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思
-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安全背心及轮椅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背心,其包括背心主体、第一横绑带、第二横绑带、第一竖绑带和第二竖绑带,所述第一横绑带和所述第二横绑带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心主体的两侧侧边,所述第一竖绑带和所述第二竖绑带分别固定连接与所述背心主体的...
- 黄思思李小芬陈妙虹何文方海云
- 文献传递
- 一种PICC固定防拔管保护套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PICC固定防拔管保护套,涉及置管保护套领域。该包括柔性底层、网状面层和接头固定结构,柔性底层和网状面层连接形成弹性套;网状面层的一侧开设有缺口,接头固定结构设置于缺口处,接头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带、第一...
- 黄思思丁薇严晓芬陈妙虹何文
- 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PN)水平变化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出血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入院后24 h内进行NIHSS评分,根据CT计算脑出血体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入院后1、7、14 d以及对照组体检当日血清OPN水平,比较不同脑出血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OPN水平的差异;3个月后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情况。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3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OP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0±3.2)ng/m L vs(4.1±2.2)ng/m L,P<0.05];脑出血患者入院后1、7、14 d血清OPN水平随着出血量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均P<0.01);并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均P<0.01);预后不良亚组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出血体积、NIHSS评分、血清OPN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血hs-CRP、OPN水平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OPN水平增高,与脑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徐叶黄思思何睿瑜田慧军
- 关键词:脑出血骨桥蛋白预后
- 一种消毒液有效期推算盘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消毒液有效期推算盘,包括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同轴层叠布置并且通过转轴转动装配,第一转盘上设置有时间刻度;第二转盘上设置有基线和若干个指示指针,基线与各指示指针均...
- 李小芬黄思思饶南清林哲欣陈妙虹
- 一种PICC防拔管固定保护套的研制
- 2024年
- 设计和制作一款PICC防拔管固定保护套,将该固定方法应用于临床谵妄及烦躁不安的PICC置管患者,能有效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 黄思思李小芬李俊丽程意浓林哲欣
- 关键词:PICC置管
- 认知功能训练对轻中度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老年血管性痴呆(vascluar dementia,Va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纳入老年VaD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功能训练,连续干预8周,采用临床痴呆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VaD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CDR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或0.05);观察组干预后MMSE、CD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干预后观察组MMSE量表中即刻回忆力、注意计算力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两组FIB、PAgT、HCT均低于干预前(均P<0.01),且观察组FIB、PAgT、H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干预后两组Vs、Vm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均P<0.01),PI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或0.05);观察组干预后Vs、Vm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P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功能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可改善轻中度老年VaD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智力恢复,并且有效改善了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
- 区艳桃黄思思肖菲娜蓝惠兰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
- 脊髓损伤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被引量:3
- 2024年
- 脊髓损伤(SCI)是指因脊髓损伤暂时或永久地导致脊髓功能异常的破坏性神经病理状态,可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制定SCI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可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全面、规范的治疗与康复框架。本指南从技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SCI分类与临床诊断、康复评定、康复诊疗方案和常见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制定,形成了科学、规范、统一的操作指南。其中康复评定主要包括感觉检查、运动检查、运动或感觉功能评级、生活质量评定、功能评定和心理功能评定(应激状态评估、认知功能评估、情绪状态评估);康复诊疗方案主要包括早期处理原则、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肌力训练、平衡步态训练、有氧运动、电刺激和其他疗法)、作业治疗(关节活动度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静息运动技能训练、上肢功能训练和轮椅技能训练等)、辅助器具、中药治疗[单药治疗(川芎嗪、丹参注射液、炙马钱子等)、复方治疗(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补阳还五汤、活血通督汤、二仙汤、益气活血汤和自拟汤药等)]、针灸治疗和其他治疗(新药治疗、细胞疗法、神经调节技术和脑脊接口技术);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直立性低血压、压疮和尿路感染。本指南可为我国各级各类康复机构以及各级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针灸科、推拿科和康复医学科开展SCI临床诊断、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常见并发症处理提供指导,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 王楚怀杨佳佳程雪沈滢苏敏邹俊高小钰陈龙黄思思周停李鑫王红星
- 关键词:脊髓损伤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