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丽波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上新世
  • 2篇花粉
  • 2篇E3
  • 2篇表土花粉
  • 1篇地貌
  • 1篇遗址
  • 1篇田螺
  • 1篇全新世
  • 1篇全新世以来
  • 1篇孢粉
  • 1篇孢粉组合
  • 1篇香榧
  • 1篇环境演变
  • 1篇渐新世
  • 1篇古环境
  • 1篇古环境演变
  • 1篇古近纪
  • 1篇N

机构

  • 7篇浙江省水文地...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郑丽波
  • 4篇戴雪荣
  • 2篇曾罡
  • 1篇郝秀东
  • 1篇陈立辉
  • 1篇师育新
  • 1篇欧阳绪红
  • 1篇柳云龙
  • 1篇王小龙
  • 1篇朱立新

传媒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质学刊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浙东四明山地貌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基于ASTER-GDEM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地势起伏度、条带分析及面积-高程积分三种方法,探讨了浙江东部四明山山地地貌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四明山由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影响,主体呈NE-SW向展布,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的面积分别占0.6%、16.2%、32.7%和50.5%,山地起伏度较小(平均约81m).条带分析表明,山顶残存有多处面积大小不等的古夷平面,它们的高程与玄武岩台地的高程基本一致,南部高出北部约300 m.山地各子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分析表明,HI值在0~0.35、0.35~0.45和0.45~0.60区间段分别占47.31%、30.58%和22.11%,分别对应老年期、壮年(偏老)期和壮年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山地目前主要受外力剥蚀的影响.
许锐戴雪荣师育新郑丽波何姗姗
四明山古夷平面遗迹特征与演化研究(摘要)
四明山古夷平面遗迹是余姚四明山地质公园最有科学与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并采集了5个古风化壳16个层位,7个现代风化壳20个层位的风化壳样开展粘土矿物分析,以及20个玄武岩样品的K-Ar年龄测试分析,...
郑丽波陈立辉戴雪荣张欢许锐朱立新
四明山古夷平面遗迹特征与演化研究
古夷平面研究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遭受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的影响,很多古夷平面遗迹已无从清晰辨识.浙江四明山顶的古近纪夷平古风化壳面的发现,为研究浙江东部,甚至是华东地区的新生代地貌演化提供...
郑丽波曾罡戴雪荣张欢陈立辉许锐
中国东部四明山古夷平面遗迹特征与演化被引量:2
2018年
古夷平面研究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遭受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的影响,很多古夷平面遗迹已无从清晰辨识。浙江四明山顶古近纪夷平古风化壳面的发现,为研究浙江东部甚至华东地区的新生代地貌演化提供了重要地质信息,同时为始新世和中新世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质证据。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系统采集了该区5个点位的20个古风化壳样品和7个点位的15个现代风化壳样品,开展黏土矿物分析和玄武岩K-Ar年龄测试。研究确认四明山地区发育有2期古夷平面遗迹,即古近纪(E)和新近纪(N)古夷平面遗迹:第一期夷平面发育时间为65. 0~32. 2 Ma,解体和古夷平面遗迹保存时间为32. 2~21. 7 Ma;第二期夷平面发育时间为21. 7~10. 5 Ma,解体和古夷平面遗迹保存时间为10. 5~3. 0 Ma。研究区2期火山活动喷发所形成的玄武岩盖层有效保护了该区的古风化壳,从而使四明山古夷平面遗迹具有空间展布完整、剖面信息清晰等特征,呈现出由古夷平面(古风化壳)与玄武岩堆积面(现代风化壳)组成的"双风化壳"现象,为观察古夷平面遗迹特征提供了最佳场所。
郑丽波戴雪荣张欢曾罡陈立辉许锐
全新世以来浙江余姚河姆渡—田螺山遗址的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被引量:12
2016年
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田螺山遗址附近的HMD1501和HMD1502两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变、气候变化、海平面变迁及人类活动。孢粉、海相沟鞭藻、淡水藻类及有孔虫内衬的记录表明:(1)在早全新世(对应于镇海组下部),植被群落属于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潮湿,研究区属于海侵阶段。(2)在中全新世(对应于镇海组中部),植被群落虽仍为针阔叶混交林,但气候转为温和湿润,研究区仍属于海侵阶段。(3)由于人类活动的进一步加剧,在晚全新世(对应于镇海组上部)的植被群落中草地的面积也随之扩大,并在滨海地区开始有一些以莎草科为主的沼泽地形成,植被群落属于针阔叶混交林—草地,气候更加凉爽干燥,研究区转为海退阶段。(4)在~7235—3327 cal.yr B.P.期间,草本花粉的含量激增,特别是一些粒径不小于35μm的禾本科栽培作物花粉的含量增加,说明此时人类活动开始增强,河姆渡—田螺山遗址附近出现较多的水稻种植区。
郑丽波郝秀东禚彬柳云龙王小龙朱立新余新波张甬江
关键词:孢粉组合全新世古环境演变
浙江嵊州西白山表土花粉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通过对浙江嵊州西白山香榧林、针阔混交林、茶园及竹园16份苔藓的花粉分析,研究其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50科属组成,以乔木花粉(主要为香榧和马尾松)为优势,含量为71.5%~92.9%,草本花粉次之,含量为5.3%~24.7%,蕨类孢子含量最低,含量为1.5%~7.2%,表土花粉组合基本上反映了该区植被的总体特征;②PCA结果显示,香榧和香榧林均能很好的区分出来,说明其具有很好的分异性;③香榧花粉在香榧林的含量较高,平均高达41.1%,但在林外,其含量则迅速降低,为5.2%~9.8%,可见香榧花粉的传播距离非常有限。该结果建议当地层中香榧花粉化石的含量达到10%,就可以初步断定在研究区附近有古香榧林的存在。
郝秀东欧阳绪红郑丽波钟华汪美芳
关键词:表土花粉
浙江嵊州西白山表土花粉的初步研究
郝秀东欧阳绪红郑丽波钟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