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秋

作品数:10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5篇油藏
  • 5篇稠油
  • 4篇火驱
  • 3篇稠油油藏
  • 2篇驱替
  • 2篇驱替特征
  • 2篇井网
  • 2篇高温氧化
  • 1篇单因素
  • 1篇单因素分析
  • 1篇动力学参数
  • 1篇多层油藏
  • 1篇多元热流体
  • 1篇应力敏感
  • 1篇应力敏感性
  • 1篇油藏模拟
  • 1篇油层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仿真
  • 1篇蒸汽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国家石油天然...

作者

  • 10篇李秋
  • 5篇关文龙
  • 4篇唐君实
  • 4篇程林松
  • 3篇王晓春
  • 3篇蒋有伟
  • 2篇席长丰
  • 2篇张萌
  • 2篇李春兰
  • 2篇黄世军
  • 1篇王伯军
  • 1篇杨凤祥
  • 1篇施小荣
  • 1篇刘帅
  • 1篇宋扬
  • 1篇田虓丰
  • 1篇宫宇宁
  • 1篇张霞林
  • 1篇熊毅

传媒

  • 2篇石油学报
  • 1篇电子测量技术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计算物理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上多元热流体注入沿程热物性评价模型被引量:10
2015年
稠油储量占渤海总石油储量的60%,是中国石油接替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热流体的应用克服了海上平台承载能力有限的难题,是海上稠油热采的新方向。首次考虑井口注入条件变化及海水流动的影响,以一段时间内注入到管线中的多元热流体为控制体,分别考虑平台、海水段和地层注汽管柱结构的影响,建立了多组分热流体沿程热物性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与中国某油田实际热采井沿程热物性参数吻合较好。基于模块计算,评价了多元热流体组成,海水深度对其沿程热利用率的影响,为多元热流体在海上稠油油藏热采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黄世军李秋程林松朱国金张萌
关键词:多元热流体热物性热利用率稠油
含缺陷管道磁化状态与漏磁信号规律研究
2023年
漏磁检测技术是管道内检测领域常用的检测方法,基于漏磁信号的分析对于管道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漏磁检测的二维仿真模型,研究漏磁检测中励磁强度对于漏磁信号的影响;基于磁化状态对漏磁信号影响的物理模型,可将励磁强度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增长阶段、非线性增长阶段和饱和线性增长阶段。结果表明,3个阶段的分界点只受缺陷深度的影响,仿真结果与物理模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所划分的3个阶段有效衡量管道漏磁检测中励磁强度的影响,对于漏磁信号采集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熊毅刘帅刘帅董一凡李秋
关键词:漏磁检测有限元仿真
稀油火烧油层物理模拟被引量:18
2015年
注空气开发主要分为稀油注空气低温氧化以及稠油火烧油层2种技术。针对轻质原油火烧油层技术开展研究,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同步热分析仪研究稀油高温氧化放热特性和反应动力学参数;在实验压力为5 MPa条件下采用高压燃烧管研究稀油高温火烧前缘传播稳定性以及稀油火烧油层基础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稀油高温氧化活化能为148kJ/mol,与文献中稠油高温燃烧反应活化能相近;人工点火后,稀油可以形成稳定的高温氧化前缘,实现稳定的高温燃烧驱替,前缘温度高达500℃;出口CO2浓度和燃料的视H/C原子比进一步证明,燃烧前缘处的反应类型为高温氧化反应;稀油火烧油层驱油效率达92%,空气/油比为858m3/t,具有较高的驱油效率和较低空气/油比。
唐君实关文龙蒋有伟王海宁王伯军李秋郑浩然许海南
关键词:稀油火烧油层高温氧化动力学参数
蒸汽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蒸汽发生器,该蒸汽发生器由控制器和发生器主体构成;发生器主体包括一外部套设有传热钢套的混合器,传热钢套内部设有电热管;该混合器内分别设置干度探针、温度探针和压力探针,混合器上侧管壁设有热水入口;混合器下侧...
程林松李春兰李秋张萌
文献传递
火驱油墙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9
2018年
