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琛
- 作品数:28 被引量:23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一种丘陵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丘陵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及应用。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区域外围开一圈沟,向沟内撒入混合生物质炭,所述混合生物质炭高出于地面,形成生物炭墙;(2)在步骤(1...
- 崔俊芳苏正安关卓刘琛
- 川西高寒土壤DOM荧光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研究高寒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光谱学特征,为川西高原区域水陆碳循环以及高寒土壤资源管理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了川西3种高寒生态系统(亚高山森林、高寒泥炭湿地和高寒草甸)中0~10 cm的表层土壤中的DOM,利用三维荧光分析仪测定了DOM荧光特征,采用平行因子法(EEM-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FRI)等对DOM光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亚高山森林土壤中DOC、DON、TOC和TN含量明显高于高寒泥炭土和高寒草甸;亚高山森林土壤DOM芳香性与腐殖化程度最低,DOM稳定性最低,微生物可利用性最高;平行因子分析显示所有土壤DOM呈4个荧光组分,以蛋白类组分载荷最高,富里酸类组分载荷最低;亚高山森林土壤DOM中芳香蛋白类有机质占比最高,高寒泥炭湿地和高寒草甸土壤DOM中则是富里酸类有机质比例最高。【结论】3种高寒土壤的DOM及荧光组分差异显著,亚高山森林土壤DOM不稳定性更高。
- 王姝秦纪洪谢冰心孙辉刘琛
-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性
- 基于三维荧光及平行因子分析的川西高原河流水体CDOM特征被引量:46
- 2018年
- 川西高原草甸和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土壤碳库之一,高原河流水体溶解性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土壤碳库关系研究,对于理解高寒区域土壤碳输出通量及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区河流(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抚边河)和高原夷平面河流(白河)水体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采用三维荧光及平行因子法(EEM-PARAFA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河流中CDOM主要有3种组分,即C_1(260/480,UVC类腐殖质)、C_2[310/420(570),UVA类腐殖质]和C_3(280/370,类色氨酸);(2)河流沿程变化特征显示,高山峡谷区河流总荧光强度值较低,变化范围窄,高原夷平面河流(白河)与其相反;同时白河类腐殖质(C_1、C_2)荧光强度远高于其他3条河流,表明白河中源于沿岸草甸和湿地的陆源腐殖质高,而其余高山峡谷区3条河流陆源腐殖质输入相对低;(3)水体荧光特征参数(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腐殖化系数HIXb、新鲜度指数β:α)表明,高山峡谷区河流CDOM来源具有外源兼内源双重特征,腐殖化程度低;高原夷平面河流CDOM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且降解程度低;(4)相关性分析发现4条河流中C_1、C_2极显著正相关,且白河C_1、C_2、C_3呈极显著正相关;所有河流β:α与BIX呈极显著正相关,溶解性有机碳(DOC)与355 nm处吸收系数[a(355)]相关性不显著.
- 刘堰杨秦纪洪刘琛孙辉唐翔宇范诗雨
- 生物炭施用及田间老化对抗生素在耕地石灰性紫色土中吸附的影响
- 本文以长江中上游典型坡耕地石灰性紫色土为对象,研究生物炭施用(质量比1%和5%)及田间老化(经5-11月份干湿交替)对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及恩诺沙星)和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及磺胺甲恶唑)6种抗生素吸...
- 刘琛周志强轩盼盼唐翔宇
- 关键词:生物炭抗生素紫色土
- 生物炭对紫色土中氟喹诺酮吸附-解吸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7年
- 以长江中上游典型坡耕地石灰性紫色土为对象,研究生物炭施用(质量比1%和5%)及田间老化(经5~11月份干湿交替)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抗生素在紫色土中的吸附较强,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其等温吸附-解吸过程,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新鲜施用生物炭不利于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吸附,但能促进恩诺沙星的吸附且与生物炭施用量正相关.施炭后土壤中的溶解性有机物明显增加,可能是降低吸附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在老化后明显减弱.3种抗生素在经老化后的1%施炭土中的吸附量均大于对照处理(P>0.05),而老化5%施炭土与对照相当.相对于吸附,各处理土壤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解吸迟滞,施炭促进了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解吸,但老化施炭土抑制了恩诺沙星的解吸.
- 轩盼盼唐翔宇鲜青松刘琛杨飞黄月华
- 关键词:生物炭氟喹诺酮紫色土吸附-解吸
- 一种丘陵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及应用
-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丘陵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及应用。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区域外围开一圈沟,向沟内撒入混合生物质炭,所述混合生物质炭高出于地面,形成生物炭墙;(2)在步骤(1...
