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理学

主题

  • 7篇鲱鱼精DNA
  • 6篇配合物
  • 5篇DNA
  • 4篇氨酸
  • 3篇酪氨酸
  • 3篇环糊精
  • 3篇Γ-环糊精
  • 3篇包合
  • 3篇包合物
  • 2篇中性红
  • 2篇吖啶橙
  • 2篇相互作用
  • 2篇
  • 1篇乙二胺四乙酸
  • 1篇乙烯
  • 1篇色氨酸
  • 1篇谱学
  • 1篇谱学研究
  • 1篇茜素
  • 1篇茜素红

机构

  • 10篇西南科技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北京城市学院
  • 2篇湖南大学

作者

  • 10篇王兴明
  • 10篇赵娜
  • 8篇丁立生
  • 5篇胡亚敏
  • 3篇费丹
  • 2篇黎泓波
  • 2篇张艳
  • 2篇潘海专
  • 1篇戴亚堂
  • 1篇刘丹丹
  • 1篇于婷婷
  • 1篇艾莲
  • 1篇熊远纳
  • 1篇李盛玉
  • 1篇李志成
  • 1篇黄先东
  • 1篇白菊
  • 1篇徐妍
  • 1篇王单

传媒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6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γ-环糊精-中性红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等研究手段,确定了γ-环糊精-中性红包合物(γ-CD-NR)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嵌插和静电两种作用方式.用摩尔比法和双倒数法确定了γ-CD与NR的包合比nγ-CD∶nNR=1∶1,包合常数Kf=2.08×103L.mol-1.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比nγ-CD-NR∶nDNA=4∶1,结合常数K■25℃=2.11×106L.mol-1.化学热力学研究显示γ-CD-NR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为熵驱动.以吖啶橙(AO)作荧光探针,研究发现γ-CD-NR包合物和AO在与DNA作用时存在竞争作用.
赵娜王兴明潘海专胡亚敏熊远纳丁立生
关键词:Γ-环糊精中性红包合物鲱鱼精DNA
色氨酸-镝(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UV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在pH=7.40的缓冲溶液中确定了镝髥与色氨酸的结合比nDy髥∶nTrp=1∶3,Dy髥(Trp)3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比nDy髥(Trp)3∶nDNA=2∶1。用双倒数法确定了结合常数K25℃=5.75×104L·mol-1和K37℃=3.27×104L·mol-1。化学热力学研究显示配合物Dy髥(Trp)3与hsDNA的结合为熵和焓共同驱动。结合Scatchard法和粘度法,确定了配合物Dy髥(Trp)3与hsDNA之间主要为静电作用和嵌插作用。
赵娜王兴明王单徐妍潘海专丁立生
关键词:色氨酸鲱鱼精DNA
γ-环糊精-茜素红S包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2009年
以吖啶橙(AO)作为分子探针,在Tris-HCl(pH=7.40)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等研究了γ-CD-ARS包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γ-CD与ARS包合的摩尔比为1:1,包合常数Kf=4.42×103L.mol-1。γ-CD-ARS包合物与DNA结合的摩尔比为6:1,在17℃时包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θ17℃=2.22×105L.mol-1。荧光探针法、磷酸盐法和粘度法研究综合表明γ-CD-ARS包合物与DNA以部分插入的混合模式相互作用。
张艳王兴明赵娜黄先东戴亚堂丁立生
关键词:DNA
酪氨酸-铒(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研究
2013年
本研究以吖啶橙为分子探针pH=7.40,采用圆二色谱、紫外光谱等光谱法和粘度法等研究了酪氨酸-铒(Ⅲ)配合物与DNA作用机制.Er(Ⅲ)与Tyr的结合比nEr:nTyr=1∶3,Er(Ⅲ)(Tyr)3与DNA结合比nEr(Ⅲ)(Tyr)3:nDNA=2∶1.结合常数KΘ25℃=1.83×105 L.mol-1,KΘ37℃=4.31×105 L.mol-1.酪氨酸-铒配合物与DNA的主要作用方式为嵌插和沟渠作用,此反应受焓驱动.
白菊王兴明赵娜
关键词:DNA
Ni(Ⅱ)-EDTA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学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应用光谱学方法以吖啶橙(AO)作探针研究了Ni(Ⅱ)-EDTA与DNA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Ni(Ⅱ)与EDTA形成配离子的摩尔结合比nNi(Ⅱ)∶nEDTA=1∶1,配合物Ni(Ⅱ)-EDTA与DNA的摩尔结合比为nNi(Ⅱ)-EDTA∶nDNA=2∶1,其结合常数K■B25℃=2.77×105 L.mol-1,K■B37℃=2.01×105 L.mol-1.该过程为熵和焓共同驱动,其ΔrS■m=171.39J.(mol.K)-1,ΔrH■m=-2.05×104 J.mol-1,25℃时ΔrG■m=-3.06×104 J.mol-1.Scatchard法和探针法等均表明Ni(Ⅱ)-EDTA与DNA之间的结合方式以沟区作用为主.
