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凤
- 作品数:6 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油水分离浮选柱的旋流分离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将一种结构独特的浮选柱运用到油水分离领域,油水分离浮选柱具有旋流分离和气浮分离作用的双重功效,以其有效分离粒度下限小、分离时间短、处理量大以及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在含油污水处理领域,尤其在聚合物驱采油污水处理中体现了显著优势。本文研究了油水分离浮选柱的旋流分离作用机理,考察了给料速度、充气速率、循环压力、底流分流比起泡剂用量等因素对旋流分离作用过程及分离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操作参数:给料速度为1.50 m3/h,充气速率为2.50 m3/h,循环压力为0.28 MPa,底流分流比为95%,此时的旋流分离效率为86.4%,最终出水含油量为16.49 mg/L,分析了旋流分离机理并建立了旋流分离效率的数学模型。
- 徐宏祥孙先凤张立峰黄根李小兵
- 关键词:微泡浮选旋流分离油水分离
- 高灰煤泥难选原因分析及分选技术探讨被引量:33
- 2016年
- 分析了高灰煤泥难选的原因并探讨了现有的分选技术和新型分选设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高灰细泥夹带是造成精煤污染的主要原因,高灰细泥罩盖将导致煤的可浮性下降,致使部分低灰精煤损失在尾煤中,造成浮选可燃体回收率下降;高灰细泥增加药耗,影响煤泥的浮选;现有的分选技术主要为粗选加精选、脱泥浮选、分级浮选、分支浮选、调浆浮选等,其中脱泥浮选和分级浮选具有相对优势;新型分选设备主要有FJG-S8振荡浮选机和沉降-旋流微泡浮选柱(S-FCMC)等,以上技术及设备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 于跃先马力强张志军李吉辉孙先凤
- 关键词:浮选调浆
- 煤吸附处理工业废水研究进展与应用被引量:1
- 2018年
- 寻找廉价、高效、环保的吸附材料一直是吸附法研究的重点,煤作为一种天然的多孔介质,其吸附性能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煤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在废水处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煤在工业废水吸附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从煤吸附法的应用领域、影响因素、吸附机理等方面对煤吸附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现状做了系统介绍,并结合当前研究成果针对煤吸附法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拓展煤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空间。
- 徐宏祥刘国伟孙先凤孙先凤黄根黄波
- 关键词:工业废水影响因素
- 中煤泥破碎解离特性与再选试验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为充分回收炼焦中煤中的精煤,以重选中煤沉降离心机产品作为解离再选试验对象,通过筛分、破碎、浮沉、分步释放浮选试验研究了其再选可能性,并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破碎前后煤中矿物质的嵌布状态。试验结果表明:该煤样最佳的破碎粒度为0.3 mm,此时,煤样中的有机质与黄铁矿及石英得到有效解离,但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并没有得到明显解离,该连生体易在浮选过程中造成浮选精煤灰分偏高。小浮沉试验表明,当精煤灰分为11.00%时,其理论精煤产率为50.00%。一粗一精浮选试验表明,当柴油用量为1 kg/t,仲辛醇用量为0.1 kg/t时,经一粗一精浮选后可以得到灰分为10.57%,产率为46.47%的精煤产品。
- 孙先凤马力强于跃先刘旭阳李露皮瑞徐宏祥
- 关键词:煤泥浮选
- 螺旋分选机动力学分析及参数优化探讨被引量:12
- 2017年
- 为了探索螺旋分选机主要结构参数对颗粒运动规律的影响,基于螺旋线的形成特性,利用微元的思想将颗粒在螺旋槽上复杂的受力进行简化,推导出集物料性质、螺旋分选机结构参数为一体的数学模型;以1.0~0.5 mm粒度级的不同密度级粗煤泥为入料,探究了不同密度级颗粒在螺旋分选机出料端沿径向的分布情况,与数学模型分析出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并分析了螺距、流量、螺旋槽内径和槽深等参数对颗粒达运动平衡后径向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出的数学模型可以定性分析颗粒在螺旋分选机中的运动行为,颗粒密度越大,其平衡半径越靠近螺旋槽内缘;颗粒达平衡状态后的径向距离随螺距、流量以及内径的减小而减小,随槽深的减小而增加;较小的螺距、较小的内径和较大的槽深有利于粗煤泥的分选。
- 叶贵川马力强黄根于跃先孙先凤吴伦
- 关键词:螺旋分选机粗煤泥动力学分析螺距
- 煤泥调浆机理与设备发展历程及应用被引量:7
- 2018年
- 调浆是浮选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全面了解煤泥调浆工艺,论述了我国煤泥调浆设备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煤泥调浆机理,并通过实验室试验和BGT表面改质调浆机工业应用试验分析了煤泥调浆效果。药剂分散、煤粒与药剂有效碰撞及煤粒表面擦洗是煤泥调浆的主要机理。我国煤泥调浆设备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搅拌桶,到调浆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的矿浆准备器、矿浆预处理器,再到矿化效果更佳的表面改质机的发展历程。实验室试验及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加强调浆环节可有效改善煤泥浮选效果,浮选前充分调浆是改善后续浮选效果的关键。
- 马力强孙先凤黄根于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