spd,2个品种籽粒的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相比对照均有所提高,面筋质量分数、沉降值等加工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下降但未达显著水平,小麦品质得到改善。而喷施Put的效果相反但未达到显著影响。Eth提高清蛋白和球蛋白质量分数,但显著降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质量分数以及面筋质量分数、沉降值等加工品质指标。说明通过化学调控等途径增加籽粒Spd浓度或降低Put和Eth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
李佳陈庆吕晓康刘杨廖允成
关键词:小麦多胺乙烯籽粒品质
保护性耕作农田固碳减排效应分析——以陕西户县、大荔和临渭区为例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固碳减排效应,以陕西省关中平原麦玉两熟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西安户县、渭南大荔和临渭区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从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温室气体减排4个方面对该地区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固碳减排效应进行综合分析和估算。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密度,每公顷农田每年碳固定量增加3 467.28kg CO_2当量,占总减排量的64.21%,对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最大;因减少物资投入和避免秸秆焚烧所产生的减排量分别为68.04kg·hm^(-2)·a^(-1)和1 864.65kg·hm^(-2)·a^(-1) CO_2当量;因秸秆还田产生的N_2O抵消了5.67%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每公顷农田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739.76~5 364.30kg CO_2当量,整个保护性耕作项目区每年产生的减排量约为2.0×10~4t CO_2当量。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关中平原具有巨大的固碳减排能力,是一项经济且对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
陈庆李长江张俊丽王阳峰杨飞温晓霞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保护性耕作关中平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