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伟

作品数:16 被引量:110H指数:7
供职机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经济圈
  • 3篇生态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转型
  • 2篇农田
  • 2篇南岸区为例
  • 2篇基本农田
  • 2篇高标准基本农...
  • 2篇城市
  • 1篇休耕
  • 1篇修正法
  • 1篇一小时经济圈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宅基
  • 1篇宅基地
  • 1篇宅基地整理
  • 1篇三峡库区重庆...
  • 1篇山地城市
  • 1篇生产函数
  • 1篇生态安全

机构

  • 16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重庆市统计局
  • 1篇四川省土地统...

作者

  • 16篇赵伟
  • 9篇赵伟
  • 1篇周佳松
  • 1篇谢文雄
  • 1篇罗俊超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经济研究导刊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绿色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演化被引量:3
2023年
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本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6个市(区、县)面板数据,构建了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法、耦合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测算了2010—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据此分析研究时段内三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并对子系统发展差异性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整体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度和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时序上各市(区、县)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呈良性向上发展趋势;空间上呈现“两核突出、中部塌陷,外围高于内部”的分布格局和“外围包围中部、由西向东推进”演变特征;研究时段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市(区、县)子系统滞后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呈“无序-有序、同步滞后-局部滞后”发展演变趋势和“U”型发展空间格局,但发展过程中人口子系统依旧存在较严重滞后问题.
李佳赵伟赵伟
重庆市南岸区城市边界扩张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被引量:13
2019年
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扩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南岸区1996—2016年建成区扩展的数量及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DPSR综合生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识别了城市用地扩张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小尺度、系统、动态的角度对城市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以期对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认为:南岸区建成区面积由1996年33.03 km^2增长到2016年的122.39 km^2,空间分布由最初的'西部小面积集中分布'发展为'西部成片、铜锣一线以及东部小分散'的状态,城市边界扩展明显;2000—2016年重庆南岸区生态环境效应处于中等水平,综合指数由0.36上升到0.6,但上升强度为下降趋势;回归结果显示非农业人口比重增长、经济发展是影响生态环境指数的重要因素,建设用地扩展等指标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
邹欣怡赵伟蒲海霞周佳松
关键词:生态环境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被引量:12
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目前面临的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等现实性问题,对耕地实行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开展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在从土壤质量、立地条件、基础设施和空间形态4个方面综合评价耕地自然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区位通达性修正系数、发展稳定性修正系数和人文因素修正系数对耕地自然质量逐级修正,探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引导耕地实施特殊保护。结果表明:南岸区耕地综合质量平均分值为42.7,整体耕地综合质量水平一般;根据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区域的限制因素,基于空间集聚格局分析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1280.89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分为51.5,占耕地总量的38.6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的迎龙镇、长生桥镇和广阳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应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分类实施,在研究区西部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安全的保护;城市扩展范围内的研究区中部需要重点协调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研究区东部是粮食的主要产地,引导非农用地退出,更加注重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与保护,实施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董飞赵伟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山地城市
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被引量:11
2021年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日益显现,对二者互动关系与存在问题的探讨,现有研究尚无法给出系统的解答和经验证据。本文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从三生空间角度出发,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空间分析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揭示了成都城市群和重庆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8年,研究区转型发展过程中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共计分别减少1733.43 km^(2)和520.12 km^(2),生活用地增加2389.30 km^(2);(2)土地利用转型最大的是工业生产用地,转型最小的是绿色生态用地,生产用地属于减少型地类,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属于增加型地类;(3)邻近"双核"的中小城市耦合协调度大于远城区,"双核"及其广大腹地地区一批中小城市耦合协调建设发展趋势明显,同步型与经济发展滞后型两种类型占据了大部分城市;(4)成都城市群和重庆城市群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类型发展趋势大致相似,成都城市群耦合协调水平整体略高于重庆城市群。本研究可为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董晓庆赵伟
关键词:经济变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区划及管控机制被引量:1
