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帅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林业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岩溶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库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雨滴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碳库
  • 1篇碳库管理指数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壤特征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碳库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 1篇退耕还林地
  • 1篇群落

机构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国际工程...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4篇闫帅
  • 3篇崔明
  • 3篇周金星
  • 2篇唐夫凯
  • 2篇李桂静
  • 1篇刘玉国
  • 1篇周薇

传媒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冠对降雨雨滴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动能是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动力来源。降雨经过林冠层后,由于受到林冠的再分配作用,雨滴特性(雨滴大小、雨滴终点速度和雨滴动能)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林下土壤侵蚀特征。为探讨南方红壤区典型树种马尾松林冠对林下土壤侵蚀的影响机制,于2014年5—6月期间在福建长汀县观测了5场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采用滤纸色斑法对马尾松林内外的降雨雨滴同时进行观测,并汇总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林内外的降雨雨谱,研究结果表明:1)与林外雨滴相比,林内雨滴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变大。林外雨滴数量为1 346个,林内雨滴数量为1 608个,比林外多19.5%;林外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6~5.7 mm,林内雨滴直径的大小分布范围是0.4~6.1 mm。2)马尾松林下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双峰曲线,2个峰值对应的直径分别是1.5、3.6 mm,林外不同大小雨滴的分布呈单峰曲线,峰值对应的直径为1.8 mm,林内雨滴中数直径(3.2 mm)比林外(2.0 mm)高60.0%。3)雨滴直径(d)〈2.0 mm时,林内外雨滴终点速度相似,d≥2.0 mm后,林内雨滴的终点速度开始低于林外,且二者间的差异随雨滴直径的增加由0.6%逐渐增加到2.0%。4)人工马尾松林是南方红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一种可行途径,降雨经林冠层后,受林冠截留和林冠高度的影响,降雨动能减少了21.8%。该研究可为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李桂静周金星崔明闫帅
关键词:南方红壤区降雨动能
外生菌根菌肥对白皮松光响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为研究外生菌根对白皮松(Pinus bungeana)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200、400、600 m L 3个菌肥剂量,干施、湿施2种施用方式,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田间8年生白皮松苗的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合白皮松光响应曲线的拟合。施用菌肥显著提高了白皮松的光合生理特性,表现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并降低了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菌肥剂量与光合作用间无明显规律;施肥方式中,湿施处理比干施处理更能提高白皮松叶片的光合特性。各处理组在促进白皮松光合作用上,200 m L施肥量、湿施的处理方式效果最优。
闫帅崔明周金星刘玉国唐夫凯李桂静周薇
关键词:白皮松外生菌根光响应曲线
岩溶峡谷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明显提高了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P<0.05),0 ~ 20 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3.00 ~ 34.07 g/kg,其中耕地最低,椿树林地最大;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椿树林>油桐林>撂荒地>车桑子地>花椒地>耕地.2)6种样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O ~ 20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是剖面均值的1.11 ~1.37倍,0~ 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35.68%~46.45%,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以耕地为参照,除花椒地外,其他4种退耕还林地碳库管理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退耕能有效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且以椿树和油桐林地效果最佳.此外,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的变化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一致,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碳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退耕具有提升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该区在生态恢复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耕模式,增加植被盖度、减少人为扰动.
唐夫凯崔明周金星闫帅丁访军吕相海
关键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密度碳库管理指数
煤矸石山人工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煤矸石已经成为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之一,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恢复,是恢复生态学当今探讨的热点之一。由于煤矸石山容易发生自燃,国内通常采取覆盖碾压法封堵空气,但是碾压后的土壤结构性较差...
闫帅
关键词:植被恢复群落特征土壤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