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毅飞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4篇气膜
  • 3篇透平
  • 3篇气膜冷却
  • 2篇端壁
  • 2篇旋流
  • 1篇代理
  • 1篇代理模型
  • 1篇压力敏感
  • 1篇优化设计
  • 1篇双通道
  • 1篇气膜孔
  • 1篇迁移
  • 1篇燃气透平
  • 1篇热斑
  • 1篇尾段
  • 1篇温度分布
  • 1篇泄漏流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作者

  • 5篇袁新
  • 5篇李毅飞
  • 3篇苏欣荣
  • 3篇张扬
  • 1篇马灿

传媒

  • 5篇工程热物理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热斑旋流对燃气透平高压静叶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揭示热斑和旋流对燃气透平高压静叶的影响机制,本文运用自主开发的有限体积求解器,对LISA一级半透平受到正对通道中心的热斑旋流影响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本文详细阐述了热斑和旋流在叶片通道内的流动过程,研究了其对燃气透平高压级静叶的温度分布、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复杂影响以及热斑旋流通过静叶通道时热斑形态变化和通道内涡系结构变化。
李毅飞马灿苏欣荣袁新
关键词:热斑旋流温度分布
进口旋流对透平双通道叶栅端壁气膜冷却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实验叶栅采用GE-E^3进口导叶叶型,进口马赫数为0.1,进口雷诺数为1.48×10~5。实验中的叶片放大比例为1.95,气膜有效度采用压力敏感漆测量。气膜冷却工质采用氮气,密度比接近1.0。实验中两个相邻叶栅通道的端壁气膜有效度分布同时进行测量,在端壁上游和下游分别取相同位置进行气膜有效度对比。进口旋流采用旋流器进行模拟,旋流器与两个叶栅通道间的相对位置沿周向移动,分别模拟正对叶片A、正对叶栅通道1,正对叶片B,正对叶栅通道2以及正对叶片C五个状态。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进口旋流可以主导端壁上游的气膜冷却有效度分布,气膜附面特性并且随旋流核心位置变化明显。在端壁下游区域旋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与主流横向流动的合成作用,气膜冷却变化对旋流核心位置移动相对上游不敏感。
张扬李毅飞袁新
关键词:气膜冷却端壁旋流透平
透平横向流动对成型孔气膜冷却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揭示透平叶片通道近壁横向流动对成型孔气膜冷却的影响,本文采用等宽弯通道进行端壁平面气膜冷却,以研究近端壁横向流动单一因素对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本文在直通道实验段和弯通道实验段中采用压力敏感漆(PSP)方法测量绝热气膜有效度,对比两实验段中气膜冷却的差别来阐述横向流动对气膜冷却有效度分布的影响。气膜冷却区域从气膜孔出口沿横向流动方向迁移,冷却区域横向扩展,且横向平均气膜有效度明显提升。
李毅飞张扬苏欣荣袁新
基于多精度代理模型的高效异型气膜孔设计优化和实验验证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提升燃气轮机热端部件表面的气膜冷却效果,本文发展了一套基于多精度代理模型的高效气膜孔优化方法,通过对气膜孔孔型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气膜冷却效率。与传统的代理模型优化方法相比,本文构建的多精度代理模型优化方法能有效结合实验数据与高精度数值计算,在保证准确度的同时使优化效率提升64.5%。本文针对业界广泛使用的一种气膜孔进行优化设计,选取后倾角、侧扩角和孔长径比作为三个设计变量,采用遗传算法和序列二次规划混合方法进行优化。并采用3D打印和PSP测量技术对优化孔型进行验证,发现和初始孔型相比优化孔型的面平均气膜冷却效率提升39%。本文的工作证明了多精度代理模型在气膜冷却优化方面的有效性。
张浩陈子聿李毅飞苏欣荣袁新
关键词:气膜冷却优化设计
端壁叶间装配缝尾段泄漏流气膜冷却特性
2017年
为了揭示端壁装配缝几何参数对叶片尾缘下游部分的气膜冷却特性影响机理,本文对GE-E^3直列叶栅中的装配缝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槽缝几何参数对叶片尾缘的冷却特性具有较大影响。装配缝两侧端壁中,靠近吸力面端壁低于另一侧端壁对提高端壁气膜有效度具有有利作用。双侧切角结构虽然提高了靠近装配缝区域的气膜有效度,但增大了冷却盲区。装配缝结构应以靠近吸力侧偏低的几何关系和提高冷却出流速度为目标进行设计和优化。
李毅飞张扬袁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