通过系统总结火驱油墙的研究成果,提出油墙的定义及定量判定指标,并以气液两相稳态渗流理论为基础,建立考虑温度梯度的一维正向干式火驱渗流新模型。通过实验、单因素分析与正交实验设计,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揭示了火驱过程中油墙的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探讨了火驱过程中油墙形成的最佳条件。研究表明,火驱油墙的形成受3个主要因素控制:(1)油墙的形成存在温度区间和临界温度梯度绝对值,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梯度绝对值低于临界值,油墙不能形成;(2)对稠油油藏火驱而言,原油黏度控制油墙形成的宽度与速度,黏度越低,形成油墙越宽,速度越快;(3)含油饱和度影响油墙形成最佳温度与速度,含油饱和度越高,最佳储集层温度越低,形成速度越快。一维正向干式火驱渗流新模型结合正交设计方法,可优选出稠油油藏火驱油墙形成的最佳条件组合。
李秋李秋唐君实关文龙唐君实郑浩然关文龙王晓春
关键词:渗流模型单因素分析主控因素
稠油油藏火驱驱替特征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火驱驱替特征是火驱的复杂物化过程和油藏地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火驱方案设计和跟踪调控的重要基础。利用一维热跟踪补偿燃烧管实验装置,对比分析了不同性质稠油线性火驱的驱替特征,并与烟道气驱驱替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油黏度对火驱产液速率影响较大,黏度较低时火驱初期产液速率较高,大部分原油在中前期采出;黏度较大时,初期产液速率较小,甚至不产液,大部分原油在火驱中后期产出。火驱阶段含水率主要由地层初始含水饱和度(火驱前含水饱和度)决定。当地层初始含水饱和度高于束缚水饱和度时,火驱初期含水率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火驱初期(注气量小于1 PV)的生产动态特征与烟道气驱相近。在持续开发过程中,火驱仍保持稳定的采油速度,而烟道气驱采出程度增幅放缓。火驱开发的原油采出程度与累积注气量呈近似线性的关系,表明要保证火驱开发的效果则需保证相应的注气量。
李秋何厚锋关文龙蒋有伟唐君实席长丰郑浩然王晓春
关键词:火驱驱替特征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平面模拟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蒸汽吞吐平面模拟实验装置,该装置包括顶部设有顶盖的圆筒状本体,本体底端为封闭端,该本体内部构成容置腔;本体内部设有沿圆筒筒壁滑动的活塞;活塞与封闭端之间充满粒状多孔介质;粒状多孔介质中竖直设有多个用于模拟...
黄世军程林松张萌李秋
文献传递
多层油藏火驱开发模式探讨被引量:6
2020年
针对多层油藏火驱开发过程面临的点火初期井筒内发生燃烧和储层纵向有效动用程度低、油藏动态跟踪和调控难度大等问题,结合室内实验数据、矿场试验数据,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明确了火驱的本质特征是高温氧化反应,保证高温氧化的最关键参数是不同阶段注气强度,火驱开发是一种末次采油方式。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多层油藏火驱开发方案设计中,结果表明:多层油藏火驱开发方案应细分开发层系,开发目的层的总厚度应小于30 m,含油层段厚度应小于20 m;开发程序可采用自下而上、逐层上返,通过层间接替实现长期稳产。研究内容对多层油藏火驱开发提高采收率和降低工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文龙宫宇宁唐君实宋扬李秋
关键词:火驱多层油藏高温氧化稠油油藏
稠油老区直井火驱驱替特征与井网模式选择被引量:32
2017年
伴随着直井火驱技术在新疆、辽河等注蒸汽稠油老区的成功试验和工业化应用,其提高采收率的潜力正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室内实验、矿场试验和油藏工程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稠油老区直井火驱的驱替特征。室内实验和矿场取心资料证明,直井火驱具有较高的驱油效率,燃烧前缘波及范围内基本没有剩余油,可实现较高的平面波及系数和最终采收率,是一种后续无需再转换开发方式即可实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接替技术。基于以上研究,全面论证了面积火驱和线性火驱两种井网模式的开发特点及各自优势,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新疆红浅火驱工业化试验方案设计中。研究表明,线性井网具有地面设施建设及管理容易、阶段管理井数少、配套工艺相对简单、燃烧前缘的目的性调控容易实现等优点,面积井网则在降低火驱阶段空气油比、提高油藏总的采油速度、减少地质及油藏管理风险等方面具有优势。火驱井网的选择应重点考虑地质、储层及流体物性、油价、油藏已开发程度等因素。红浅火驱工业化试验方案采用了新、老井组合下改进的线性井网模式,既吸取了线性井网先导试验的经验教训,也借鉴了面积井网的相关优点。
关文龙张霞林席长丰王晓春杨凤祥施小荣李秋
关键词:稠油油藏火驱井网矿场试验
致密油藏液测应力敏感性计算模型被引量:4
2015年
综合成藏地质学、岩石力学和渗流力学,建立准确可靠的致密油藏考虑边界层、临界喉道和孔喉分布的液测应力敏感性计算模型.由于大庆油田致密油藏孔喉分布范围比长庆油田更窄,导致大庆油田应力敏感性更强,因此大庆油田产能更低.本文从微观角度定量表征了真实油藏中应力敏感性的作用机理.
田虓丰程林松李春兰李彩云张苗怡蒋丽维侯涛李秋汪翰林
关键词:致密油藏边界层应力敏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