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怡

作品数:21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5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自杀
  • 6篇自杀未遂
  • 5篇来电
  • 4篇少年
  • 4篇青少年
  • 4篇自伤
  • 3篇抑郁
  • 3篇病例
  • 2篇抑郁症
  • 2篇抑郁症状
  • 2篇症状
  • 2篇自杀未遂者
  • 2篇自杀意念
  • 2篇自伤行为
  • 2篇量表
  • 2篇病例对照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测定
  • 1篇心理测定学
  • 1篇心理健康

机构

  • 18篇北京回龙观医...
  • 6篇北京大学
  • 4篇世界卫生组织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市石景山...

作者

  • 19篇殷怡
  • 16篇童永胜
  • 7篇梁红
  • 5篇安静
  • 5篇赵丽婷
  • 4篇刘悦
  • 3篇李献云
  • 2篇肖春玲
  • 2篇杨甫德
  • 2篇庞宇
  • 1篇李可进
  • 1篇梁伟业
  • 1篇袁雪凤
  • 1篇杨兴洁
  • 1篇王翠玲
  • 1篇谭云龙
  • 1篇刘艳
  • 1篇王绍礼
  • 1篇郑睿敏
  • 1篇刘华清

传媒

  • 6篇中国心理卫生...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家庭医学(上...
  • 1篇健康世界
  • 1篇心理与健康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2023年
目的:探索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2021年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青少年来电者(11~18岁)纳入本研究,收集人口学资料,询问来电者在来电前2周内是否有自杀想法来评估自杀意念,并评估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抑郁情绪、希望感、痛苦感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341例来电。77.9%(15072例)青少年来电者报告该次来电前2周内有自杀意念。女性(OR=1.12,95%CI:1.01~1.24)、年纪轻(OR=1.30,95%CI:1.14~1.49)、有急性生活事件(OR=1.34,95%CI:1.23~1.47)、慢性生活事件(OR=1.31,95%CI:1.19~1.44)、既往自杀未遂史(OR=2.61,95%CI:2.35~2.91)、痛苦感高(OR=1.85,95%CI:1.67~2.04)和抑郁程度高(OR=2.71,95%CI:2.43~3.01)是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希望感(OR=0.45,95%CI:0.41~0.50)则是青少年来电者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结论:在评估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电者的自杀危险程度时,可以结合抑郁情绪、希望感、心理痛苦感、既往自杀未遂史、急性和慢性生活事件等进行综合性评估,并给予针对性干预。
安静殷怡梁红赵丽婷童永胜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意念
冲动性人格特征与农村地区自杀未遂的关系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冲动性人格特征与自杀未遂的关联。方法从我国4个农业县的自杀行为医院登记系统获取自杀未遂案例,从其中3个县分层随机抽样获取健康对照者。分别访谈案例对象本人、家属和亲友,收集案例对象的人口学资料、精神健康情况、冲动人格特征和攻击行为等信息。结果共有118例自杀未遂案例(未遂组)和1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被纳入研究。未遂组[(40.3±13.0)岁]较对照组[(49.7±13.9)岁]年轻(P <0.001),女性比例更高(66.1% vs 46.4%,P=0.002)。单因素分析未遂组的冲动性量表总分和攻击行为总分的高分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依据知情人报告的信息,冲动性量表总分高(OR=59.56,95% CI:10.80~328.40)或该量表的认知冲动分量表高分(OR=10.49,95% CI:2.20~49.98)和行为冲动分量表高分(OR=5.63,95% CI:1.41~22.59)是升高自杀未遂的风险;依据本人提供信息,认知冲动分量表高分(OR=3.55,95% CI:1.09~11.54)和自我攻击分量表得分中等(OR=4.14,95% CI:1.33~12.88)是升高自杀未遂的风险。结论冲动人格特征是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采取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其他综合措施减少"冲动"自杀行为。
庞宇童永胜童永胜袁雪凤殷怡殷怡伍梦洁
关键词:自杀未遂人格冲动性病例-对照研究
灾难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被引量:5
2019年
心理危机干预对灾后幸存者及其周边人群十分必要.现就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与表现、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力组织、干预要点、干预队员的保护以及干预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述评,并对心理危机干预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童永胜殷怡刘悦李铃铃
关键词: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危机干预心理救援
具有防自伤风险的多功能手套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自伤风险的多功能手套,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设计构思在于,基于心理健康领域对于心理着陆技术和辩证行为疗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针对易产生或已存在自伤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专用多功能手套。具体来说,该多功能手...
殷怡童永胜谭云龙
陕西农村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方式的选择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索自杀未遂者再次实施自杀行为时是否会更换自杀方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自杀未遂者随访队列(n=902)中,选取所有在随访期间再次实施自杀行为的案例纳入研究,根据登记的数据,比较前后两次自杀行为是否采用同一类型的自杀方式,两次自杀方式致命性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更换自杀方式以及两次自杀方式致命性变化情况与首次自杀方式、人口学变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共有80例自杀未遂者在随访期间再次出现自杀行为,其中45例更换自杀方式,22例因再次自杀行为死亡。首次和再次自杀行为最常采用的方式均为服农药(分别为50例和32例)。首次自杀为服农药的自杀未遂者中,再次自杀行为有23例仍用农药,19例选择更低致命性的方式。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的19例自杀未遂者在再次自杀行为时有11例选用更高致命性的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的再次自杀者易更换自杀方式(OR=11.92,95%CI:1.86~76.23,P=0.009)。结论自杀未遂者再次实施自杀行为时更换自杀方式比较常见,尤其是首次自杀为过量服治疗药者。而农药管控依然是重要的预防自杀措施。
