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科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妊娠期肝功能衰竭83例分析
-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83例妊娠期肝功能衰竭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58例,死亡组25例。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分娩方式、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等方面进行比...
- 杨虹孟庆华李珊朱仁平
-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肝功能衰竭病例对照研究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胎盘绒毛病理形态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通过分析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孕妇的胎盘绒毛及血管的病理变化 ,探讨其与胎儿预后的关系。 1 )对 2 0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 (HBsAg)、HBVe抗原 (HBeAg)、HBV核心抗体 (HBcAb)和HBVDNA均阳性、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 (研究组 ) ,1 8例无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 (对照组 ) ,取胎盘进行病理检查 ,并利用图像分析仪对胎盘绒毛横截面总面积和总周长 ,单个绒毛的横截面面积、周长和等圆直径 ,单个绒毛内血管数目及血管占绒毛的面积比值进行形态定量分析。 2 )计算 2组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发现 :1 )研究组胎盘绒毛横截面总面积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差异 ,绒毛总周长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2 )研究组胎盘单个绒毛横截面面积、周长和等圆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3 )研究组胎盘单个绒毛内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5 ) ,血管占绒毛的面积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4)研究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 5 5 .0 % ,对照组为1 1 .1 %。结果提示 :妊娠合并HBV感染 ,可引起胎盘绒毛膜血管病 。
- 李海燕陈瑞芬王小平周光德杨虹赵艳崔丹李珊韩超
- 关键词:绒毛胎盘孕妇HBV横截面
-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胎儿窘迫发病原因分析被引量:40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孕妇胎儿窘迫的病因、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81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 (HBsAg)、HBVe抗原 (HBeAg)、HBV核心抗体 (HBcAb)和HBVDNA均阳性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 (研究组 ) ,85例无肝炎病毒感染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 (对照组 )的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结果、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和胎儿预后进行分析 ,并对研究组中76例婴儿在出生后 0、1、6月龄时分别注射酵母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10 μg ,2 4月龄时检测婴儿HBV表面抗体 (HBsAb) ,以评价母婴HBV阻断效果。结果 (1)研究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 38 3% ,对照组为 16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HBV感染胎盘可导致绒毛膜血管病。 (3)胎儿窘迫者 ,2 4月龄时母婴阻断率为 78 6 % ,无胎儿窘迫者母婴HBV阻断率为 91 7%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妊娠合并HBV感染 ,可引起胎盘绒毛膜血管病 ,致使胎盘功能下降 ,临床表现为胎儿窘迫 ,进而导致HBV母婴阻断失败。
- 杨虹陈瑞芬李卓周光德赵艳崔丹李珊韩超杨莲雪
- 关键词:乙型肝炎妊娠并发症感染性胎儿窘迫
- 孕妇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 2003年
- 目的:探讨HBV DNA定量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4例HBsAg(+)孕妇及其所生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妇HBsAg定性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孕妇产时取血;新生儿出生2小时内取血,并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于7、12月龄时再分别取血留检。采用英国罗氏公司生产的Light Cycler Quantification直接进行ABV DNA定量测定,同时与HBsAg和HBV DNA定性检测结果比较。结果:HBsAg阴性组中依然有17.0%的病例HBV DNA定性阳性,且HBV DNA定量均值与阳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病例的母亲血清HBV DNA定量均值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HBVDNA阳性的新生儿母婴阻断成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孕期HBV DNA定量检测是监测HBV宫内感染程度的可靠方法。
- 杨虹张瑾崔丹李珊李秀惠候金林
- 关键词:孕妇血清HBV乙型肝炎宫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