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娜

作品数:26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2篇地震
  • 6篇地壳
  • 6篇发震
  • 5篇M
  • 4篇地壳速度
  • 4篇地壳速度结构
  • 4篇震源
  • 4篇震源机制
  • 4篇P波
  • 4篇波速
  • 3篇地震活动
  • 3篇台湾海峡
  • 3篇P波速度
  • 2篇断层
  • 2篇断裂带
  • 2篇形变
  • 2篇隐伏
  • 2篇震群
  • 2篇震源机制解
  • 2篇双差

机构

  • 26篇广东省地震局
  • 5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海南省地震局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6篇王小娜
  • 11篇王力伟
  • 10篇叶秀薇
  • 8篇刘锦
  • 8篇邓志辉
  • 6篇刘吉平
  • 6篇谭争光
  • 4篇吕作勇
  • 4篇邵叶
  • 4篇黄元敏
  • 3篇张项
  • 3篇刘特培
  • 2篇吕金水
  • 2篇杨选
  • 2篇吴国瑞
  • 2篇陈贵美
  • 2篇刘宝峰
  • 2篇叶东华
  • 2篇严兴
  • 1篇徐晓枫

传媒

  • 9篇华南地震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防灾减灾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南沿海地震带地震调制比特征分析
2022年
利用调制比扫描方法,对1970—2019年华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中强震进行震前小震调制比全时空特征回溯性研究,分析区域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调制比高值异常对华南沿海地震带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调制比大于0.59且持续2个月则视为异常,高值异常空间尺度大于15000 km^(2),中强震一般发生在异常开始2~15个月或异常消失1~10个月,震中位置大多在异常区域及周边120 km范围内的区域,震级与调制比演化时间、空间特征不存在严格的相关性。预测效能评估R=0.50,R0=0.27。通过震例回溯,调制比异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研判未来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位置。
张慧谢小玲阎春恒王小娜黄章荣
关键词:中强地震
珠三角鼎湖—高明—金湾深地震测深剖面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区域深部地壳结构,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多家单位于2015年在珠江口区域实施了大规模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利用珠江口西侧NW向鼎湖—高明—金湾L1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沿剖面莫霍面深度从NW向SE,从30.0 km逐渐抬升到28.0 km,鼎湖至高明间存在莫霍面隆起;中地壳低速层非均匀连续,NW一侧速度低于SE一侧,且莫霍面隆起区之上为最显著的低速异常区域,中心最低速度为6.05 km·s-1;吴川—四会断裂、广州—恩平断裂可能为深部物质上涌的主要通道之一,两条断裂所围限的从珠江口西侧的鼎湖、高明往北东延伸到珠江口东侧的清远、从化区域为可能的连续莫霍面隆起区.
叶秀薇张项吕金水刘宝峰王小娜王力伟吕作勇谭争光熊成
关键词:地壳速度结构
基于GNSS观测的阳江地区形变特征分析
2022年
地壳形变监测与分析是研究区域构造活动性的重要手段。利用阳江地区GNSS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各GNSS站点速度场、站点间基线时间序列及区域应变率场的数据;根据获取的阳江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状态,综合研究了阳江地区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阳江地区各GNSS站点水平运动方向都为东南向,与华南块体运动方向一致;东北部站点运动速率大于西南部站点,显示北西向断层右旋剪切运动特征;不同方向GNSS基线都以缩短为主,量值较小,无明显突变,说明该区域目前处于应力积累状态;面应变总体不大,从东向西减小,剪切应变在西南部和东部地区较高,而其它地区较低,高值与低值的陡变带则可能是地震孕育区。
谭争光邓志辉邓志辉刘吉平王小娜
关键词:GNSS时间序列形变特征
广东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质量评价
2022年
通过对广东各数字化形变观测仪器潮汐因子中误差、相位滞后及仪器零漂等参量的计算,对仪器观测资料的连续性、稳定性及观测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分析结果认为:各台仪器的观测精度基本达到了中国地震局形变Ⅰ类台的标准;地倾斜类观测仪器精度高,稳定性好,尤其是水管倾斜仪的稳定性及精度较高;垂直摆倾斜仪的漂移较大且资料精度较低。伸缩仪和钻孔应变仪资料精度较高;但钻孔应变仪汕头台漂移较大,仪器稳定性不及信宜台;信宜、汕头各形变台观测资料总体质量较好,韶关台次之,潮州台较其它台受干扰大、相对噪声大,资料的稳定性及精度较低,说明台址条件是决定观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陈贵美谭争光刘锦王小娜邵叶李晓慧
