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刺激性等高危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血液肿瘤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化疗药物刺激性大、毒性强、渗透压高,对血管内膜损伤大,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易引起外渗,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穿刺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引发组织坏死、皮肤溃烂,不仅直接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且不利于治疗的顺利开展。 潘蕊 吕娅 王莉 段婷婷关键词:化疗 血液疾病 药物外渗 湿敷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PICC术进行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48例,分为对照组23例(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5例(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吕娅 王莉 段婷婷 潘蕊关键词:静脉血栓 护理 舒适护理理论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019年 对舒适护理的概念、内涵、意义、分类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舒适护理的开展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包括身体舒适、心理安慰、社会舒适以及精神慰藉,目的在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丰富整体护理和循证护理的内涵。 段婷婷 吕娅 潘蕊 王莉关键词:舒适护理 血液系统疾病 整体护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肿瘤患者PICC的居家护理体会 2021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间PICC患者居家护理方案,及时对重点患者开展了一对一远程居家护理服务。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症状监测的同时,护士积极做好疫情期间PICC导管维护随访,并对到期需要进行PICC导管维护患者给予线上指导,帮助患者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疏导患者情绪,为患者疫情期间PICC导管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也为重大疫情防控期间PICC导管带管患者的居家护理工作积累了宝贵临床经验。 王莉 吕娅 潘蕊 段婷婷关键词:居家护理 1例PICC导管断裂遗留体内的案例解析 被引量:1 2021年 在卫健委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明确指出PICC适用于中长期静脉治疗,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唯一的一项由护士独立置管操作的静脉导管 [2] 。PICC因其操作安全简便、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化疗药物或高渗性液体对血管的刺激、留置方便、安全性高、便于携带,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使用不当会出现导管断裂现象,导管断裂是PICC置管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0.67%~ 3.50 % [4] 。导管断裂进入体内随血流移位于心腔或肺动脉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因异物栓塞、房颤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病死率高达50% [5] 。本科室近期发生1例PICC导管断裂后游离至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处的不良事件,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后未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现将此案的护理体会报道 如下。 吕娅 王莉 潘蕊 段婷婷关键词:导管断裂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血液肿瘤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率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血液肿瘤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在科室中按品管圈活动步骤针对性地开展降低血液肿瘤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率活动,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科室肿瘤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病例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活动明显降低了血液肿瘤患者药物外渗率(P<0.001);目标达成率103.37%,进步率65.97%。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减少了血液肿瘤患者药物外渗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了静脉输液的质量,达到预期干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以及业务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王莉 吕娅 潘蕊 段婷婷关键词:血液肿瘤 药物外渗 品管圈 发生率 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不良反应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2组患者均行血小板去除术,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疼痛程度、舒适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9个测评因子评分及总均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麦吉尔(Mc Gill)疼痛评分系统中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4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的心理状况,减轻患者治疗时的疼痛程度,提高舒适度,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效果良好。 王莉 段婷婷 段婷婷 吕娅关键词:血小板去除术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针对性护理 疼痛程度 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08例,根据收治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措施。对两组干预前后的护理效果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自我护理能力及骨痛控制知识方面,两组干预前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其中研究组提高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骨痛缓解方面,研究组总有效率(96.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7.8%)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其中研究组提高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总满意度96.3%与对照组总满意度83.3%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及骨痛控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骨痛程度,效果显著,同时,能够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 段婷婷 潘蕊 周艳 张彦 吕娅关键词:延续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个案管理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个案管理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新确诊的44例ITP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2)与对照组(n=22)。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个案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个案管理可提高ITP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同时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 吕娅 王莉 潘蕊 段婷婷关键词:奥马哈系统 个案管理 生活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血液科收治的110例ITP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和研究组(n=57),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CNP护理。对2组病人的护理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2周后,研究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情况及血小板计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13%、96.49%,对照组和研究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77.36%、9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32%,研究组未发生并发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采用CNP护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提高病人临床疗效的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缓解经济负担,满意率得到提升,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段婷婷 王莉 潘蕊 周艳 吕娅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护理路径 常规护理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