李盛玉王兴明赵娜艾莲刘丹丹魏大海丁立生
关键词:光谱学DNA
γ-环糊精-刚果红包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应用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γ-环糊精与刚果红的包合作用及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γCD与刚果红形成1∶1包合物,包合常数K=1.22×103L/mol。包合物与DNA的结合比为n-γCD-CR∶nDNA=5∶1,25℃与37℃下结合常数分别为KΘ25℃=4.10×103L/mol,KΘ37℃=1.42×104L/mol。包合物与DNA间存在嵌插与静电作用,该过程为熵所驱动。
费丹王兴明黎泓波胡亚敏于婷婷赵娜丁立生
关键词:刚果红包合物鲱鱼精DNA
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
2009年
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并以中性红(NR)作光谱探针研究了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血卟啉(HP)与Sm(Ⅲ)的配合比nSm(Ⅲ)∶nHP=1∶1,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比nSm(Ⅲ)HP∶nDNA=1∶1,Sm(Ⅲ)HP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3θ0℃=1.67×104L/mol。该过程为熵所驱动,其ΔrHm为4.86×104J/mol,ΔrSm为195.61 J/(mol.K),30℃时ΔrGm为-1.06×104J/mol。Scatchard法和探针法研究表明,Sm(Ⅲ)HP与DNA之间的结合方式主要是沟区作用。
赵娜王兴明黎泓波胡亚敏费丹丁立生
关键词:DNA中性红
酪氨酸-铒(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酪氨酸(Tyr)与铒(Er,Ⅲ)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r(Ⅲ)与Tyr可形成1∶3的配合物,该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ε=6.19×104L.(mol.cm)-1;且研究了Er(Ⅲ)(Tyr)3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二者的作用摩尔比为2∶1,荧光探针法、黏度法和熔点法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嵌插结合,Scatchard法表明二者之间既存在嵌插结合,又有一定的沟渠作用,圆二色法结果显示Er(Ⅲ)(Tyr)3可使DNA构像转变。
李志成王兴明赵娜
关键词:稀土配合物鲱鱼精DNA
酪氨酸-钐(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UV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在pH=7.40的生理环境中用摩尔比法确定了Sm(Ⅲ)与Tyr(酪氨酸)结合的物质的量比n(Sm(Ⅲ)):n(Tyr)=1:3,Sm(Ⅲ)(Tyr)3配合物与hs(鲱鱼精)DNA结合的物质的量比n(Sm(Ⅲ)(Tyr)3):n(DNA)=3:1。用双倒数法确定了结合常数K2Θ98.15K=9.97×104L/mol和K3Θ10.15K=7.56×103L/mol。化学热力学研究显示配合物Sm(Ⅲ)(Tyr)3与hsDNA的结合过程为焓驱动;结合Scatchard法和黏度法,确定了配合物Sm(Ⅲ)(Tyr)3与hs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为沟渠作用和嵌插作用。
赵娜王兴明张艳胡亚敏丁立生
关键词:酪氨酸鲱鱼精DNA配合物
聚乙烯吡咯烷酮-镱(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UV-vis光谱法,在pH=7.00环境中用摩尔比法确定了鲱鱼精DNA与镱(Yb)的结合比nDNA:nYb=1:3,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7.52×103L.mol-1.cm-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鲱鱼精DNA-镱(Ⅲ)配合物(DNA(Yb)3)的结合比nPVP:nDNA(Yb)3=4: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2.68×105L.mol-1.cm-1。用双倒数法求得结合常数K1θ2℃=0.965×102L.mol-1和K2θ2℃=0.218×102L.mol-1,△rHmθ,22℃=-1.04×105J.mol-1,△rSmθ,22℃=-3.27×102J.mol-1.K-1,△rGmθ,22℃=-0.76×104J.mol-1,该过程为焓驱动。确定了PVP-Yb(Ⅲ)与hsDNA之间为沟区作用方式。
赵娜王兴明胡亚敏费丹丁立生
关键词:聚乙烯吡咯烷酮配合物鲱鱼精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