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金桃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酮类
  • 2篇黄酮
  • 2篇黄酮类
  • 2篇Q-TOF
  • 1篇代谢
  • 1篇代谢产物
  • 1篇代谢过程
  • 1篇学成
  • 1篇炎症
  • 1篇炎症细胞
  • 1篇炎症细胞因子
  • 1篇药动学
  • 1篇药动学研究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银花
  • 1篇指纹
  • 1篇指纹图
  • 1篇指纹图谱
  • 1篇治疗小儿

机构

  • 7篇湖南省儿童医...
  • 3篇湖南中医药大...
  • 3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丽水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谭金桃
  • 5篇方艳
  • 4篇马丹凤
  • 3篇龙红萍
  • 2篇吴娟
  • 2篇汤尘尘
  • 1篇田静
  • 1篇何周康
  • 1篇周云芳
  • 1篇刘朝宙
  • 1篇郭易苗
  • 1篇王双虎
  • 1篇张传香

传媒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2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药师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实用检验医师...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3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UPLC-Q-TOF-MS/MS分析百蕊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被引量:10
2022年
为明确百蕊草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对百蕊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采用Agilent Mass Hunter B.07.00软件对采集的准分子离子峰信息进行分析,选择误差在5×10^(-6)内的分子式与TCM数据库初步比对,同时参考百蕊草相关文献、结合对照品比对、化合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质谱碎片信息对化合物进一步鉴定。通过液质联用技术共鉴定了百蕊草醇提物54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16个黄酮类、10个生物碱类、5个二萜类、5个有机酸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其中首次从百蕊草醇提物中发现氧化苦参碱、4-O-阿魏酰基奎宁酸、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新橙皮苷等25个化学成分,并进一步探讨了生物碱类、黄酮类和二萜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快速对百蕊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为其探究药效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周思倩方艳谭金桃田静何苗马丹凤龙红萍
关键词:百蕊草醇提物裂解规律生物碱类黄酮类
基于UPLC-ESIQ-TOF-MS法分析灯台叶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EIS-Q-TOF-MS)法分析灯台叶颗粒活性成分。方法色谱条件:Agilent Extend C_(18)(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胺水(A)-乙腈(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L·min^(-1),质谱使用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并运用Agilent Masshunter Qualitative Analysis工作站中的分子特征提取(MFE)功能,根据提供化合物的准确相对分子质量、质谱碎片离子信息,并结合参考文献等进行成分鉴定。结果从灯台叶颗粒中鉴定出27种化学成分,黄酮及其苷类7个,生物碱类7个,萜类10个,氨基酸类3个。芹菜素、齐墩果酸羧甲酯、齐墩果酸羧乙酯、β-香树脂醇、苯丙氨酸、环(酪氨酸-酪氨酸)、N-乙酰-L-脯氨酸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灯台草制剂中被发现并报道。结论 UPLC-ESIQ-TOF-M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灯台叶颗粒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谭金桃马丹凤方艳汤尘尘龙红萍
关键词:黄酮类
基于UPLC-Q-TOF-MS技术建立银花抗病毒口服液的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建立银花抗病毒口服液的UPLC-Q-TOF-MS指纹图谱,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测定6个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正、负离子模式,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3.0 mm×100 mm,1.8μm)色谱柱,以水相(A,含0.1%甲酸)和有机相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进样量为1μL。建立12批银花抗病毒口服液的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通过一级、二级质谱及对照品比对鉴别共有峰的化学成分。结果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了12批银花抗病毒口服液的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32个,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78,通过聚类分析将样品各分为4类、3类,与主成分分析一致,筛选出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连翘酯苷I、异绿原酸B等8个成分是导致不同批次样品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稳定、重复性好、特征性强,可为银花抗病毒口服液的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谭金桃谭金桃方艳方艳梁诗瑶王雅静吴娟吴娟
关键词:指纹图谱
