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
- 作品数:19 被引量:87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1年
- 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课题。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添加防腐剂、抗氧化剂、人工合成色素、甜味剂、保鲜剂等化学物质,其过度使用及不合理利用对人体健康不利。除生产以外,食品在包装、运输和储藏过程中能会被化学物质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监测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急需建立快速调查食源性疾病和监测食品污染的措施和方法。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它比化学分析法操作简便、快速,并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就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概况作一综述。
- 张璐易敏之吕红季巧遇陶松
-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
- 左归丸通过调控p38 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诱导的破骨细胞活化及机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左归丸的抗乳腺癌诱导的破骨细胞活化及机制。方法:为了模拟乳腺癌诱导的破骨性骨转移,该实验采用含50%乳腺癌细胞MDA-MB-231培养上清的条件培养基培养RAW264.7细胞;实验中左归丸的给药浓度分别为5%、10%的左归丸含药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活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RAW264.7细胞Cathepsin K分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骨钙素(OCN)、唾液酸蛋白(BSP)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与核心结合因子β亚基(CBF-β)间相互作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unx2、磷酸化(p)-Runx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p-ERK1/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p38 MAPK及CBF-β等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MDA-MB-231细胞上清组TRAP阳性细胞数目、CathepsinK分泌显著增加;p-Runx2蛋白表达、与CBF-β相互作用结合能力、BSP和OCNmRNA表达、p-p38MAPK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MDA-MB-231细胞上清组比较,左归丸含药血清可显著减少TRAP阳性细胞数目、Cathepsin K分泌(P<0.01),显著增加p-Runx2蛋白表达、BSP和OCN mRNA表达、p-p38 MAPK和p-ERK1/2蛋白表达,并促进Runx2与CBF-β相互作用(P<0.01),Runx2表达则未见明显改变。与空白组比较,BVD-523组p-p38 MAPK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BVD-523组比较,低、高浓度左归丸含药血清组p-p38 MAPK表达显著升高(P<0.01),高浓度左归丸含药血清组p-ERK1/2表达也显著升高(P<0.01),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归丸可以通过诱导破骨细胞内骨形成的关键性转录调节蛋白Runx2磷酸化而抑制破骨细胞活化,这一过程与p38 MAPK/ERK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密切相关。
- 付剑江梅殷珑麻俊超朱小翠王伟王伟
- 关键词:左归丸乳腺癌信号通路
- 地黄苷D的应用以及抗肿瘤转移药物
-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提供了地黄苷D的应用以及抗肿瘤转移药物。地黄苷D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以应用于制备预防肿瘤药物、治疗肿瘤药物或抗肿瘤转移药物。抗肿瘤转移的药物包括地黄苷D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 付剑江吕红姜思琴卓董良刘盛玲田会茹袁萍
- 紫草素下调Runx2转录活性对乳腺癌细胞体外运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紫草素(SKN)对乳腺癌细胞体外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Oris TM细胞迁移试剂盒和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SKN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体外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明胶酶谱法观察SKN对MDA-MB-231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KN对MDA-MB-231细胞内Runx2转录活性及表达的影响。结果给药后,20μmol/L SKN可显著抑制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迁移作用;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中,SKN 10μmol/L和20μmol/L剂量组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514.3±76.8)、(426.3±87.0)个,与空白组[(738.5±126.1)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胶酶谱实验显示,SKN可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进一步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MDA-MB-231细胞的MMP-9表达也显著降低(P<0.01)。Ch IP实验结果显示,SKN可明显下调Runx2与MMP-9基因启动子区内特定序列的结合能力,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SKN可显著抑制磷酸化Runx2的表达(P<0.01)。结论 SKN对MDA-MB-231细胞体外运动功能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种作用与其抑制Runx2活化、下调Runx2转录活性、抑制MMP-9表达有关。
