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奇特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 4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2篇性能研究
  • 2篇子核
  • 2篇活性
  • 1篇弹性散射
  • 1篇电场
  • 1篇电场分布
  • 1篇电阻率
  • 1篇原子
  • 1篇原子核
  • 1篇中高能
  • 1篇熔合反应
  • 1篇上升时间
  • 1篇数字化
  • 1篇探测器
  • 1篇探测器阵列
  • 1篇天体
  • 1篇天体物理
  • 1篇统计模型
  • 1篇漂移
  • 1篇气体探测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近...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李奇特
  • 7篇叶沿林
  • 3篇楼建玲
  • 2篇张宁涛
  • 1篇聂鹏煊
  • 1篇郑涛
  • 1篇曹中鑫
  • 1篇李智焕
  • 1篇江栋兴
  • 1篇杨彪
  • 1篇范凤英
  • 1篇葛愉成
  • 1篇李晶
  • 1篇赵红赟
  • 1篇鲁辰桂
  • 1篇高丙水
  • 1篇吕林辉
  • 1篇李湘庆
  • 1篇肖军
  • 1篇史帆

传媒

  • 4篇原子核物理评...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玻璃RPC位置分辨率研究
RPC(Resistive Plate Chamber,阻抗板探测器)有良好的时间分辨率和位置分辨率并且造价低廉,因而特别适合作为大面积覆盖的探测器,在高能物理和天体粒子物理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描述了
李奇特叶沿林
关键词:RPC气体探测器
用于^(16)C核集团结构实验研究的望远镜探测器阵列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对16C核集团结构实验研究中使用的望远镜探测器阵列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此望远镜阵列主要用于靶后反应产物的探测及粒子鉴别。探测器阵列由9组望远镜组成,其中包括了硅微条、位置灵敏硅探测器(PSD)、大面积硅探测器(SSD)和CsI探测器单元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探测器。用241Amα源对组成望远镜的各探测器进行了测试和优化,且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性次级束流线(RIBLL)上进行了在束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望远镜探测器阵列具有较好的能量分辨、高的角分辨及粒子鉴别能力,可满足通过碎裂反应来研究16C等原子核的集团结构的需要。
史帆游海波郑涛范凤英聂鹏煊李奇特叶沿林
硅探测器的数字化脉冲形状甄别被引量:2
2017年
介绍了利用硅探测器的脉冲形状甄别进行粒子鉴别的原理。详细叙述了基于数字化方法的脉冲形状甄别的实现。采样频率和位数是数字化方法的两个重要参数。对于硅探测器信号,采用100 MS/s,12 bit的Digitizer可以满足脉冲形状甄别法对时间分辨的要求。同时对该方法粒子鉴别的特征和能量阈值做了简要的分析和对比。粒子背面入射硅探测器的所得的阈值低于正面入射的情况。例如对于氖周围的同位素,背面入射情况的阈值约为100 MeV,为正面入射情况下鉴别阈值的二分之一,相当与?E-E方法中?E探测器厚度约为60μm情况下的阈值。最后定性讨论了硅探测器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和沟道效应对粒子鉴别性能的影响。
李朋杰李智焕陈志强吴鸿毅田正阳蒋伟李晶冯骏臧宏亮刘强牛晨阳杨彪陶龙春张允孙晓慧王翔刘洋李奇特楼建玲李湘庆华辉江栋兴叶沿林
关键词:硅探测器上升时间沟道效应
^(12)C+^(13)C在库仑位垒以下能区的熔合截面测量被引量:2
2017年
深垒下能区的^(12)C+^(13)C熔合截面测量对检验天体中熔合反应外推模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库仑位垒以下能区存在的各种测量结果,都利用了统计模型来修正得到熔合截面,但对于这些方法间的系统误差仍没有很好地研究。实验采用离线活度测量的方法,在Ec.m.=4.4~5.8 Me V能区内对^(12)C+^(13)C熔合截面进行测量。经Hauser-Feshbach统计模型对分支比的修正后,熔合总截面由24Na活度推导出。通过本实验数据与其它实验方法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了统计模型的系统误差为14%。
陈治均张宁涛李奇特任晓堂唐晓东王新雨许金艳许世伟
关键词:统计模型
利用中高能破碎和敲出反应研究非稳定核结构被引量:3
2010年