UPLC-MS/MS法检测大鼠血浆中阿法替尼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大鼠血浆中阿法替尼浓度的UPLC-MS/MS方法。方法:选择用乙腈沉淀的蛋白质样品进行样品处理并运用Waters XEVO TQD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仪和CORTECS BEH C18柱(50 mm×2.1 mm,1.6μm)分离分析物。流动相由乙腈和水(0.1%甲酸)组成,流速为0.4 ml·min^(-1),柱温为40℃,内标为来那替尼。采用正离子电喷雾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分析物进行定量,目标碎片离子为阿法替尼m/z 486.19→112.1,来那替尼(IS)m/z 557.3→112.15。结果:阿法替尼在1-2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1),定量下限为1 ng·ml^(-1)。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9.51%,阿法替尼从血浆中回收率高于77.1%。大鼠灌胃给药和静脉给药阿法替尼后,t_(1/2)分别为7.19 h和2.69 h,C_(max)分别为97.78 ng·ml^(-1)和123.37 ng·ml^(-1),AUC_((0-∞))分别为1 505.4 ng·h·ml^(-1)和405.55 ng·h·ml^(-1)。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灌胃和静脉注射10和2 mg·kg^(-1)剂量的阿法替尼的药动学研究。
汤尘尘张传香谭金桃马丹凤王双虎周云芳
关键词:药动学
变换波长HPLC法同时测定藿香鼻炎合剂中五种成分的含量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藿香鼻炎合剂中的广藿香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A:乙腈,流动相B:0.4%磷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分别规定为310 nm(广藿香酮)、280 nm(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结果广藿香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300~86.00μg/mL(r=0.999 6)、15.87~317.4μg/mL(r=0.999 8)、6.920~138.4μg/mL(r=0.9999)、6.340~126.8μg/mL(r=0.999 4)、5.250~105.0μg/mL(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和RSD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本文建立的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广藿香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5个成分,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藿香鼻炎合剂全面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
马丹凤谭金桃何周康
关键词:波长切换法梯度洗脱法广藿香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
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的百蕊颗粒入血成分研究
2024年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MS)技术辨析百蕊颗粒灌胃大鼠后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并研究其主要体内代谢过程。大鼠口服给药百蕊颗粒后,采用UHPLC-Q-TOF-MS/MS技术采集血清样本数据,正、负离子模式下同时扫描,结合前期体外化学成分质谱数据以及提取各化学成分的精确质荷比等信息对百蕊颗粒在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辨识研究。结果在大鼠体内中共检测到20个原型成分和10个代谢产物,其中原型成分包括生物碱类化合物6个,黄酮类化合物4个,有机酸类3个等其他化合物,主要代谢途径包括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硫酸化反应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该研究为揭示百蕊颗粒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中成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应用价值。
周思倩方艳谭金桃王雅静吴娟吴娟龙红萍
关键词:入血成分代谢产物代谢过程
百蕊颗粒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对比百蕊颗粒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湖南省儿童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按抗病毒药物使用的不同分为利巴韦林治疗组及百蕊颗粒治疗组,每组各5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变化,两组治疗后退热时间、手足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以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百蕊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比20.0%,P<0.05);百蕊组各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利巴韦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退热时间(d):1.50±0.20比2.35±0.25;手足疱疹消退时间(d):2.30±0.50比3.45±0.35;口腔溃疡愈合时间(d):2.50±0.25比4.00±0.40,均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细胞因子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利巴韦林组:TNF-α:62.41±5.49比112.48±5.32;IL-1β:25.29±1.41比59.64±1.36;IL-6:33.18±1.32比54.20±1.25,百蕊组:TNF-α:41.77±5.53比112.50±5.40;IL-1β:18.33±1.37比60.20±1.35;IL-6:28.97±1.33比54.25±1.30,均P<0.05],且治疗后百蕊颗粒组显著低于利巴韦林组。结论百蕊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利巴韦林,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方艳郭易苗谭金桃刘朝宙
关键词:利巴韦林小儿手足口病炎症细胞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