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茤祥

作品数:17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创新体系建设
  • 2篇企业
  • 2篇区域创新体系
  • 2篇逻辑
  • 2篇科技创新中心
  • 1篇新体
  • 1篇学科
  • 1篇引擎
  • 1篇元知识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创新
  • 1篇知识共享
  • 1篇知识生产
  • 1篇日韩
  • 1篇三体
  • 1篇示范引领作用
  • 1篇同创
  • 1篇主战
  • 1篇资本
  • 1篇自主创新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
  • 10篇北京协同创新...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中国人民政治...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17篇王茤祥
  • 3篇杨名
  • 2篇陈磊
  • 1篇韩周
  • 1篇秦远建
  • 1篇黄涛

传媒

  • 4篇北京观察
  • 3篇科技管理研究
  • 2篇中国软科学
  • 2篇中国科技人才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技术经济与管...
  • 1篇工业技术经济
  • 1篇科技和产业
  • 1篇情报工程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技创新的“专业—产业”耦合范式与实践——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元耦合”协同创新机制为例被引量:7
2022年
科技创新的范式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对科技创新现象和过程的观察与思考,系统地分析科技创新的基本逻辑,并尝试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独特的“专业—产业”耦合范式,并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例,分析其“研究所—协同创新中心—知识产权基金”三元耦合协同创新机制和特色做法,对科技创新“专业—产业”耦合范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王茤祥刘杨
关键词:协同创新
基于技术本质的技术解析体系研究
2013年
当前,技术创新及其进步在全球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需求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正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基于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需要,本文从技术本质及其特征为出发点,对"知识-技术-产品"进行了技术解析的系统分析。同时,从技术本质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技术维度分析,并在现有技术分类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技术特征维度研究。初步探索了适用于现代技术解析的方法和路径,提出了技术解析研究的六个主要维度,即技术先进性、技术适用性、技术友好性、技术投入量、技术产出量和技术产业化,并对相关维度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杨名王茤祥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治理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社会各项资源的丰富性、竞争性使得企业不可能依靠自身力量全部实现,必须借助相应的其他机构完成创新活动。同时,企业创新创业面临较大的风险,企业独自承担能力较弱,因此,衍生出了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企业长期发展创新方式,及企业间协同创新,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更好利用社会、资金、政府、学术各项资源,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多方进行协同沟通合作,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为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治理提供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韩周秦远建王茤祥
关键词:企业
创新体系五力模型原理及方法被引量:5
2019年
当前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创新的竞争已经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理论体系需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基于创新的演进规律及体系的独立性、整体性、有序性和进化性等特征,本文提出创新体系"五力"理论模型,即创新成果是目标,战略、组织、人力、资本和机制等是创新供给侧的五种力量,创新体系的构建就是多方协作,建立、优化这五种力量,不断提高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个体创新体系、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等的构建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创新理论体系。研究采取了多学科、多维度、多主体、多坐标、多出口等一体化的思路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对创新体系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茤祥韩周
加强金字塔型创新体系建设
2018年
创新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创新的效率与效果,北京要从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系统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王茤祥
关键词:创新体系建设金字塔型科技创新中心
基于技术转移本质与特征的中国技术转移发展对策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前缺乏从技术转移本质与特征理论视角研究技术转移发展对策,为此,系统分析技术转移的驱动因素、运动机理、构成要素与过程等4个本质维度,以及利益性、势差性和重复性等3个特征维度,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技术转移发展实践。研究显示,美日韩政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起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案、法律和计划等,保护有关参与者利益,制约技术转移的无限制重复;长期稳定的较高水平R&D投入产生大量可供转移转化的技术成果,并在国家宏观层面整合的科研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技术转移势差;通过建立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商业孵化器等形式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多主体联合,驱动技术转移运动。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技术转移逻辑框架,提出加强政府引导与制度创新等推动中国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
杨名王茤祥
关键词:技术转移R&D投入
基于技术价值半衰性原理的产业升级节律分析
2023年
产业技术升级决定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因此,准确把握技术更新换代的时机十分重要,但也是难题。归纳并提出“技术价值半衰性原理”,高新技术投产后其价值按照半衰期规律衰减,在第一个半衰期时要推出新技术,在第二个半衰期时要淘汰原技术,才可能保持产业竞争优势。
王茤祥刘杨
基于“创新链主建-产业链主战”耦合视角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研究
2023年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意义重大。通过分析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本文提出创新组织具有“创新链主建-产业链主战”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各类创新组织解构为“主建力量”和“主战力量”,并进一步探讨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和耦合作用机制,旨在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体系化优势提供借鉴。
王茤祥刘杨黄涛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发展、增强区域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需要,在现有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主要模式研究基础上,借鉴空间区位相近的典型创新型国家的先进经验,系统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
杨名王茤祥
关键词:科技管理自主创新区域创新体系
构建“专业—产业”耦合的战略科技力量被引量:3
2021年
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使命就是要以此为根本遵循,加快建设一个具有引领性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任务,也是国家在科技创新最高地进行改革实践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引领性工程。
王茤祥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体系示范引领作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