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兵 作品数:6 被引量:62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8 2018年 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361例,穿刺成功率100%,术后48 h腰痛明显缓解并可下床活动330例,症状改善但仍无法下床活动31例。无因骨水泥外漏导致神经受压症状患者。随访6~24个月,症状完全缓解327例,部分缓解30例,总有效率98.89%。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孟仪 于一民 许卫兵 刘沂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术后限制完全活动时间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限制活动时间(分别为2周和6周)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77例行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根据入院次序分为短期组(38例)与长期组(39例)。两组均行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所有手术均为同组高年资医生完成,短期组术后2周限制完全活动,长期组术后6周限制完全活动。比较两组术前及各随访节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观察制动时间相关并发症及随访期内间盘突出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6周、3个月、12个月VAS、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6周、3个月、12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与制动时间相关并发症。在随访期内,间盘突出复发7例(9.1%),其中短期组4例(10.5%),长期组3例(7.7%),两组间盘突出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未发现缩短术后制动时间对手术效果和间盘突出复发率有负面影响,但同样未认定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短期制动方案更优。如果患者没有其他可能增加术后间盘突出复发率的因素时,采用更积极的康复方案并不会降低手术效果以及增加间盘突出复发率。 许立臣 许卫兵 刘沂 杨东方 张海斌关键词:腰椎间盘切除术 手术效果 不同体位下PELD治疗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究不同体位下应用椎间孔镜治疗有症状的老年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8月~2016年10月本科室收治的54例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患者接受PTED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腰痛情况和腰椎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中进行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VAS疼痛评分、ODI评分较同组术前均得到有效缓解(P=0.034);在手术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术中动脉血气分析可见两组间PaO_2、PaCO_2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31,P=0.027)。而侧卧位组,患者满意度、再次接受手术意愿及推荐其他患者接受相同手术数量均高于俯卧位组。结论对于接受PTED的老年患者而言,侧卧位相较于俯卧位手术效果均确切,但侧卧位对于老年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影响更小。 许立臣 许卫兵 刘沂 杨东方 张海斌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体位 小切口显微镜手术与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椎间孔镜下手术较以往显微镜下手术对正常组织损伤更小,本文意在探究椎间孔镜技术与显微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本研究属随机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5-70岁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随机分组分别采用椎间孔镜下手术(34例)和通道显微镜下手术(33例)。临床效果评价采用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和ODI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价疼痛缓解情况,患者手术满意度采用Odom标准,随访节点为术后3、6、12个月。结果两种术式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显著。两组间ODI评分在随访期内未发现显著差异。其中,椎间孔镜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P<0.01)。椎间孔镜组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低于显微镜组(P=0.023,P=0.024)且椎间孔镜组患者满意度更高。结论两种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均十分确切。术后12个月椎间孔镜组下腰痛和下肢痛情况好于显微镜组,此外对正常组织最大化保留降低了二次翻修手术难度。缺点是学习曲线较陡峭。 许立臣 许卫兵 刘沂 杨东方 张海斌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水通道蛋白与脊髓水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5年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最早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美国科学家Peter Agre于1988年在研究人类红细胞时发现。最初被命名为类通道整合膜蛋白(channel-like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CHIP28),1991年10月Carbrey等[1]第一次证明了CHIP28为AQP,确认了其通透水分子的功能, 王东旭 许卫兵关键词:脊髓损伤 水肿 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精准定位的进展 被引量:23 2019年 神经根性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对诊断明确、定位明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积极的手术干预可有效缓解症状。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术前病灶节段的精确定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由于皮区痛觉分布存在不典型的情况,导致磁共振结果、神经学查体的神经根定位效果不够可靠,继而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此,近年来,术前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用于术前责任神经根定位逐渐增多。但由于此技术最初多为麻醉或放射科领域应用,目前国内外尚无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SNRB不同穿刺技术、并发症相关风险因素、与穿刺安全性相关局部精细解剖等方面的内容梳理。我们将这一系列要点与微创脊柱外科临床应用相结合,与神经根型颈椎病责任节段术前精准定位目相联系,对颈椎SNRB的发展历史,不同穿刺入路的发展及差异(包括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背侧“直接”入路和背侧“间接”入路),与颈椎SNRB灾难性并发症相关的因素(血管因素、固醇类激素种类选择等)以及能够提高颈椎SNRB安全性的要点(穿刺局部血管精细解剖及分布与进针角度影响等)及争议点(造影剂使用与否、颈椎侧位的重要性等),SNRB应用发展(背侧入路、超声引导下的颈椎SNRB应用效果等)进行了整理,作此综述。根据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总结术者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穿刺入路的选择参考,以期辅助脊柱外科医生更安全地应用SNRB进行术前定位。 杨东方 屠冠军 许卫兵 许立臣关键词: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前外侧入路 脊柱外科疾病 神经根性颈椎病 微创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