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佳健

作品数:2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腺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管
  • 2篇D2-40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癌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密度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浸润
  • 1篇乳腺浸润性
  • 1篇乳腺浸润性导...
  • 1篇乳腺浸润性导...
  • 1篇微淋巴管
  • 1篇微淋巴管密度
  • 1篇微血管
  • 1篇微血管密度
  • 1篇腺癌
  • 1篇淋巴管浸润
  • 1篇淋巴管密度

机构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刘民锋
  • 2篇丁贵坡
  • 2篇叶长生
  • 2篇廖佳健
  • 1篇甄乐峰

传媒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D2-40标记的乳腺癌淋巴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D2-40标记乳腺癌组织淋巴管的可行性及淋巴管浸润(LVI)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72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2-40的表达及淋巴管受癌细胞浸润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的LVI阳性率为69.4%;腋淋巴结转移组LVI阳性率85.7%,未转移组了LVI阳性率54.1%,转移组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LVI与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82),淋巴结转移大于10个患者中,LVI阳性率最高(100%),淋巴结阴性组LVI阳性率最低(54.1%)。结论 D2-40可作为可靠的淋巴管标记物;LVI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早于淋巴结转移出现,可作为临床病理学检测项目。
丁贵坡叶长生刘民锋甄乐峰廖佳健
关键词:D2-40乳腺癌淋巴管淋巴管浸润
D2-40和CD3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探讨D2-40和CD3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二步法检测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2-40和CD34的表达情况,分别计数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D)和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D),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LMD(12.34±8.201)和MD(23.64±12.738)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P<0.01);LMD在组织学分级分组、淋巴结转移分组及pTNM分期分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D在肿瘤大小分组、组织学分级分组、淋巴结转移分组及pTNM分期分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MD和MD均与肿瘤大小(r=0.335,0.337)、组织学分级(r=0.580,0.671)、淋巴结转移(r=0.690,0.721)及pTNM分期(r=0.623,0.634)呈正相关(P<0.05),与ER、PR、Her-2表达情况无关(P>0.05)。结论 D2-40可以特异性标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标记的LMD和CD34标记的MD与提示乳腺癌进展和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密切相关,可望成为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情进展和转移的有效参考指标。
甄乐锋叶长生刘民锋丁贵坡廖佳健
关键词:D2-40CD34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微淋巴管密度微血管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