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之涵

作品数:1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文学
  • 5篇保钓
  • 5篇保钓运动
  • 2篇新殖民主义
  • 2篇新自由主义
  • 2篇叙事
  • 2篇自由主义
  • 2篇左翼
  • 2篇论语
  • 2篇孔子
  • 2篇《论语》
  • 2篇传播学
  • 1篇代文
  • 1篇地化
  • 1篇新移民
  • 1篇新移民文学
  • 1篇移民
  • 1篇移民文学
  • 1篇仪式
  • 1篇哲学

机构

  • 8篇厦门大学
  • 6篇重庆工商大学
  • 2篇西南政法大学
  • 1篇钦州学院

作者

  • 13篇周之涵
  • 5篇朱双一
  • 2篇王仙子
  • 1篇梁芷铭

传媒

  • 2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新闻知识
  • 1篇孔子研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华文文学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文化与传...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文学文化发展的四大内驱动力——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地方与中原的张力被引量:1
2016年
台湾文学文化的四大张力结构中,"本土"与"外来"特别彰显于殖民时代。殖民者要求被殖民者改造以接近"文明",却又因统治的需要,以种族劣等概念抵制这种接近;发现被殖民者的"模拟"其实暗藏抵抗,便加以打压。当代文坛"现代"与"传统"张力凸显,"现代"经历了从高潮到被"传统"取而代之到再度复苏的过程,最终二者犬牙交错,融汇整合。它们在同一作家作品中的共时并存则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性。在台湾,"民间""草根"历来代表正面价值,"官方"则反之;但"官方"拥有权力,二者处于动态平衡中。"中原"与"地方"可化约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前者代表核心价值观念即共性,后者代表地域文化即个性。全国各地域文化的汇聚,使台湾文学文化显得格外丰富多彩。四种张力并非阻力,反倒是台湾文学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内在动力。
朱双一周之涵
作为仪式的传播——《尚书》诚传播观念的性质、流变及其意义
2019年
诚在《尚书》中以'敬'字表现,敬是诚的心理起点。作为一种传播观念的诚,它不注重传播过程中传者受众之间信息的发送或获取,而比较关注传播在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的文化世界和有意义的社会共同体时所具备的特殊价值。《尚书》诚的传播观念随着历史向前,还出现了由宗神之诚向德政之诚转变,中国人性传播由此孕育,但也有其局限。
王仙子周之涵
关键词:《尚书》
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在地化”引导初探--以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方向为中心被引量:2
2020年
"在地化"或曰地方性知识教育,强调学习者的地方性知识结构,突出其特有的地方性情感体验,鼓励其参与地方性知识的田野调查等。在普通高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指导老师需从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直接的毕业社会指导环节入手,将这种"地方性""在地化"因素介入到论文题目的选择中,使得语言或知识与具体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地化"教学或是弥合当下教育割裂知识与实践,将教学行为降格为单纯的语言赋义和抽象知识传授的一种尝试。
周之涵王仙子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基于文献视角的回顾与前瞻被引量:1
2014年
新时期以来的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历经起步学习期、探索发展期和走向深化期三个阶段。综括30多年来从传播学层面研究孔子及《论语》的著述活动,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研究方向:一是孔子及《论语》传播史实研究;二是孔子及《论语》传播思想研究;三是当代新闻传播事业语境下孔子及《论语》的价值转换研究。文章回顾了新时期以来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的进程,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对开创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新局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王仙子周之涵梁芷铭
关键词:孔子《论语》传播学
郭松棻哲学追问与文学创作中的左翼坚守——兼论保钓运动中的批判“新殖民主义”发言被引量:5
2015年
