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磊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矿业工程

主题

  • 3篇瓦斯
  • 2篇瓦斯赋存
  • 2篇构造煤
  • 2篇赋存
  • 1篇地应力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研究
  • 1篇应力
  • 1篇涌出
  • 1篇涌出量
  • 1篇主应力
  • 1篇褶皱
  • 1篇瓦斯地质
  • 1篇瓦斯含量
  • 1篇瓦斯涌出
  • 1篇瓦斯涌出量
  • 1篇陷落柱
  • 1篇煤层
  • 1篇煤层瓦斯
  • 1篇井田

机构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6篇刘磊
  • 5篇姜波
  • 2篇陈飞
  • 2篇屈争辉
  • 1篇周延召
  • 1篇韦重韬
  • 1篇窦新钊
  • 1篇汪吉林
  • 1篇解保磊
  • 1篇张晓莉
  • 1篇李洪波
  • 1篇胡晓东
  • 1篇张飞燕
  • 1篇孙璐伟

传媒

  • 2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贵州地质
  • 1篇煤矿开采
  • 1篇能源技术与管...
  • 1篇采矿与安全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山西天池煤矿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2
2008年
基于天池煤矿地质勘探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矿井地质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天池煤矿构造属简单构造,地层总体呈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矿井内褶皱发育程度较低,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其次为低角度逆掩断层。陷落柱分布较为杂乱,成群出现,常见于褶皱轴部。自三叠纪末期开始一直受到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印支期受SN向的挤压,形成了一些近EW向的构造;燕山期经历两期NWW—SEE向挤压使井田内地层及煤层主体呈NE走向;喜山早期的NE—SW向挤压,导致NE向断层的性质发生转变;上新世开始表现为区域上的伸展作用。
张飞燕姜波韦重韬周延召刘磊
关键词:褶皱陷落柱
赵楼井田深部地应力的构造控制机理被引量:5
2010年
以构造与地应力的耦合关系为核心,分析了赵楼井田矿井构造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演化模式,应用水压致裂法和应力解除法实测了井田地应力的大小和方位,对井田内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主要影响因素、构造控制下的地应力场变化规律、构造与地应力场的耦合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演化模式控制了矿井构造的发育规律;研究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为NE65°~87°,最大、最小主应力差值较小;矿井构造特征控制了井田地应力场的分布格局,造成了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同时,地应力场对矿井构造演化又具有促进作用.
汪吉林李耀民姜波刘磊
关键词:矿井构造地应力主应力
和顺城南矿区15煤层瓦斯地质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和顺城南矿区内15煤层瓦斯含量在3.69~7.81 m3/t之间,总体而言,西部瓦斯含量高,东部瓦斯含量较低,但存在个别异常区域。随煤层埋深、煤厚的增加,瓦斯含量增大;随挥发分的增加,瓦斯含量减小。利用估算法预测瓦斯相对涌出量为7.49 m3/t,绝对涌出量为35.63 m3/min。
张晓莉李洪波刘磊胡晓东解保磊
关键词:瓦斯地质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
贵州青龙矿瓦斯赋存与突出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在贵州青龙煤矿瓦斯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井瓦斯含量、瓦斯压力和煤与瓦斯突出等特征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区域演化、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和矿井构造对瓦斯赋存和突出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域沉积演化的特殊性是造成整个贵州西部地区瓦斯含量较大的主要原因;矿区内瓦斯分布的整体趋势受煤层埋深的控制,而瓦斯含量分布不均匀性主要受矿井构造的影响。
陈飞姜波李仁东屈争辉刘磊
关键词:瓦斯赋存构造煤
贵州青龙矿瓦斯赋存与突出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本文在贵州青龙煤矿瓦斯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井瓦斯含量、瓦斯压力和煤与瓦斯突出等特征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区域演化、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和矿井构造对瓦斯赋存和突出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域沉积演化的特殊性是造成整个贵州西部地区瓦斯含量较大的主要原因;矿区内瓦斯分布的整体趋势受煤层埋深的控制,而瓦斯含量分布不均匀性主要受矿井构造的影响。
陈飞姜波李仁东屈争辉刘磊
关键词:瓦斯赋存构造煤
巨野煤田赵楼井田构造发育规律被引量:6
2009年
在野外地质和勘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论述了赵楼井田构造发育、组合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纪成煤期后,多期性质、强度不同的构造作用相互叠加、改造,致使赵楼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发育次之。断裂构造主要有近NS、NW、NE及NNE向四组,其中以NE、NNE向为主,NW向断层组多为落差、延展长度都较小的断层。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堑—垒构造组合,这种组合特征不仅使矿井构造更加复杂,而且使煤层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井田东南部断层发育,断层叠加于早期的褶皱之上,破坏了褶皱的完整性,构成井田的构造复杂区。赵楼井田构造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研究为今后矿井建设与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刘磊姜波窦新钊孙璐伟
关键词:发育规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