王月华童永胜殷怡刘悦
关键词:自杀未遂
精神疾病与意外伤害死亡的关系
2017年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与意外伤害死亡的关系.方法 从河北省丰宁县、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陕西省眉县、四川省崇州县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纳入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发生的157例意外伤害死亡案例作为意外伤害死亡组,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从其中3个县抽样140名健在居民作为对照组,2组中各有1名家属和1名亲友完成访谈.访谈主要收集死者死亡前和对照组在访谈前1个月的人口学资料、精神疾病诊断和生命质量情况,以及死前(对照组受访前)1年的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等情况.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疾病与意外伤害死亡的关系.结果 意外伤害死亡组与对照组精神疾病患病率分别为19.7%(31/157)和3.6%(5/140),人格障碍患病率分别为11.5%(18/157)和3.6%(5/1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17,P〈0.01;χ2=6.45,P=0.01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前提下,剔除物质使用障碍前后,精神疾病调整后OR值分别为1.78(95%CI:1.26-2.51,P=0.001)和1.48(95%CI:1.02-2.15,P=0.040).结论无论是否剔除物质使用障碍,精神疾病均为意外伤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童永胜殷怡吴承京肖春玲刘艳岳琳琳李献云梁红杨甫德
关键词:事故预防病例对照研究
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有无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有无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的差异。方法纳入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于2002年12月—2008年12月接听的既往有自伤行为的来电。在通话中询问来电者自伤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按自杀意念的有无将来电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在纳入研究的4423例有自伤史的来电者中,2731例(61.7%)有自杀意念。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伤方法、目的及是否到医院救治与自伤行为是否伴有自杀意念有关。女性[调整后风险比(AOR)=1.17]、自伤后到医院就医(AOR=1.85)、选择坠落、服用治疗药物或其他毒物(AOR=1.77,1.48,1.71)的自伤行为更可能伴有自杀意念;选择割腕或用绳子的方式(AOR=0.72)、以惩罚别人为目的(AOR=0.20)的自伤更不易有自杀意念。结论热线来电者有无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虽然在自伤特征和相关因素上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自杀预防措施中不应该忽视那些无明确自杀意念的自伤行为。
李燕刘悦刘悦童永胜殷怡赵丽婷赵丽婷
关键词:自我伤害行为自杀意念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反复来电者的特征
2022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反复来电者的特征。方法:运用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电脑咨询操作系统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拨打该热线的7526例来电者的资料,在2017年拨打热线次数≥5次作为反复来电组(n=517),其他为非反复来电组(n=7009)。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求助问题类型及自杀危险因素。结果:反复来电者求助问题的前3位为精神障碍、家庭外人际关系问题、与家人关系问题,63.1%有既往精神科诊断;来电时,反复来电组与非反复来电组的自杀风险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复来电与害怕被攻击感、亲友有自杀行为史和高无望感有关联(AOR=1.38、1.32、1.29)。结论:热线在接听反复来电者时,应关注来电者的害怕被攻击的想法、高无望感及亲友自杀行为史。
王翠玲王绍礼殷怡梁红孟梅安静
关键词:自杀
不同受访者对自杀行为原因的判断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群体对具体自杀行为原因的判断有何不同。方法共120例自杀未遂和151例自杀死亡案例纳入本研究。每个案例都有一位同吃住家属和一位其他亲友接受访谈,自杀未遂者本人也接受访谈。访谈中要求受访者(自杀未遂者、家属、其他亲友)独立对该自杀行为发生原因进行判断,并评估案例对象实施自杀行为前1年的生活事件和前1个月的抑郁症状。结果自杀组家属有31.2%将自杀行为归因于躯体疾病,15.6%归因于家庭纠纷,7.8%归因于情绪低落;而其他亲友有24.8%、28.4%和13.5%将自杀归于上述三类原因。家属低估家庭纠纷在该次自杀行为中的作用(χ^2=11.17,P〈0.01),其他亲友低估躯体疾病在自杀行为中的作用(Fisher精确检验,P〈0.01)。自杀未遂组中61.2%的未遂者本人、60.5%的家属、69.2%的其他亲友将自杀行为归因于家庭纠纷;10.3%的本人、11.4%的家属和3.4%的其他亲友归因于躯体疾病,其他亲友低估躯体疾病在自杀行为中的作用(Cochran Q=12.80,P〈0.01);仅有4.3%的本人、2.6%的家属和2.6%的其他亲友归因于情绪低落。未遂组有29例自杀未遂者本人、14例家属和9例其他亲友报告了未遂者有5个或以上的抑郁症状,但分别只有1例、1例和0例认为抑郁是自杀行为主要原因。自杀组有45例家属、49例其他亲友报告了死者有5个或以上的抑郁症状,但分别只有6例和10例认为抑郁是主要原因。认为家庭纠纷是主因的受访者在访谈中报告的家庭类生活事件急性应激强度较高。结论所有受访者都低估抑郁对自杀行为发生的作用,有关抑郁的健康教育是自杀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家庭纠纷类生活事件是我国自杀行为的重要诱发因素。
梁伟业童永胜殷怡王凝李献云梁红杨甫德
关键词:自杀自杀未遂归因抑郁
抑郁诊断筛查量表补充条目对自杀行为者抑郁症状的识别能力被引量:1
2022年
自杀行为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抑郁症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西方国家自杀行为者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比例(50%以上)[2]明显高于中国(35%~40%)[3-4]。中国自杀行为者中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比例较低的原因仍不清楚~([5])。本研究基于我国目前使用的抑郁调查工具可能不能敏感的识别出抑郁症状。
李铃铃童永胜殷怡刘悦殷怡
关键词:抑郁自杀自杀未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