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塔娜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地形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服务价值
  • 1篇生态足迹
  • 1篇泥沙
  • 1篇坡耕地
  • 1篇侵蚀产沙
  • 1篇微地形
  • 1篇西北旱区
  • 1篇模拟降雨
  • 1篇径流
  • 1篇可持续性
  • 1篇黄土
  • 1篇黄土坡耕地
  • 1篇溅蚀
  • 1篇降雨
  • 1篇耕地
  • 1篇耕作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4篇张青峰
  • 4篇田龙
  • 4篇塔娜
  • 2篇董艳
  • 2篇章慧
  • 1篇张翔
  • 1篇王健
  • 1篇王彩芬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土坡耕地径流水力学参数与侵蚀产沙的模拟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明确连续降雨条件下黄土坡耕地微地形的径流产沙及水力学特征,基于4种坡度(5°,10°,15°,25°)、4种耕作方式(直线坡、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和2种雨强(60mm/h,120mm/h)的组合,通过室内模拟连续90min降雨试验,对不同坡面的径流泥沙特征和水力学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4种耕作措施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均遵循一致的规律,从大到小均为直线坡>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直线坡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分别是等高耕作坡面的2倍和2.3倍,其水土保持效应依次增强;相同耕作方式下,与60mm/h雨强相比,120mm/h雨强下的径流量由1.04kg/min增大到3.02kg/min,雨强对径流量的影响显著;径流量和泥沙量随时间均呈现对数变化趋势;相同降雨历时下,坡面流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大,从层流和缓流向紊流和急流发展,加剧了水土流失。耕作方式、雨强和坡度是影响黄土坡耕地侵蚀产沙过程及水力学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实施有效的保护性耕作、削弱坡度效应将有助于黄土坡耕地的水土保持。
张慧荟塔娜章慧董艳田龙张青峰
关键词:径流泥沙模拟降雨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被引量:17
2015年
西北地区的生态可持续状况对于稳定生态环境,改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生态足迹模型(EFM)中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文中对原有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对西北地区2012年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2.90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8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0.72hm2/人,整体的生态结构不合理,处于不可持续状态;2)西北地区各省区的生态足迹差异明显,除青海和新疆为生态盈余外,其它省区均为生态赤字,其中陕西最大,甘肃最小;3)西北地区生态适度人口为0.74×108人,实际人口与生态适度人口的比例是1:0.75,人口数量整体处于超载状态;生态利用效率为0.65万元/hm2。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价生态可持续现状,研究方法和结果对于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田龙张青峰张翔塔娜王彩芬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
黄土耕作坡面溅蚀过程中微地形响应特征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究60mm/h雨强下不同耕作坡面在溅蚀阶段的微地形变化特征,为黄土坡地水土保持耕作方式布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激光扫描量测方法分别获取溅蚀前后4种不同耕作方式(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耙磨整平)黄土坡面微地形相对高程,并对能反映微地形变化的高精度M-ΔDEM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耕作措施下坡面微地形均具有较弱的空间变异,其空间分异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降雨对微地形具有一定的夷平效应,且不同耕作坡面在1~1.3m尺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侵蚀平衡现象;不同耕作微地形对溅蚀均具有阻滞作用,其中人工掏挖和等高耕作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作用。[结论]微地形水系分维能较好地反映复杂的微地形特征,而坡面耕作方式是溅蚀过程中微地形时空变异分布状况的控制性因子。
塔娜王健张慧荟田龙张青峰
关键词:耕作措施溅蚀
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探明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性,以2004—2012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2012年西北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较2004年增加了166.1×109元,而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却减少了8元,说明人口的增速比生态服务价值的增速大,应适当控制人口增长;(2)西北旱区各省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大小依次为甘肃>陕西中北部>新疆>内蒙古中西部>青海>宁夏,其中宁夏和青海为负变化;(3)2004—2012年间西北旱区生态经济协调度为0.33,表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处于轻度协调状态;(4)敏感性指数小于1,说明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弹性较弱,本文研究结果真实可信。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效益,为西北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
田龙张青峰塔娜章慧董艳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西北旱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