2023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等理论,从政策目标、公众需求等方面综合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判断矩阵法开展生态空间区划并提出相应管控机制。结果表明:(1)10年间ESQ表现出稳中向好趋势,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盆地型”分布格局,质量等级变化呈“中部向好、四周持稳”特点,以不变和变好为主;(2)ESQ处于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之间,且弱变异面积占比大,ESQ整体较稳定;(3)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和稳定性分析,将生态空间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潜在修复区、重点修复区和生态保育区,对重点保护区重点实施原生态保护,开展封禁自然保育;重点修复区主要为人工生态系统,重点实施人工修复,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潜在修复区应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努力提升整体生态状态;生态保育区是研究区生态空间的主要类型,应实施生态保育,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可合理进行生产开发建设,该区域可为研究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并作为发展预留空间。对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研究可方便决策者对生态保护修复空间进行识别和管理,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骆佳玲赵伟赵伟张正伟
关键词:判断矩阵
中国“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力被引量:2
2022年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开展空气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6-2020年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刻画“十三五”期间我国空气质量时空演化特征,运用空间效应模型,从空间分异视角揭示空气质量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结果表明:(1)“十三五”期间,我国空气质量整体较好,空气质量类别大多为良,优较少,且空间差异显著;(2)我国空气质量好转趋势明显,仅2017年有较小程度的下滑,但优占比提升不明显;(3)我国AQI集聚程度呈减小趋势,河南、河北、天津等北方地区空气质量较差,云南、海南等南方地区空气质量较好,且春、夏分别是AQI低值和高值集聚程度最高的季节;(4)在全国层面及东部经济带,人口聚集、能源消耗、社会发展是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对空气质量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及西部经济带,能源消耗与人口集聚分别是AQI下降的主导因素.
赵伟赵伟蒲海霞
关键词:空气质量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18
2021年
为充分掌握土地系统与生态系统时空分异特征,推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长期协调发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考虑土地利用转入转出双过程,挖掘空间置换的土地利用转移,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探讨了2005-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定量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关系及土地利用与生态价值间的空间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5 a间耕地转出幅度最大,建设用地转入幅度最高;土地利用转型活跃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空间分布一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先增后减,以巫溪-涪陵为界,西低东高,西减东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聚集趋势明显;土地利用程度与ESV具有显著空间负效应,极显著相关区域主要位于主城区范围、江津北侧及研究区东北边缘等地区。
邹欣怡赵伟蒲海霞
关键词: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被引量:26
2021年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及生态重要性评价,综合选取生态源地;利用GIS空间分析、最小累积阻力以及夜间灯光优化等方法,构建区域生态综合阻力面;再利用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及生态夹点,最终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源地面积占比24.8%,呈半包围圈分布于研究区西南东三面;识别生态廊道193条,总长6441.81km,呈现东密西疏的状态,其中重要廊道占比46.56%,集中在研究区东北方位的达州及巫山巫溪等地;“点-线-面”生态网格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区“双核-两轴-半包围”结构的生态安全格局.
赵伟赵伟蒲海霞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铜梁区巴川街道为例被引量:7
2021年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的核心区,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的振兴极,剖析乡村聚落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地实施村庄规划、产业规划,解决目前乡村地区面临的“镇弱村空”、城乡差距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利用Google Earth提供的2018年铜梁区巴川街道遥感影像,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巴川街道多数村社空间分布模式为集聚随机分布,乡村聚落核密度整体呈现“叶面高”“叶柄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接龙村、玉皇村出现密度核,密度值最高;②聚落密度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八一路社区、接龙村、玉皇村出现高密度值聚集,在白龙社区、仙鱼社区、大雁村出现低密度值聚集,在千年村、体育街社区聚落密度不具备显著的空间相关性;③巴川街道乡村聚落呈现低坡度、适中高程、南坡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显著的道路指向性和“亲水性”空间分布特征,聚落的分布同时还受传统文化、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董飞赵伟
关键词:乡村聚落影响因素
2018年泸州市沱江河口段水质分析及评价
2022年
近年来,水环境质量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酸碱度(pH值)、溶解氧(DO)、高猛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3)-N)指标参数对2018年全年泸州市沱江河口江段水质周年和季节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并结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其水质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从2018年年初(1月起)到年末(12月止)间,沱江河口段pH值和DO较稳定,NH_(3)-N含量较低且呈下降趋势,而COD_(Mn)则呈现出上升趋势。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H值和DO季节变化显著(P<0.05),但COD_(Mn)和NH_(3)-N的季节变化不明显(P>0.05)。结合单因子指数评价法与地表水标准,根据pH值、DO、COD_(Mn)及NH_(3)-N个指标评价沱江河口段水质结果表明,2018全年整体可达Ⅲ类水质标准,其中,冬季可达Ⅱ类水质要求,而春、夏、秋季水质为Ⅲ类水质要求。
李佳赵伟赵伟刘昊铮
关键词:水质分析水质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