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婴儿
  • 2篇早产
  • 2篇早产儿
  • 2篇产儿
  • 1篇导管
  • 1篇动脉
  • 1篇心动图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分析
  • 1篇早产儿呼吸
  • 1篇早产儿呼吸暂...
  • 1篇湿化
  • 1篇热性惊厥
  • 1篇热性惊厥复发
  • 1篇椎管
  • 1篇椎管内
  • 1篇椎管内囊肿
  • 1篇综合征
  • 1篇温箱
  • 1篇吸氧

机构

  • 4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吴艳
  • 2篇吕冰聪
  • 2篇李超雄
  • 1篇郭青云
  • 1篇陈丽梅
  • 1篇黄碧茵
  • 1篇林明珠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临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8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婴儿吉兰-巴雷综合征合并椎管内囊肿一例
2024年
婴儿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迅速,早诊断、早治疗是治愈该病及减少后遗症的关键。合并椎管内囊肿的吉兰巴雷综合征非常罕见,临床上遇到对称性迟缓性瘫痪的病例,应适时完善腰穿脑脊液检查减少漏诊误诊。
赵海丰吴艳吕冰聪李超雄
关键词:婴儿吉兰-巴雷综合征椎管内囊肿
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川崎病婴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10月川崎病婴儿46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应用超声观察冠状动脉损害状况,1次/周。婴儿出院后1、3个月及1年,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冠状动脉超声图像,评估患儿预后。结果 46例川崎病婴儿男女比例为3∶2,其中不完全川崎病27例,典型川崎病1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发热46例,眼球结合膜充血38例,皮疹36例,口手足硬肿33例,唇充血皲裂31例,淋巴结肿大29例,杨梅舌28例,手足蜕皮27例。辅助检查:川崎病患儿中多数表现为CRP升高、红细胞沉淀率增快、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少数患儿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住院期间,46例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24例,出院3个月后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降低;出院1年后,不完全川崎病婴儿仍有2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10 d内使用丙种球蛋白及HCT增高是川崎病进展为冠状动脉损害的保护性因素,发热持续时间长、高水平的WBC、PLT及CRP是川崎病进展为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P均<0. 05)。结论婴儿川崎病以不完全型多见,男孩发病多于女孩,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超过5 d的患儿应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经积极治疗后,大部分冠状动脉损害患儿预后良好。
赵海丰吴艳
关键词: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超声心动图
护理操作对早产儿温箱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寻求护理操作中合理预调早产儿温箱的温度,稳定早产儿中性体温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相同两组胎龄、体重、日龄住院时间5~20天内早产儿46例,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在早产儿体温36℃以下时,每次隔一小时调高箱温0.5℃,37.8以上调低箱温0.5℃,Q1H监测体温,当早产儿中性体温达到36.5℃~37.2℃,终止调节箱温。观察组:责任护士每天接班后对每个病儿进行综合评估,稳定外界环境和根据护理治疗操作时间对早产儿箱温的影响而调节,结束护理治疗操作2小时后恢复原来箱温。比较两组早产儿体温正常率及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体温正常率高(78%)及并发症率低4%。两组比较,χ2=17.62,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护理操作中合理科学的预调箱温,稳定早产儿中性体温,减少早产儿体温异常及并发症,有显著的临床实用意义。
林明珠陈丽梅吴艳
关键词:早产儿护理操作
左乙拉西坦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采用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预防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FS)复发,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0例F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将对照组患儿体温高于38.5℃时给予退热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LEV。两组均随访观察1年,每3个月随访1次。结果:随访期间共失访17人,最后治疗组55人,对照组48人,两组患儿SFS和CFS发热人次及最高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FS治疗组复发6例,对照组复发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S治疗组复发2例,对照组复发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癫痫发生率分别为3例(5.45%)、2例(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GMFM-88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智力测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智力测量SF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智力测量得分均在正常范围(>75分),治疗组CFS优于对照组CFS(P<0.05);共观察到9人出现不适,包括胃肠道反应、多动、头晕、嗜睡、食欲减退等,大多不经停药能自行缓解。结论:LEV可有效预防FS的复发,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依从性及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使用。
赵海丰吴艳吕冰聪李超雄
关键词:热性惊厥复发
湿化、高流量双鼻导管吸氧与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对比湿化、高流量双鼻导管吸氧(HHFNC)与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科诊断为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共65例,随机分为HH-FNC组和nCPAP组。HHFNC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湿化、高流量双鼻导管吸氧,nCPAP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鼻塞CPAP通气支持。结果 nCPAP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HHF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因病情加重需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中出现鼻黏膜出血较nCPAP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PAP组中出现皮肤损伤较HHFNC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腹胀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PAP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中较湿化、高流量双鼻导管吸氧更有效,但需注意皮肤损伤的问题。
黄碧茵郭青云吴艳
关键词:NCPAP早产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