中高能区的破碎和敲出反应,由于机制相对简单、对核的表面敏感、理论处理比较成熟等原因,在非稳定核的晕结构、壳移动等奇特性质研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针对次级束流强度较弱、能散较大等特点,实验上发展和应用了逆运动学有效立体角完全测量、轻重靶结合、高精度消色差磁谱仪、前向中子谱仪、在束γ测量等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实验的探测能力和选择性。从物理问题探索和实验路线演变的角度,回顾了非稳定核破碎和敲出反应的发展过程与启示,并探讨未来的走向。
叶沿林FAISAL Jamil-Qureshi楼建玲葛愉成吕林辉曹中鑫肖军李奇特陈天逸杨帆
关键词:核结构核探测技术
轻丰中子核的奇特结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不稳定核的奇特结构,例如集团结构、闯入态等,是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直接核反应实验是研究丰中子核奇特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题组自主研发了适用于放射性束流在质子和氘靶上发生直接核反应实验研究的带电粒子探测阵列.利用该高精度、大立体角、模块化、多用途的探测阵列,我们在轻丰中子核的奇特结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从实验上确认了^(14)C的π型线性链状分子转动带;发现了丰中子核^(16)C的π2σ2构型线性链状分子结构,^(14)C的一个共振态可能有“3α呈线性排列”的线链超形变结构.我们定量研究了^(12)Be、^(13)B等N=8附近丰中子核的s波和d波闯入强度,结果表明:^(12)Be基态中s波占19%,远远小于^(11)Be(~80%),而d波成分却高达57%,是主要的闯入成分;^(13)B基态中的s(d)波闯入成分约为12%(5%),处于从Be到C的过渡.
楼建玲叶沿林杨再宏杨再宏许金艳
用于不稳定原子核研究的共线激光谱仪研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不稳定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核结构的重要探针之一,有助于我们理解丰中子/丰质子核中出现的新奇物理现象,也是检验和发展核理论模型的重要依据.利用精密激光谱学技术测量核外电子的超精细结构光谱,可以精确提取不稳定原子核基态和长寿命同核异能态的自旋、磁矩、电四极矩和电荷半径等多个基本性质.本文简单介绍了国际上激光谱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超精细结构光谱的测量原理.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在我国研制的基于荧光探测的共线激光谱系统及近期的优化升级现状.通过测量Ti原子和Ca离子的高分辨共振谱,有效验证了共线激光谱设备的整体性能.最后,结合我国现有和发展中放射性核束装置的物理目标,提出进一步优化升级激光谱技术,提高其分辨率和灵敏度,并用于不稳定核研究的计划.
张鹏刘寅绅白世伟杨晓菲王姝婧刘永超胡晗睿郭洋帆林喆阳严周杜泽宇梅文聪叶沿林李奇特
关键词:超精细结构离子探测
用于核天体物理实验的活性靶时间投影室被引量:2
2020年
发生在中子星壳层内的丰中子熔合反应对中子星演化以及X射线超级爆等现象均会产生影响。受限于放射性束流强度和反应机制的复杂性,实验数据极其缺乏,难以有效约束理论模型。基于活性靶技术的时间投影室(Time Projection Chamber,TPC)将工作气体作为反应靶,具备近4π立体角接受度和三维径迹重建能力,能够实现对反应事件的全记录,显著提高了探测效率,大幅降低了熔合反应截面测量对束流强度的要求。我们研制了240路信号读出的TPC,并使用放射性束流^(16)N对探测器进行了测试,探索了该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的反应产物径迹,对反应事件做出更好的筛选,进一步发展了1024路信号读出TPC,并开展了^(12)C+^(12)C库仑位垒附近熔合反应截面测量实验,初步实验结果与已有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张志超张宁涛鲁辰桂蒲天磊张金龙陈涵段利敏高丙水李阔昂李宇田千奕茹龙辉唐晓东王新雨徐晓栋赵红赟蔡紫葳姬彬斐李奇特许金艳林炜平
关键词:熔合反应
小型活性靶时间投影室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本文设计了使用64路一维读出条的小型活性靶时间投影室,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其气体室的灵敏体积为10cm×10cm×14cm,通过连接2层厚气体电子倍增器进行电子放大.为改善场笼边缘的电场不均匀性,引入场笼环的设计结构.当场笼环加高压为-950 V时,测得α粒子沿漂移电场方向的径迹位置分辨小于0.2 mm,径迹角度分辨小于0.6°,时间分辨小于20 ns.活性靶时间投影室的工作气体为96%He+4%CO2.实验中也观察到了清晰的α粒子在He气上的弹性散射事件.
许金艳阳黎升李奇特叶沿林韩家兴白世伟高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