- 崔俊芳苏正安关卓刘琛
- 生物质炭对磺胺类抗生素在坡耕地紫色土中吸附-解吸及淋溶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吸附–解吸是影响抗生素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本文以川中丘陵区坡耕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批量平衡实验和柱实验研究生物质炭施用(投加量0(B0)、39.75 t/hm^2(B1)和198.75 t/hm^2(B2))及田间老化作用(夏季干湿交替)对3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基嘧啶(SM2)及磺胺甲恶唑(SMZ))在紫色土中的吸附–解吸和淋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几种处理中,3种磺胺类抗生素吸附强弱的顺序都表现为SD>SMZ>SM2;与B0处理相比,添加生物质炭能增加土壤对3种抗生素的吸附能力,其中SM2的吸附显著增加(P<0.05),但这种促进作用在经过老化过程后有所减弱。在解吸过程中,3种抗生素的Freundlich常数Kf大小顺序为SD>SMZ>SM2,表明SD在土壤中吸附容量最大且不易解吸,其次是SMZ和SM2;相应的迟滞系数H大小顺序为SD
- 周志强刘琛杨红薇鲜青松唐翔宇
- 关键词:紫色土生物质炭磺胺类抗生素吸附-解吸干湿交替
- 生物质炭施用及老化对石灰性紫色土中磺胺类抗生素迁移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广泛分布的石灰性紫色土旱地的耕作层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批量平衡吸附试验和填装土柱穿透试验,研究了施用1%生物质炭及3年老化作用对2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吸附和迁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能更好地拟合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曲线,施用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对抗生素的吸附能力,吸附常数KF值依次为:老化1%施炭土>新鲜1%施炭土>对照土;土柱出流液的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相对浓度峰值均表现为:老化1%施炭土<新鲜1%施炭土<对照土,说明生物质炭的添加能有效减少控制紫色土中抗生素的淋失迁移,以对磺胺二甲基嘧啶的阻控效果较好;生物质炭老化3 a后土壤对抗生素的吸附作用与阻控效果均有所提高,主要归因于土壤pH的提高。
- 任美程建华唐翔宇耿春女刘琛关卓鲜青松
- 关键词:生物质炭紫色土
- 海拔梯度上川西高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被引量:15
- 2019年
- 采用三维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方法(FRI),研究川西高原3200~4000m高寒土壤DOM特征及其在海拔梯度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土壤DOC含量为0.47~0.81g/kg,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表层土中含量多高于亚表层土;土壤中DOM组分均呈5个组分,即芳香蛋白类物质I(酪氨酸类,Peak I)、芳香蛋白类物质II(BOD5,Peak II)、富里酸类(Peak III)、微生物代谢产物(色氨酸类,Peak IV)和腐殖酸类(大分子腐殖酸,Peak V);高山土壤DOM中以富里酸类有机质和腐殖酸类有机质组分为主,FRI值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川西高山土壤DOM荧光特征参数(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腐殖化指数HIX、新鲜度指数β:α)表明,土壤DOM的稳定性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生物有效性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因此,气候变暖可能将导致高海拔土壤DOM分解加剧而含量降低,但稳定性升高.
- 秦纪洪王姝刘琛孙辉唐翔宇刘堰杨
- 关键词:三维荧光溶解性有机质平行因子分析
- 川西高原河流水体CDOM的光化学降解特性被引量:11
- 2019年
- 川西高原部分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极高,因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其光降解特征与规律对于分析高寒区天然水体DOC动态及区域水-陆碳循环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本文选取川西高原两种主要地貌类型的河流共5条,即高山峡谷区河流杂谷脑河、抚边河及岷江,丘状高原区河流白河、黑河,对河流水体CDOM三维荧光光谱(EEMs)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采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与二维相关光谱(2D-CO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白河和黑河CDOM的5 d降解率分别为64. 85%和63. 43%,光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 167 d-1和0. 173 d-1;抚边河CDOM浓度低(0. 71 m-1)光降解现象不明显,杂谷脑河和岷江CDOM光降解行为较为复杂;②在光降解过程中,除岷江外其余4条河流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内源特征(FI)逐渐减弱,黑河和白河CDOM芳香性、疏水性特征(SUVA254和SUVA260)及腐殖化程度(HIXa)逐渐降低;③川西高原5条河流中FDOM组分均呈2类4个组分,即C1(275/310 nm,类酪氨酸)、C2 [280(<250)/400 nm,UVA类腐殖质]和C3(255/440 nm,UVA类腐殖质)、C4[270(360)/492 nm,UVA类腐殖质],类腐殖质FDOM较易光降解;④5条河流中UVA类腐殖质FDOM(尤其是500 nm发射波段)光降解反应先于类酪氨酸物质;丘状高原河流中UVA类腐殖质FDOM对于光照的敏感度大于高山峡谷区河流;⑤白河的主成分分析中识别出了2个因子,解释了这些参数变化的87. 28%,反映了光降解过程对于CDOM特征、荧光组分等方面的影响.
- 刘堰杨孙辉刘琛王小沁
- 关键词:川西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