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彬
-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腔灌注化疗与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究比较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治疗中分别采用胸腔灌注化疗与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患者,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胸腔灌注化疗方案,观察组实施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引流管滞留时间、生存期、C反应蛋白(CRP)、总蛋白水平、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引流管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生存期长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总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CRP(10.39±1.32)mg/L、总蛋白(21.48±1.34)g/L低于对照组的(18.97±1.29)mg/L、(27.43±2.32)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治疗中,给予患者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方案,治疗效果良好,明显优于胸腔灌注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即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且生存质量水平提升。
- 彭彬李国锋许明明
- 关键词:胸腔灌注化疗胸腔积液
-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3年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心肌保护一直是心脏外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效地评价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各项心肌保护措施,对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整体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调整、术中心肌保护以及术后心脏辅助装置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 彭彬杨超
-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心肌保护心脏停搏液
- 改良静态细胞种植方法在培育心血管组织工程材料中的价值
- 2014年
- 目的评价改良静态细胞种植方法在培育二维心血管组织工程补片中的价值。方法将人脐带动脉壁平滑肌细胞以静态细胞种植方法种植在聚-4-羟基丁酸酯材料构建的补片支架材料上,制备组织工程补片。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培育:静态培育为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外静态培育21 d;动态培育为细胞材料复合物先体外静态培育14 d,再置入生物反应器中继续动态组织培育7 d。对补片组织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检查。免疫组化分析细胞外基质合成。结果静态细胞种植后经体外动态培育后,平滑肌细胞均匀地黏附于材料表面,细胞保持生长活力,并浸润生长入材料内部,形成均匀组织。结论改良静态细胞种植方法在二维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上可达到细胞及组织的均匀分布。
- 杨超池繁武杜静周钧彭彬王威温定国
- 关键词:细胞种植平滑肌细胞
- 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分析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天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118.25±3.63)min、引流天数(3.25±0.25)d及住院时间(8.63±0.52)d均短于对照组的(126.36±1.25)min、(5.36±0.36)d、(13.36±0.52)d,出血量(90.36±3.25)ml少于对照组的(112.36±2.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其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恢复时间短,可在治疗中推广该手术方案。
- 凌协安彭彬万军
- 关键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 射频消融后HIF-1a调控小细胞肺癌移植瘤增殖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形成的消融灶周边移行区域内缺氧诱导因子1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HIF-1a)的表达情况,以及HIF-1a表达对移行区域内小细胞肺癌微转移瘤增殖及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骨髓腔注射人NCIH446小细胞肺癌细胞建立转移性人小细胞肺癌裸鼠模型,30 d后经皮穿刺行右肺上叶RFA处理,同时腹腔注射HIF-1a特异性抑制剂3-(5’-羟甲基-2’呋喃基)-1-苯甲基吲唑(YC-1)抑制其表达,7 d后观察各组指标。实验分为未处理组(对照组)、YC-1处理组,RFA处理组、RFA+YC-1组。将消融形成的中央坏死灶移行至正常肺组织2~3 mm的区域定义为移行区域,检测此区域内微转移瘤的负荷率(PR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a蛋白水平。切取坏死灶周边2~3 mm厚的组织切片,Realtime PCR检测HIF-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mRNA表达。结果建模成功的裸鼠可见明显的人小细胞肺癌转移瘤分布。RFA组中右肺上叶移行区域内转移瘤的PRA值及HIF-1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右肺上叶对照区域(P<0.05),亦高于对照组右肺上叶移植瘤组织(P<0.05),此外RFA+YC-1组移行区域内PRA值及HIF-1a明显低于RFA处理组(P<0.05)。虽然RFA+YC-1组移行区域和对照区域内的VEGF-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均低于RFA组(P<0.05),但是RFA组移行区域及对照区域内的VEGF-A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细胞肺癌在接受射频消融处理后消融灶周边的肿瘤局部复发现象与移行区域内HIF-1a表达密切相关,但这一过程与HIF-1a介导的血管生成效应无明显关系,而与HIF-1a参与调控的肿瘤免疫反应可能存在相关性。
- 丁光贵丁培堃彭彬凌协安万军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射频消融
- 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236例胸外科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18例。对照组使用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使用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 d的应激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C反应蛋白(CRP)]。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3 d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持续肺漏气、低氧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0.85%、0.85%、1.69%、0.8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8%、5.93%、7.63%、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肺栓塞、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AngⅡ(69.32±15.79)pg/ml、CRP(12.84±3.49)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87±17.41)pg/ml、(17.25±3.82)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显著,有效缩小了手术创伤,且不影响手术疗效,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应激反应程度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凌协安万军彭彬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应激反应
- 贝伐珠单抗对吉非替尼耐药非小细胞肺癌H1975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探究贝伐珠单抗治疗吉非替尼耐药非小细胞肺癌(NSCLC)H1975荷瘤小鼠的效果及分子机制。方法体外诱导吉非替尼耐药H1975细胞系,构建荷瘤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吉非替尼组、贝伐珠单抗组和联合组(吉非替尼+贝伐珠单抗)。吉非替尼组给予吉非替尼50 mg/kg灌胃,1/d;贝伐珠单抗组给予贝伐珠单抗5 mg/kg,腹腔注射,2/d;联合组给予吉非替尼和贝伐珠单抗,剂量同前;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小鼠肿瘤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CD3+)和血管内皮细胞生成水平(CD31+),检测肿瘤瘤体内AKT和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与吉非替尼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贝伐珠单抗和联合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增长速度显著减慢,且联合组生长速度较贝伐珠单抗组更缓慢(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吉非替尼组、贝伐珠单抗组、联合组小鼠肿瘤组织内CD3+细胞浸润数均增多,CD31+内皮细胞光密度值降低,且联合组较贝伐珠单抗组和吉非替尼组变化显著,贝伐珠单抗组较吉非替尼组变化显著(P<0.05,P<0.01)。吉非替尼组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贝伐珠单抗组和联合组p-ERK、p-AKT和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贝伐珠单抗组(P<0.01)。结论贝伐珠单抗通过增加瘤内淋巴细胞浸润,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重信号通路,抑制吉非替尼耐药H1975细胞系肿瘤的生长。
- 彭彬许明明王光锁李国锋
- 关键词:吉非替尼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3S空肠间置吻合术在食管胃结合部早期腺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评价3s空肠间置吻合术在食管胃结合部早期腺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5年8月食管胃结合部早期腺癌(Ⅱ、Ⅲ型)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18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予3s空肠间置吻合术)和对照组(予传统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每组59例。统计分析两组近远期相关并发症情况、营养指标水平以及术后的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52.3±13.1)min,与对照组的(146.0±12.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5/59),对照组为13.6%(8/59),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18个月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维生素B12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18个月时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同期对照组显著降低,而胃排空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8个月时整体生命质量、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疼痛、疲劳、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Ⅱ、Ⅲ型)切除近端胃后施行3s空肠间置吻合术重建消化道,术后抗反流效果良好,且能使患者远期的营养状况及生命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洪英财夏利刚林烈文陈怀生饶展鹏彭彬胡泓林少霖
- 关键词:胃切除术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