- 王芳吕红贾娟娣韩伟付剑江
- 关键词:紫草素基质金属蛋白酶-9RUNX2乳腺癌
- 蚊母草提取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运动能力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研究蚊母草提取物(Extracts from Veronica peregrina L.,EVP)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EVP 40、80、160、320、640 g·L^(-1)生药浓度(相当于提取物浓度0.168、0.336、0.672、1.344、2.688 mg·mL^(-1))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计算各EVP处理组的细胞相对存活率。将MDA-MB-231细胞分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BB-94组,终浓度为20 nmol·L^(-1))、EVP不同浓度组(终质量浓度为生药40、80、160 g·L^(-1)的EVP)。采用AP48 Chamber system和OrisTM细胞侵袭试剂盒分别检测EVP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鬼笔环肽(Phalloidin)染色法观察MDA-MB-231细胞骨架F-actin排列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Runx2、磷酸化Runx2(p-Runx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采用SensoLyte^(■)570 Generic MMP检测试剂盒分析MDA-MB-231细胞的MMPs活性。结果EVP的终浓度分别为生药40、80、160、320、640 g·L^(-1)时,MDA-MB-231细胞相对存活率分别为(105.63±4.62)%、(92.81±8.34)%、(103.32±17.47)%、(69.08±4.32)%、(41.82±12.63)%,低浓度EVP对MDA-MB-231细胞的生存无明显影响,后续研究中采用生药40、80、160 g·L^(-1)作为各EVP处理组的终浓度。与空白组相比,BB-94组及EVP生药40、80、160 g·L^(-1)浓度组的迁移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空白组的绝大多数细胞可突破基质胶,侵袭至中央空白处,几乎完全覆盖中央圆形无细胞区域;而BB-94组及EVP各浓度组的MDA-MB-231细胞侵袭则明显被抑制,均不能完全侵袭至中央区域,且中央无细胞区域的大小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空白组MDA-MB-231细胞中,F-actin沿细胞长轴整齐排列,F-actin在细胞周边聚集成应力纤维;而BB-94组及EVP各浓度组的MDA-MB-231细胞内,F-actin均呈无规则的紊乱排列,应力纤维明显减少。与空白组相比,EVP生药40、80、160 g·L^(-1)浓度组MDA-MB-231细胞的Runx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
- 姜思琴田会茹傅蔚然卓董良吕红付剑江
- 关键词:RUNX2MMP-9
- 超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含量测定中的运用被引量:5
- 2011年
- 超高效液相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基于小颗粒填料(1.7μm)的液相色谱技术,其峰容量、分析效率、灵敏度和分辨率较常规HPLC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UPLC多应用于代谢组学分析及其他一些生化领域,同时也为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中药含量测定带来了全新面貌。就其在中药含量测定的应用进行介绍。
- 颜梅李诒光赵明吕红
-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中药
- 鼠李秦素-3-O-B-D-葡萄糖苷的应用及抗肿瘤转移药物
-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包括鼠李秦素‑3‑O‑B‑D‑葡萄糖苷的应用及抗肿瘤转移药物。鼠李秦素‑3‑O‑B‑D‑葡萄糖苷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制备而成的抗肿瘤转移的药物制剂。通过实验表明,鼠李秦素‑3‑O‑B‑D‑...
- 付剑江吕红梅殷珑陈阳纯子卓董良田会茹袁萍
- 蚊母草提取物通过抑制Runx2活性抗乳腺癌破骨性骨转移作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研究蚊母草提取物(EVP)的抗乳腺癌破骨性骨转移作用。方法:采用左心室注射肿瘤细胞法建立裸鼠骨转移模型,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裸鼠骨髓组织中人细胞角蛋白-19(Ck-19)基因表达量确定肿瘤细胞的骨转移程度及EVP的抑制作用;采用多核细胞计数法及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分泌量检测法,确定小鼠破骨细胞前体骨髓巨噬细胞(BMMs)的活性,并观察EVP(40、80、160 g·L^(-1))的抑制作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EVP对BMMs细胞内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磷酸化Runx2(p-Runx2)及其下游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EVP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水解明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裸鼠给予EVP 5.5、11、22 g·kg^(-1),其骨髓组织中人Ck-19水平明显降低(P<0.05),提示EVP具有抗骨转移作用;体外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可溶性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sRANKL)可诱导BMMs分化为多核细胞(P<0.05),EVP(40、80、160 g·L^(-1))可显著抑制上述sRANKL诱导的多核细胞形成(P<0.01)。与空白组比较,sRANKL可显著增加BMMs的Cathepsin K分泌(P<0.01);与sRANKL组比较,EVP组Cathepsin K分泌量明显下调(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空白组比较,sRANKL可显著增加BMMs细胞RANK表达(P<0.01);与sRANKL组比较,EVP组(40、160 g·L^(-1))BMMs细胞表达RANK蛋白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sRANKL可明显增加BMMs细胞p-Runx2和MMP-9表达(P<0.05);与sRANKL组比较,EVP组(40、160 g·L^(-1))BMMs细胞表达的p-Runx2和MMP-9蛋白明显降低(P<0.05)。明胶酶谱显示,与空白组比较,sRANKL可明显增加pro-MMP-9、pro-MMP-2及64 kDa MMP-2水平(P<0.05);与sRANKL组比较,EVP组pro-MMP-9、64 kDa MMP-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160 g·L^(-1)EVP处理可明显降低pro-MMP-2水平(P<0.05)。结论:蚊母草提取物可抑制肿瘤细胞诱导的破骨性�
