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刚

作品数:25 被引量:453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8篇农业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土壤侵蚀
  • 4篇河西走廊
  • 3篇沙漠化
  • 3篇沙漠化过程
  • 3篇土壤侵蚀模型
  • 3篇粒度
  • 3篇古气候
  • 3篇黑土
  • 3篇黑土区
  • 3篇风成砂
  • 3篇GPS
  • 2篇地形
  • 2篇地形因子
  • 2篇人口
  • 2篇人口密度
  • 2篇切沟侵蚀
  • 2篇粒度分析
  • 2篇末次冰期
  • 2篇湖泊

机构

  • 11篇兰州大学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济南大学
  • 5篇青岛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兰州商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立中山大学

作者

  • 25篇胡刚
  • 10篇王乃昂
  • 6篇赵强
  • 5篇刘宝元
  • 5篇高顺尉
  • 5篇伍永秋
  • 5篇谌永生
  • 4篇宋慧
  • 3篇张永光
  • 3篇李巧玲
  • 3篇石星军
  • 2篇魏欣
  • 2篇方海燕
  • 2篇郑秋红
  • 2篇史正涛
  • 2篇王涛
  • 2篇宋慧
  • 1篇程弘毅
  • 1篇谢云
  • 1篇李秀梅

传媒

  • 4篇地理科学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冰川冻土
  • 2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文物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湿地科学
  • 1篇海峡两岸地理...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卧虎山水库不同算法LS因子值适用性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在总结以往LS因子相关算法研究基础上,结合Mc Cool的LS因子参照值,对LS算法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除去复合算法和Remortel修正算法外,其他不同算法LS因子值都小于参照值;研究区LS因子值的最优算法为基于Remortel迭代运算的修正算法;其次为结合刘宝元的陡坡公式和Remortel改进L指数因子迭代运算的复合算法,以及Remortel第4版AML程序算法;再次为B?hner算法,而Moore算法和Desmet算法,由于其与参照值的相关性相对较差,而且其RMSE相对较大,不推荐在该区使用。
胡刚宋慧石星军张绪良方海燕
关键词:卧虎山水库土壤侵蚀模型
河西走廊末次冰期砂楔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20
2001年
河西走廊砂楔主要形成在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中 ,楔体内充填的风成砂14 C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的产物 .在末次冰期 ,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 - 5~ - 7℃左右 ,较现在低 13~ 15℃ .这一估算数据与根据本区芒硝沉积层所推测的气温下降值是一致的 ,亦与最近有关北半球高、中纬度冰期降温幅度的研究相符合 .当时 ,河西走廊西段年降水量可能达到 10 0~ 2 0 0mm ,比现在平均年降水量增加约10
王乃昂王涛史正涛胡刚高顺尉
关键词:末次冰期古气候河西走廊晚更新世风成砂碳同位素
近两万年来河西走廊古湖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沙漠化过程
河西走廊位于季风-西风过渡带,以其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近年在河西走廊主要湖区采集的湖积物C测年、粒度、有机碳(TOC)、C/N、地球化学元素、芒硝等资料,讨论了该区古湖泊末次盛冰期...
王乃昂高顺尉胡刚赵强谌永生
文献传递
基于单位汇水面积的地形因子特征评价被引量:7
2016年
探讨了典型黑土区基于单位汇水面积的LS因子算法与传统基于径流路径长度算法的差异。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坡长坡缓的地形条件下,基于单位汇水面积的LS因子算法值普遍要大于基于径流路径长度算法的LS因子值;在有限的坡度范围内,不同算法的坡度因子相差不大,与之相比,不同算法的坡长因子值差别明显,特别是对于坡长指数采用定值的Govers算法更是如此。这说明在研究区坡长坡缓的地形条件下,坡长因子对LS因子算法的响应更为敏感。同时,侵蚀机理分析得出,坡长因子指数采用与坡度有关的变值更为合理,特别是在采用DEM进行大范围土壤侵蚀量预测时更应如此。
胡刚宋慧石星军
关键词:地形因子土壤侵蚀模型
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被引量:52
2007年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借助GIS平台生成DEM,通过DEM的叠加分析,探讨了沟内蚀积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切沟侵蚀的概念模型,认为冬春季冻融侵蚀产生沟内堆积—雨季径流产生侵蚀的过程可能是该区切沟发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郑秋红张永光刘洪鹄
关键词:DEMGPS
栅格DEM中隔断线约束算法应用评价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高精度差分GPS测量数据,在详细分析规则格网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过程中隔断线算法过程基础上,构建带约束算法的大比例尺沟道侵蚀形态的规则格网DEM,并将其与非带约束条件的规则格网DEM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带约束条件下的规则格网DEM能够很好地与实际形态相符合,并优于依据同样点所构建不规则三角网(TIN)转换而来的同等分辨率的规则格网DEM,而且研究发现随着格网间距的减小,插值结果与实测值间的RMSE也随之减小,规则格网DEM对地形的表现能力渐趋增强。
胡刚宋慧张明礼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规则格网不规则三角网
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古环境解释被引量:13
2002年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发现在花海剖面全新世出现了三次风成沙沉积,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认为风成沙的细粒组分可能主要为近源湖相,而粗粒组分则为沙漠戈壁区吹来。前两次风成沙在形成时代上可能与第一新冰期相对应,反映了沙漠的扩张状态。而且分析表明第一风沙形成期的冬季风强度和沙漠化过程似要比第二风沙期强,持续时间长。本区在全新世人类大规模活动之前就曾存在两次明显的沙漠化扩张过程,这为研究区域土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提供了自然背景,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胡刚王乃昂高顺尉李巧玲赵强郭剑英王乃昂
关键词:湖泊全新世古环境
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浅沟和切沟发生的地貌临界模型探讨被引量:41
2006年
对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进行实地测量及地形图量算,推求出临界模型,校验了Moore的沟蚀发生公式。研究发现,该区浅沟发生的临界阈值和指数参数分别为0.063 1和-0.464 3,切沟发生的两参数分别为0.116 1和-0.445 7。同时发现Moore的沟蚀预测公式在该研究区并不适用。通过与野外实测浅沟和切沟发生位置对比,临界模型预测的沟蚀位置较好地反映了野外实际状况。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张永光魏欣
东北漫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被引量:28
2009年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沟道恶性扩张,已成为导致该区土地退化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传统方法测量浅沟形态参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计算流域尺度的沟蚀现状,分析东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并对比分析其与黄土高原浅沟侵蚀发生的地貌因子之间的异同。研究表明,研究区浅沟分布密度0.56—0.93km/km^2,年侵蚀模数达到118~199m^3/km^2,浅沟破坏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达0.11%~0.19%,浅沟沟壑密度已经达到中度和强度侵蚀,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区浅沟的临界汇水面积大于黄土高原,分布的临界坡度小于黄土高原,这主要由黑土区坡长坡缓的特点决定。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郑秋红张永光魏欣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
不同插值方法对降水量空间不确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鉴于点状数据的降水插值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具有不确定性,从空间角度出发,以山东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例,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对反比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方法、径向基函数法、全局多项式法和局部多项式法5种常用插值方法的整体插值精度和分区后各分区的插值精度分别进行分析验证。研究认为:山东省整体插值的最优方法为反比距离权重法;分区插值的最优方法中,平原地区为克里金方法、丘陵地区为全局多项式法、鲁中山地为反比距离权重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体插值精度和分区插值精度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降水插值模型的选取提供指导,同时分区插值的思路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胡刚赵刚宋慧
关键词:不确定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