关键词:形变观测固体潮
基于地壳三维P波速度及b值的新丰江地区地震危险性研究
叶秀薇黄元敏刘吉平王小娜
2018年台湾海峡MS6.2地震构造分析
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6日7时57分,台湾海峡(23.28°N,118.60°E)发生MS6.2地震,震源深度20km,截止到2018年12月21日,共记录到余震97次,其中ML2.3—2.9...
王小娜叶秀薇黄元敏王力伟
关键词:地震活动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台湾海峡
广东阳江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被引量:2
2020年
文中基于广东、广西和海南地震台网共49个台站于1990年1月—2019年8月记录的6390个地震的43225条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422956条相对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阳江地区0.1°×0.1°的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及6255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阳江地区的浅层P波速度较高,可能与该区沉积层较薄且普遍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和寒武纪变质岩有关。浅层速度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及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马水—蒲白一带的高、低速转换带与阳春-织篢断裂的NE走向有明显的一致性,西侧的低速体多对应燕山期花岗岩系的分布区,而东侧的高速体多对应寒武纪变质岩系。阳江6.4级地震位于燕山期花岗岩系低速异常所夹的高速孕震层内,其下方为低速异常,推测下方的低速层属于延性剪切层,地幔楔熔融以及玄武岩的底侵作用使得该层岩石部分熔融,表现出低速异常。20km深度附近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验证了阳江地区存在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30km深度处陆区到沿海呈现出NW低速、SE高速的特征,验证了华南沿海大陆的地壳减薄特征。推测NEE向的洋边海—平岗地震条带位于平岗断裂西南的逆冲隐伏段上,该隐伏段与洋边海断裂交会处发生的3次5级以上地震可能均为洋边海断裂和平岗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隐伏段在地下4~13km深度处延伸,走向为N78°E,倾向NW,倾角约为85°,位于高、低速异常交界处并偏向于高速一侧,其NW侧为高速区,SE侧为低速区,反映了中新世以来NW盘抬升、SE盘下降的构造活动特征,亦与2004年阳江4.9级地震的逆断兼具少量左旋走滑的性质吻合。平岗断裂隐伏段与NE段的产状差异较大,推测平岗断裂可能在平岗附近扭为“麻花”状,两侧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和运动性质。
王小娜邓志辉邓志辉王力伟
关键词:低速层
2018年台湾海峡M_S6.2地震构造分析
2019年
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6日7时57分,台湾海峡(23.28°N,118.60°E)发生MS6.2地震,震源深度20km,截止到2018年12月21日,共记录到余震97次,其中ML2.3—2.9地震55次,ML3.0—3.9地震32次,ML4.0以上地震10次,最大为ML4.9地震。本研究选取震中距300km以内方位角分布较好的17个台站(福建省地震台网6个、广东省地震台网8个、台湾中央气象局3个)记录的信噪比较高、P波初动清晰的宽频带波形,使用CAP方法求解台湾海峡MS6.2地震震源机制解。
王小娜叶秀薇叶秀薇王力伟
关键词:地震台网台湾海峡震源机制解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5.2级地震特征分析
2020年
2019年10月12日,在广东省化州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交界地区发生5.2级地震,这是华南地区进入20世纪以来第Ⅴ活跃幕之后发生的第3次5级以上地震,也是粤桂交界地区第Ⅴ活跃幕以来第2次5级以上地震。此地震发生北西向巴马-博白-茂名断裂带的陆川-高州段上,属6级潜在震源区,基本烈度为Ⅵ度区。震中区在历史上属于少震弱震区,但从2014年以来,地震活动出现间歇性增强,多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也时有异常表现。广东省地震局在2018年度地震会商时把此区域确定为2019年度地震危险重点注意地区。10月12日5.2级地震的发生验证了年度地震危险重点注意地区的判定,为以后的地震预测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分析依据。
邓志辉刘吉平刘吉平叶东华吕金水叶东华廖桂金王小娜李健梅
关键词:地震活动地下流体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被引量:2
2021年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王力伟王力伟王宝善张云鹏叶秀薇张云鹏
关键词:珠江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