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悦

作品数:11 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玉米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作物
  • 3篇利用效率
  • 3篇旱区
  • 3篇干旱
  • 3篇干旱区
  • 3篇半干旱
  • 3篇半干旱区
  • 2篇套作
  • 2篇气候
  • 2篇气象
  • 2篇气象条件
  • 2篇辽西半干旱区
  • 2篇花生
  • 2篇间套
  • 2篇间套作
  • 2篇间作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辽宁省农业科...
  • 2篇广西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辽宁省盐碱地...
  • 1篇瓦格宁根大学

作者

  • 11篇张悦
  • 4篇张立祯
  • 3篇孙占祥
  • 3篇杜桂娟
  • 3篇冯晨
  • 3篇王旗
  • 2篇白伟
  • 2篇董宛麟
  • 1篇王文斌
  • 1篇陶艳成
  • 1篇黄彬香
  • 1篇郑家明
  • 1篇武志海
  • 1篇杨姝
  • 1篇顾生浩
  • 1篇胡琦
  • 1篇马晓慧
  • 1篇刘文爱
  • 1篇王靖
  • 1篇冯良山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玉米科学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广西林业科学
  • 1篇广西农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热带生物学报

年份

  • 6篇2022
  • 3篇2019
  • 2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方农牧交错带间套作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7年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沙化面积大、农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粮食安全面临威胁。本文以该地区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生产和科学问题入手,探讨了间套作种植模式应用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旱作农作系统,对于有效增加地表覆盖度和粗糙度以减少风蚀,减少水肥淋溶且加快有机物质分解以改善土壤可持续性,形成独特的冠层和根系结构的时空分布及不同作物组合的相互作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农田生产力的作用;分析了间套作系统生产力的限制因子和种间相互作用提高生产力的机理。在今后研究中应重点探明气候变化对当地间套作系统潜在产量、产量差及土壤可持续性的影响,并将田间试验、基本过程的作物模型和结构与功能模型有机结合,利用大田试验结果和结构与功能模型在器官尺度上阐明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并在区域尺度定量评估间套作在减缓农业气候风险中的作用。
张悦邸万通王晶晶董宛麟于洋苟芳王旗张东升顾生浩张立祯
关键词:间套作生产力资源利用作物模型
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虫害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间作是合理利用农田生态系统光热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栽培手段。围绕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虫害作用,从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害效果、控制作物虫害效果及对天敌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玉米间作体系控制作物病害(影响寄主作物抗病性、影响病原菌功能、影响生态环境)与虫害(植物多样性、天敌多样性、生境多样性)的机理,并认为合理的玉米间作体系能够有效的控制或减轻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马晓慧冯晨张悦张悦杨姝杨姝白伟
关键词:玉米间作病害虫害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冬前生育期与节气对应及偏移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区55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借助寿星公式,以气候倾向率的方法,选取冬小麦越冬期所需积温为指标,分析了冬小麦越冬期、播种期所在的节气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对冬小麦相关农事活动与节气的对应及偏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7a华北地区冬小麦越冬期推迟约3.7d,推迟趋势显著(P<0.05)。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期所在的节气由北向南逐渐推迟,与P1时段(1961-1990年)相比,P2时段(1991-2017年)冬小麦播种期界限显著北移。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农事活动与二十四节气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部分地区以前指导农事活动的谚语已不再完全适用,如山东省中部地区冬小麦最适播种期终止日由秋分节气的第3候推迟至寒露节气的第1候;河南省北部部分地区最晚播种期由寒露节气的第3候推迟至霜降节气的第1候。通过研究二十四节气与冬小麦播种期的对应关系来调整农事活动,未来还需考虑冬小麦生育期内对应节气的光、水等自然因素和农艺措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以适应气候变化。
张悦胡琦胡琦潘学标马雪晴潘学标王靖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节气
防城港2种红树林虫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给红树林虫害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基于2015—2019年防城港市红树林2种典型虫害(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和柚木肖弄蝶夜蛾Hyblaea puera)的发生面积及气候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在月尺度和旬尺度上揭示并对比了影响这两种害虫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段。结果表明:防城港市2种典型虫害的发生均显著受5月下旬(虫害发生期)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其中,广州小斑螟的发生与该时段温度呈负相关,而柚木肖弄蝶夜蛾的发生与该时段的温度呈正相关。此外,虫害发生前期的气象要素也影响其发生程度,广州小斑螟的发生受前期(3月上旬和下旬)相对湿度及风速影响,柚木肖弄蝶夜蛾的发生受前期(2月上旬和下旬)降雨的显著影响。
张悦陈燕丽黄滢许文龙陶艳成陶艳成
关键词:红树林气候因子
间套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综述被引量:10
2017年
作物间套作是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水资源有限情况下,通过间套作作物间的竞争和互补作用,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间套作水分利用的一个难点。笔者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分析了间套作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的评估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等。分析结果可为实现农业用水高效化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郝娜武志海张立祯金鸿明王旗张悦
关键词:间套作水分利用效率
