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关节
  • 2篇腰椎
  • 2篇全髋
  • 2篇全髋关节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内固定
  • 2篇坏死
  • 2篇减压术
  • 2篇骨锚
  • 2篇关节置换
  • 2篇翻修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爆裂
  • 1篇胸腰椎爆裂性...

机构

  • 14篇三峡大学人民...
  • 2篇宜昌市第一人...

作者

  • 14篇武斌
  • 8篇杜远立
  • 7篇梁杰
  • 6篇茹能
  • 5篇乐锦波
  • 5篇谭晓毅
  • 3篇陈波
  • 3篇伍伟飞
  • 2篇张坤
  • 2篇李玉鹏
  • 1篇陈爱华
  • 1篇邓桂
  • 1篇李秀成
  • 1篇姜莱
  • 1篇王万宏
  • 1篇向选平
  • 1篇金涛
  • 1篇蔡瑾
  • 1篇尚峥辉
  • 1篇张婷婷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全髋关节置换感染Ⅱ期翻修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10年12月,15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行二期翻修手术。一期手术中取出假体并彻底清创,放置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术后静脉输入抗生素3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4周。二期置换手术于4—6个月后进行。其中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感染无复发。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85±8vs42±7,P〈0.05)。结论彻底清创、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能够有效控制感染复发和提高二期置换手术效果。
陈波杜远立梁杰茹能武斌
关键词:关节置换翻修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12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给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客观指标情况、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下肢静脉炎、股动脉栓塞、肢体不对称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00%、3.33%、1.67%,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临床效果较佳,既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又可恢复患者的工作能力,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武斌杜远立梁杰乐锦波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手术治疗陈旧性隐匿骶髂关节损伤
2011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骶髂关节损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21例外伤后6个月至1年仍存在明显的骶髂部疼痛、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经前路骶髂关节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随访结果进行评估.结果全组未出现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1~3年,14例患者坐、立、行时疼痛基本消失,无跛行;6例患者仅长时间行走后有轻度疼痛,3例疼痛缓解不明显.结论对外伤后遗留的明显骶髂关节部疼痛、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考虑存在隐匿性骶髂关节损伤.采用经前路骶髂关节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疗效肯定.对年纪较大骨质疏松的患者手术应慎用.
谭晓毅杜远立武斌
关键词:骶髂关节内固定
生物活性玻璃与透明质酸复合凝胶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尚峥辉武斌杜远立陈斌李秀成金涛王颖王万宏邓桂侯春林
该研究创新性的将生物活性玻璃和透明质酸复合制备成一种使用方便的凝胶剂型,通过相关的动物实验,观察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效应及其生物相容性,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该复合凝胶兼具生物活性玻璃和透明质酸的特性,能较好地调节...
关键词:
关键词:创面愈合生物制剂动物实验
受压神经根微观结构的变化与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基于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压神经根部分各向异性(FA)、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以及FA、ADC值与ODI指数和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5T MRI的DTI成像序列,观察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单侧S1神经根受压患者的FA、ADC值,比较受压神经根与对侧神经根FA值、ADC值之间差异,分析FA、ADC值与ODI指数和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受压神经根FA值为0.153±0.029,对侧神经根FA值为0.254±0.041;受压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对侧神经根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85,P<0.001)。受压神经根ADC值为1.439±0.233,对侧神经根的ADC值为1.378±0.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317)。受压神经根FA值与ODI指数(r=-0.963,P<0.001)、症状持续时间(r=-0.872,P<0.001)呈明显的负相关。受压神经根ADC值与ODI指数(r=0.489,P=0.001)、症状持续时间(r=0.348,P=0.020)呈正相关。结论受压神经根DTI较常规MRI能够准确地量化神经根微观结构改变,可以为临床医师更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梁杰陈爱华武斌张婷婷伍伟飞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部分各向异性表观扩散系数
微型骨锚在修复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微型骨锚在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修复中的疗效。方法对15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患者应用Mitek微型骨锚植入远节指骨基底背侧伸指肌腱止点处,克氏针固定远侧指间关节过伸位,再用锚尾部的0/3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指伸肌腱远端缝合。结果15例术后随访8—12个月,平均10个月。按Dorgan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4例。结论微型骨锚用于修复指伸肌腱止点撕脱,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陈波杜远立武斌茹能
关键词:微型骨锚撕脱伤
引流袋悬挂器
引流袋悬挂器,包括一端经过多次弯折形成开口向下的悬吊板、固设在悬吊板上管道卡和多个挂钩,本实用新型能保证满足携带引流管的患者特别是携带多根引流管的患者床边引流袋固定需求,并且可以解决引流袋与引流管接口处折叠而导致的引流不...
茹能梁杰姜莱李玉鹏武斌乐锦波张帆伍伟飞张坤
文献传递
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翻修的原因及方法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翻修的原因,并评价翻修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给予翻修手术治疗的24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24例患者术后翻修的原因,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及疼痛面部表情评分法、颈椎JOA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24例患者翻修手术的疗效。结果24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翻修的原因包括切口深部感染、血肿到指定的脊髓压迫、内固定物邻近阶段发生退变、内固定物发生断裂、移位等。24例患者均顺利完场返修手术,翻修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明显降低.颈椎JOA评分继而GQOLI-74问卷评分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结论导致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需要接受翻修手术治疗的原因较多,根据患者的病因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翻修手术治疗方式对患者实施治疗是确保患者获得良好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武斌谭晓毅茹能梁杰
关键词:术后翻修
创伤后距骨坏死的进程及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创伤后距骨坏死的发生和进程,提出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1例距骨骨折和脱位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于伤后3~24h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拍片复查。结果:17例一期手术后2~6个月,平均4.2个月,发生缺血性坏死,二期行胫距或胫距跟关节融合术,随访足站立和行走无明显障碍;4例经一期手术复位内固定后,术后随访1~3年,未发生缺血性坏死,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距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与骨折脱位的程度和首次手术治疗有关,坏死多发生在手术或创伤后6个月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对距骨血供的破坏和减轻患者的创伤,关节融合是最终的治疗方法。
谭晓毅杜远立蔡瑾武斌李云
关键词:距骨坏死关节融合
高位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诊治失误一例
2011年
患者,男,42岁。因四肢麻木、乏力,加重伴行走不稳1周于2010年1月5日来院就诊。主要症状:四肢麻木、乏力,胸腹部以下有束带感,走路不稳,双手发僵、不灵活。主要阳性体征: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Hoffmann征(+),双侧踝阵挛(+)。四肢腱反射亢进,以下肢为甚。双上肢肌力IV级,双下肢肌力IV级。轻瘫试验(+)。
谭晓毅武斌
关键词:骨化病例报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