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宫超

作品数:2 被引量:5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亚热带
  • 1篇亚热带常绿阔...
  • 1篇演替
  • 1篇演替阶段
  • 1篇育林
  • 1篇森林演替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生物...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含量
  • 1篇碳密度
  • 1篇人工林
  • 1篇中亚热带
  • 1篇中亚热带常绿...
  • 1篇主要森林类型
  • 1篇物量
  • 1篇阔叶
  • 1篇阔叶林
  • 1篇封山
  • 1篇封山育林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汪思龙
  • 2篇宫超
  • 1篇邓仕坚
  • 1篇陈龙池
  • 1篇曾掌权
  • 1篇张伟东
  • 1篇胡青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碳储量与格局特征被引量:43
2011年
研究了湖南鹰嘴界自然保护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这3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2.86、179.84和229.12MgC·hm-2,其中乔木层占59.57%~67.88%,随森林进展演替增加,乔木层是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贡献者,且各林分均以树干占乔木层碳储量比例最大;土壤层占31.05%~36.55%,碳储量随演替进展而增加,但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率减小;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41%~3.04%和0.65%~2.53%,均随演替进展而减少,对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微弱;演替过程中生物量碳与土壤碳储量比为1.96、1.69和2.20,生物量碳在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在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模拟常绿阔叶林结构,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宫超汪思龙曾掌权邓仕坚陈建平龙康寿
关键词:碳储量碳含量森林演替中亚热带
湖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比较被引量:19
2012年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对湖北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33.87、73.42和111.62t·hm-2,灌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65、1.40和1.52t·hm-2,草本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13、0.09和0.13t·hm-2,枯落物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47、1.34和0.93t·hm-2,乔木层碳密度作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占总生物碳密度的98.35%、96.29%和97.74%,林下植被(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密度分别占1.31%、1.95%和1.44%,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占0.34%、1.76%和0.82%。土壤(0~100cm)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57.04、66.92和54.12t·hm-2,土壤碳密度的60%储存在0~40cm土壤中,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密度逐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生物量和土壤层碳密度均表现出: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大于人工林。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碳密度分布序列为土壤(0~100cm)>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可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更有助于提高森林碳汇,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胡青汪思龙陈龙池张伟东宫超
关键词:封山育林次生林人工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