辽西半干旱区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花生系统对花生结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以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研究平台,采用微区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花生单作和玉米‖花生间作)及不同施氮量(0、100和200 kg/hm^2),研究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花生系统对花生根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玉米‖花生系统可显著增加各个生育时期的花生根瘤数,与单作花生相比,间作花生在不施氮条件下的根瘤增幅为1.79倍,施氮条件下平均增幅为4.81倍,即间作可明显促进花生根瘤形成,且在施氮条件下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研究还发现,玉米‖花生体系对花生根瘤形成的影响存在边行效应,靠近玉米的花生行根瘤增幅大于远离玉米的花生行。此外,单作及间作花生都存在"氮阻遏"现象,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根瘤形成受到抑制,玉米‖花生系统作物相互作用可对花生"氮阻遏"起到减缓作用。
冯晨冯良山孙占祥郑家明杜桂娟张东升张悦高砚亮
关键词:施氮量
1961-2019年广西喀斯特地区低温冻害时空变化规律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究广西喀斯特地区低温冻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提高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优化地区产业布局提供科学决策。【方法】采用6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选取1961—2019年59年逐日气象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运用线性趋势拟合、GIS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近59年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和≤0℃低温有效积温均呈上升变化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41℃/10 a和0.51℃/10 a,≤0℃低温日数则出现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38 d/10 a。在突变检验上,最低气温、≤0℃低温日数和≤0℃低温有效积温的突变特征具有同步性,均在80年代发生突变。在空间分布上,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随着纬度、海拔高度增加温度降低速度变慢。其中最低气温由南向北上升趋势变慢;≤0℃低温有效积温变化趋势由南向北上升趋势加快;≤0℃低温日数则由南向北下降趋势加快。【建议】低温冻害对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具有较大影响,需加强对喀斯特地区低温冻害的相关研究,构建低温冻害指标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谢映陈诚陈燕丽张悦
关键词:低温冻害喀斯特地区
红树林生长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方法研究——以广西北海沙生红树林为例被引量:7
2022年
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的影响可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广西北海典型沙生红树林为对象,利用北海红树林生态气象站观测数据、红树林植被指数和国家气象台站数据,研究影响红树林长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和气象指标阈值,建立红树林综合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为影响广西北海红树林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红树林小气候效应明显,气象适宜度评估需对风速资料进行订正。采用生育期有效积温、累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作为评估指标,采用打分加权法,建立红树林综合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模型,气象适宜度评估结果与红树林长势变化有较高的一致性。
陈燕丽张悦钱拴孙明莫伟华
关键词:红树林小气候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氮肥减施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为评估辽西风沙半干旱区花生减施氮肥的可行性及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以‘白沙1016’花生为研究材料,开展为期两年的试验(2018—2019年),设置不施氮(N0)、低氮(N1)、中氮(N2)和高氮(N3)4个处理,施氮量分别为0、40、80和120 kg·hm^(-2),研究雨养条件下施氮对单作花生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降水时空变异大,2018和2019年分别为干旱年和丰水年。在两种年型下,增加施氮量均未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和干物质。由于2018年前期水分条件限制,每平米荚数极显著低于2019年(P<0.01)。高氮水平下,单荚粒数减小,2018年显著高于2019年(P<0.01)。两年各施氮处理百粒重无显著差异。缺水的2018年氮肥效应发挥受限,影响叶片生长;2019年生长季水氮协调不佳,各处理下干物质无显著差异;但施氮缩短了花生达最大干物质量及最大生长率的时间;相较2018年,丰水的2019年施氮更有利于茎、叶干物质形成,但差异不显著。因此,在该干旱区可选择少施氮(40 kg·hm^(-2))的施肥方案,既不会因氮胁迫影响花生生长,还能减少农田和地下水污染,利于土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可为风沙半干旱区氮肥减施、花生增产及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孙天然王若楠孙占祥杜桂娟张悦聂嘉谊王俊浩张立祯
关键词:花生产量构成要素干物质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8
2022年
为探明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增产、土地生产力提升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优化辽西半干旱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置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M2S2)、4行﹕4行(M4S4)、6行﹕6行(M6S6),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5种种植模式,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土地生产力、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单、间作模式作物总产量表现为M>M6S6>M4S4>M2S2>S,间作模式中作物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玉米>大豆,玉米贡献率为79.0%~87.3%,大豆贡献率为12.7%~21.0%;M6S6和M4S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3~1.19和1.06~1.07,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小于1,表现为间作劣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50cm土层间作玉米与大豆存在水分竞争,60−100cm土层玉米和大豆存在水分互补;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除M6S6间作模式外,M4S4和M2S2间作模式均降低了大豆水分利用效率;M6S6和M4S4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分别为1.18~1.21和1.05~1.06,水分生产力提高5%~21%,均具有间作水分利用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为0.99~1.01,间作水分利用优势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M6S6间作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最强,能够显著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蔡倩孙占祥孙占祥白伟王文斌白伟张哲杜桂娟向午燕张悦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