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空军勤务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青少年心理应激的运动干预评价与追踪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以及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方法以773名学生为被试,运用3种持续16周的干预方案来检测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结果 1不同干预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干预效应不同,16周的干预效果优于8周(t=2.78,P<0.05)和干预前(t=4.15,P<0.01),8周的干预效果优于干预前(t=2.24,P<0.05)。2不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干预效应不同,"身体素质+体育游戏+球类"干预方案最适合初中学生(F=3.26,P<0.01)、"天天练+课课练+周周练"干预方案最适合小学生(F=3.43,P<0.01)、"身体素质+球类"干预方案最适合高中学生(F=3.67,P<0.01)。3不同干预类型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40.82,P<0.01)、不同干预时间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32.96,P<0.01)、干预类型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37.26,P<0.01)。结论不同干预方案都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具有缓解效果,且随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
- 陈开梅盛岗杨威赵亚洪
- 关键词:运动干预青少年心理应激
- 身体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机制:心理弹性调节作用
- 目的:国内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围绕它在心理应激事件中到底是起中介效应还是起调节效应?身体锻炼领域是一个充满挫折、失败、逆境的领域,那么身体锻炼者又该如何来应对和解决这些逆境和难题?因此,本课题基于心理弹性理论,...
- 杨威陈开梅王建军孙培全
- 关键词:身体锻炼心理应激心理弹性
- 不同高原训练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效应
- 陈开梅董磊杨威
- 中学生心理应激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以及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方法:以773 名学生为被试,运用3 种持续16 周的干预方案来检测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结果:16周的干预效果优于8周和干预前的效果,8周...
- 杨威陈开梅王建军
-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应激运动干预
- 不同体育项目与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互动效益模式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体育项目的身体自我概念的特征及身体自我概念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预测作用。结果:(1)身体自我概念有8个因素在不同体育项目间差异显著,3个因素在不同体育项目间差异不显著;(2)身体自我概念8个因素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预测达到强效果量,3个因素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预测达到中等效果量;(3)身体自我概念在不同体育项目间具有质的差异性,不同体育项目由数个身体自我概念来预测。
- 陈开梅杨威赵亚洪
- 关键词:大学生
-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社区体育文化研究
- 国外社区体育研究源于20世纪600年代,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其研究状况也不相同,如欧洲的社区俱乐部、日本的社区公民馆等都具有典型意义,但整体而言,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建设研究仍处于探索之中。而我国社区体育的兴起是以20世纪...
- 杨威陈开梅王建军孙培全
- 文献传递
- 不同形式锻炼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 2015年
- 探讨不同形式锻炼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方法:以388名中学生为测试对象,运用分层回归分析来验证运动承诺的中介效应。结果:1)不同形式锻炼行为呈低相关,与运动承诺呈显著相关;2)显性锻炼行为以运动承诺为中介对隐性锻炼行为起正向或逆向的调节作用;3)隐性锻炼行为对显性锻炼行为具有导向、驱动和支持作用。结论:验证了运动承诺在不同形式锻炼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 陈开梅杨威董磊
- 关键词:锻炼行为心理机制中介效应运动承诺
- 不同高原训练方式对运动员心理应激的影响机制
- 陈开梅杨威董磊
- 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影响的追踪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及随干预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为采取干预措施缓解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采用准实验设计和多元方差分析,对从徐州市三中初二年级4个班级中选取的49名中学生在4个测量时段共16周的心理应激水平变化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对照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P=0.35),而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9,2.85,4.83,P值均<0.05)。实验前,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P=0.37);实验干预8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P=0.031);实验干预16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P=0.000);实验结束3个月,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00)。不同干预时段和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不仅主效应存在统计学意义(F时段=6.74,P=0.000;F方式=5.18,P=0.000),还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F时段×方式=8.75,P=0.000)。结论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均能起到缓解作用,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 陈开梅杨威董磊孙培全
- 关键词:应激心理学
- 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研究
-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断乳期',此时他们有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青少年心理应激运动干预问题一直都是锻炼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已有的研究大多是...
- 陈开梅杨威杜雨孙培全
-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应激运动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