- 刘盛玲吕红田会茹姜思琴袁萍傅蔚然高书亮付剑江
- 关键词:乳腺癌
- 裸花紫珠提取物的抗乳腺癌转移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s from Callicarpa nudiflora,ECN)的抗乳腺癌转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肿瘤细胞法建立裸鼠实验性肺转移模型,24 h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ECN低、中、高剂量组(0.125,0.25,0.5 g·kg-1),空白组给予等量溶剂,每日ig给药1次,连续8周。给药结束后,采用巢式PCR法检测裸鼠肺组织中人细胞角蛋白19(CK19)基因的表达,以确定肿瘤细胞的肺转移程度(n=10)。建立肿瘤细胞体外迁移、侵袭模型,以100,200 mg·L-1ECN以及10 nmol·L-1BB-94(阳性对照)处理MDA-MB-231细胞14 h(n=4),观察ECN对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的体外迁移、侵袭的影响;建立肿瘤细胞体外黏附模型,以100,200 mg·L-1ECN以及10 nmol·L-1BB-94处理MDA-MB-231细胞60 min(n=3),观察ECN对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的体外黏附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DA-MB-231细胞分别经100,200 mg·L-1ECN处理24 h后p-锌指转录因子(p-Snail)和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研究表明,ECN可显著降低裸鼠肺组织中人CK19 mRNA的表达(P<0.01);体外迁移实验发现,ECN 100,200 mg·L-1组的迁移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体外侵袭实验显示,ECN低、高剂量组的侵袭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体外黏附实验表明,ECN可干扰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蛋白之间的黏附(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ECN可显著抑制p-Snail,并增加E-cadherin的表达。结论:ECN具有明显的抗乳腺癌转移作用。抑制细胞内p-Snail的活化可能是抗转移作用的机制之一。
- 陈斌罗跃华王珊吕红麻俊超刘婷柯小琴付剑江
- 关键词:乳腺癌锌指转录因子上皮性钙黏附蛋白
- 丹参注射液抑制血小板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体外转移作用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血小板(PLT)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体外转移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丹参注射液对MDA-MB-231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采用OrisTM体外迁移试剂盒检测丹参注射液(终质量浓度分别为4、8、16 g·L^(-1))对PLT(1.5×10^(10)个/L)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丹参注射液对PLT诱导的细胞侵袭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丹参注射液对PLT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关键性转录因子Slug、Snail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丹参注射液(终质量浓度为4、8、16、32、64 g·L^(-1))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分泌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观察丹参注射液对PLT诱导MDA-MB-231细胞Podoplain(PDP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丹参注射液组(32、64 g·L^(-1))细胞的吸光度A570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丹参注射液组(4、8、16 g·L^(-1))A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PLT组迁移、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加,丹参注射液各组则可明显抑制PLT诱导的细胞迁移和侵袭。与空白组比较,PLT组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逆转PLT的这一作用。与空白组比较,PLT组Slug、Snail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丹参注射液则明显逆转PLT诱导的Snail蛋白表达(P<0.05,P<0.01);PLT组TGF-β_(1)含量显著升高(P<0.01),丹参注射液组(16、32、64 g·L^(-1))可明显降低PLT诱导的TGF-β_(1)分泌(P<0.05,P<0.01),其余丹参注射液组对TGF-β_(1)分泌无明显影响;PLT组细胞PDP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丹参注射液可显著抑制PLT诱导的PDPN表达升高(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可抑制PLT诱导的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EMT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乳腺癌细胞PDPN表达、干扰PLT与肿瘤细胞之间直接作用与PLT分泌TGF-β_(1)作用无关。
- 田会茹姜思琴吕红卓董良傅蔚然付剑江
-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血小板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