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勇
-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1
- 供职机构: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普洱市HIV感染者合并HBV、HCV、HGV感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普洱市HIV感染者合并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情况,探讨行为改变对预防HIV及各型病毒性肝炎传播的意义,为今后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对544份HIV感染者、531份对照人群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HGV,分析感染及重叠感染状况。[结果]HIV感染者的HBsAg、抗-HCV、抗-HG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6%、50.37%、27.21%;对照组的HBsAg、抗-HCV、抗-HG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52%、1.32%、0.56%。HIV感染者和对照组HBV、HCV、HGV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暴露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性别、职业、民族、暴露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V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HCV、HGV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人群;静脉吸毒、不安全的性行为是感染HIV、HBV、HCV、HGV的主要原因。HBV、HCV、HGV通过不同方式、渠道传播的能力不同,HCV、HGV的传播能力明显强于HBV;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手段,也是控制HBV、HCV、HGV在人群中流行的关键措施。
- 叶勇苏红梅杨爱坤李云德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庚型肝炎病毒抗体
- 普洱市1991年~2010年艾滋病流行状况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普洱市1991年~2010年艾滋病疫情分析,了解普洱市艾滋病病毒(HIV)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哨点监测、常规监测方法进行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自1991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每年均有HIV阳性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全市累计检测510865例,发现HIV感染者3742例,分布于全市10县(区),阳性率为0.73%,累计报告艾滋病人(AIDS)600例,死亡260例,病死率43.33%。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20岁~49岁占89.42%,男性占58.82%,女性占41.18%。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69.56%)和静脉吸毒(26.19%)。[结论]HIV感染范围波及普洱市九县一区,艾滋病疫情范围扩大,HIV感染途径发生明显改变,正处于从高危人群通过桥梁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缓艾滋病的流行速度。
- 叶勇王春杨玉华李会兰黄凤娟董成琳张勇谢兵何震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流行病学
- 普洱市2006-2010年学校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了解2006-2010年普洱市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为有效降低学校传染病发病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普洱市2006-2010年学校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普洱市2006-2010年全市学校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共21种3 793例(死亡4例)。5 a平均发病率为221.64/10万。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集中在11,12,1,2月;肠道传染病发病集中在6-10月;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集中在6-8月;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全年均可发生。发病排前3位的地区为思茅区、景东县、澜沧县,占发病总数的49.40%。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69.26%,各种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疫情所占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段学生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疫苗可预防的病例占70.82%。结论普洱市学校应以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重点。应根据流行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增强学生群体免疫水平,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 叶勇苏红梅
-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