郭松棻早年服膺左派理论。1970年保钓运动爆发后,又积极投入运动,拓宽视野,发展出批判美、日"新殖民主义"的左翼话语,建立起他的社会主义身份认同,并将保钓运动推向中国统一运动。保钓退潮后,他将全副精力投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上,试图为运动的挫败找到理论突破的出口。1983年,郭松棻中断了抽象的哲学追问,重回感性的文学创作。在《月印》等小说中,他通过描写光复初期那段暗潮汹涌的台湾经验,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凸显出其左翼的历史视野及祖国情怀。
周之涵朱双一
关键词:左翼保钓运动
当代台湾文学中的巴蜀印象--以聂华苓、余光中、陈义芝为中心
2021年
当代台湾文学史上,有三个作家的巴蜀印象值得注意。一个是聂华苓,她笔下的巴蜀,是前现代中国封闭、停滞和衰朽意象的集合,深得"五四"传统精髓。另一个是余光中,在他为数众多的诗文中,常以巴蜀浇乡愁块垒。经由他的诗意转化,巴蜀由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演化为具有高度象征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第三个则是陈义芝,他的一些返乡组诗,较为普遍地反映了台湾开放探亲以来,外省第二代对于大陆原乡的现实观感和复杂情绪,在这一时期的台湾社会颇具代表性。多年来,"台独"思潮所内含的"去中国化"意识形态,在台湾社会愈演愈烈,流行泛滥,成为中国认同的障碍。因此,展示这三位作家人生经历、身份立场各有所别的文学书写中所呈现的巴蜀形象,或许可为当下台湾社会提供一个"再中国化"的文学经验。
周之涵
关键词:聂华苓
精神世界的呈示和心理病症的诊察——黄春明小说创作的重要视角和特征被引量:2
2016年
精神世界的呈示和心理病症的诊察是黄春明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重要视角和特征。早期黄春明受存在主义影响,致力于刻画在压抑政治氛围和刻板教育制度下孤独和苦闷的精神状态。《文学季刊》时期,时代、社会变迁进入作家的视野,他着笔于都市文明侵入农村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和心理病变,并通过开掘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以揭示其深层原因,塑造了阿Q式典型形象憨钦仔,却比阿Q更多了一点生活的笃定、坚强和善良的本性。1970年代,面对美日殖民经济、文化入侵的"新殖民主义",黄春明刻画部分台湾人洋奴化的思想扭曲以及普遍的物质受益而精神受虐的遭遇,说明在接受西方资本和技术走向现代化时,如何克服崇洋媚外等思想,保持本民族的尊严和精神,是广大第三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朱双一周之涵
关键词:黄春明小说新殖民主义
历史困境里的现实突围——“钓运”影响下刘大任的文学叙事被引量:1
2014年
"钓运"不仅是民间自发的社会运动,也是历史给予文学的一次契机,促使文学反映并反思现实。以刘大任的文学叙事为例,他参照"钓运"描绘了台湾知识分子的红色经验,反思"钓运"与文革中扭曲变相的历史,并重估了"钓运"的历史价值。通过文学的描绘、反思与重估,刘大任探索了知识分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困境里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轨迹。
周之涵
关键词:文学叙事
保钓运动向中国统一运动的演化及其深远影响
2017年
1970年代初,为抗议美日两国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私相授受,海外华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简称保钓运动)。这场运动自1970年秋冬之际始,经历了酝酿、兴起和高潮的过程。由于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介入和运作,原本朴素的爱国主义运动,开始出现政治上的左右对立,保钓运动也在1971年安娜堡会议后转向了由左派领导的中国统一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在1972年告一段落,但它在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周之涵朱双一
关键词:保钓运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文坛的保钓叙事被引量:1
2020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文坛的保钓叙事,在新自由主义等历史语境影响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否定性思潮。保钓运动的多重面向和丰富意涵,被极大地限制在后保钓时代的精神困境之中,成为反思、怀疑甚至否定的对象。以张系国《昨日之怒》为主要代表的一些小说,围绕安娜堡"国是会议"、中国统一运动等影响保钓进程的重大事件的历史叙事,明显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冲突,表现为运动中左、右两派政治内斗乱象。不过,如果重回保钓现场,还原历史,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事情的真相和全部。它所反映的,只不过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文坛在一种新语境下对于保钓运动的历史虚无情绪和态度。
周之涵
关键词:保钓运动新自由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