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迪 作品数:8 被引量:75 H指数:6 供职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理学 化学工程 更多>>
同时蒸馏萃取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2018年 为了比较不同萃取方法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找到更适合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萃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Series Mass Spectrometry,GC-QQQ-MS)比较分析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到的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两种方法共提取出90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40种。其中SDE法提取到79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植酮、雪松醇、棕榈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二苯并呋喃、菲、香叶基丙酮、邻苯二甲醚、邻甲酚、联苯等。HS-SPME法提取到50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咖啡因、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二苯并呋喃、二氢猕猴桃内酯、联苯、香叶基丙酮、植酮、雪松醇、菲、1,2,3-三甲氧基苯等。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相互补充,结合分析可为茯砖茶挥发性成分鉴定提供更全面、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 李永迪 黄燕 刘杏益 张贻杨 刘仲华 刘仲华 李勤关键词:茯砖茶 同时蒸馏萃取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挥发性成分 白叶1号白化过程中叶绿体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被引量:8 2019年 白叶1号是一种温度敏感型白化茶树品种,叶绿体的变化是其产生阶段性白化现象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白叶1号鲜叶叶绿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电泳、质谱鉴定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阶段性白化过程中叶绿体蛋白的表达差异,探讨白叶1号阶段性白化现象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在白叶1号白化前期、白化期和复绿期叶绿体中分别识别726、748、718个蛋白质,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59个,质谱成功鉴定22个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差异表达蛋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光合作用、应激响应、核酸代谢、物质代谢和未知功能等,其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最多,占31.82%,表明阶段性白化现象可能与这些生理功能相关。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差异蛋白的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翻译后加工及修饰造成的。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白叶1号阶段性白化现象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勤 程晓梅 程晓梅 李永迪 杨培迪 黄建安关键词:双向电泳 茯砖茶呈香挥发性物质及其来源 被引量:19 2021年 以茯砖茶及其分离出的“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香气活力值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茯砖茶呈香挥发性物质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茯砖茶特征香气是由“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中香气成分共同作用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茯砖茶、“金花”菌体和去“金花”纯茶中共定量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醇类和酯类化合物在茯砖茶和“金花”菌体中含量最高,而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在去“金花”纯茶中含量最高,OAV分析显示其中16种挥发性成分为茯砖茶的呈香挥发性物质。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去“金花”纯茶和“金花”菌体中含量差异显著的7种呈香挥发性成分,包括去“金花”纯茶中富含的己醛和(E,E)-2,4-辛二烯醛主要贡献了茯砖茶的青草气属性,“金花”菌体中富含的苯甲醇、芳樟醇、雪松醇、1-辛稀-3-醇和水杨酸甲酯主要贡献了茯砖茶的花香、木香、蘑菇香和冬青香属性。 蒋容港 黄燕 金友兰 李永迪 黄建安 李勤关键词:茯砖茶 特征香气 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茯砖茶和千两茶差异性品质成分 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分析茯砖茶和千两茶品质成分的差异,为茯砖茶和千两茶品质鉴定和差异鉴别提供依据。方法以44个品质成分为指标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选取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大于1且具有显著差异的品质成分作为特征性差异成分。结果茯砖茶中除草酸外,其余各主要成分含量均高于千两茶。经OPLS-DA共识别出9种VIP值大于1的差异成分,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简单儿茶素和儿茶素为标志性差异品质成分。结论采用OPLS-DA分析茶叶样品品质成分,既可以对茯砖茶和千两茶进行鉴别区分,又可以筛选出两种茶类差异品质成分。 李永迪 张贻杨 彭忠 谭斌 谭斌关键词:茯砖茶 千两茶 植物提取物重金属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9年 近年来,植物提取物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与利用,但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危及到其安全应用。因此,有效去除植物提取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重金属脱除技术包括絮凝沉淀法、吸附法、分子筛法等。另外一些新型的技术和材料也逐渐应用于植物提取物重金属脱除,如微生物法、纳米技术、离子/分子印迹技术、仿生材料等。对近年来植物提取物中重金属脱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综述,对各方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植物提取物中重金属脱除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李永迪 刘仲华 刘仲华 张贻杨 黄建安关键词:植物提取物 重金属污染 脱除技术 絮凝沉淀法 吸附法 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过程中光合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6 2019年 为阐明安吉白茶阶段性白化过程中光合特性的变化,本研究以特殊茶树资源安吉白茶为材料,研究其阶段性白化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和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安吉白茶白化阶段叶绿体发育受阻,已发育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被破坏,复绿阶段则逐渐恢复正常;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在阶段性白化过程中整体呈上升趋势,而在白化期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在阶段性白化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在白化期有所升高;光合色素和茶多酚含量在阶段性白化过程中整体逐渐上升,而在白化期显著降低;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在阶段性白化过程中整体逐渐下降,而在白化期显著升高。为安吉白茶叶色突变和高氨基酸含量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勤 程晓梅 程晓梅 李永迪 黄建安 刘仲华关键词:安吉白茶 光合特性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研究茯砖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 被引量:7 2017年 研究了茯砖茶加工过程中10个时间阶段的样品,分析测定了18个品质成分,对所得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样品与品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GCG、GCG、ECG、茶多酚、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和水浸出物是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变化物质。提取的三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6.45%、26.29%和8.46%。结合聚类分析可得茯砖茶加工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毛茶期,包括毛茶和发花第0 d;第二阶段为发花前期,包括渥堆、发花第3 d和发花第6 d;第三阶段为发花后期,包括发花第9 d、发花第12 d、发花第15 d;第四阶段为茯砖茶干燥期,包括发花第18 d、发花第22 d。本研究为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建立了评价体系,确定了加工过程各时间段的分界限。 李永迪 刘仲华 黄建安 张贻杨 林海燕 李勤关键词:茯砖茶 发花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以茯砖茶加工过程中10个不同时间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茯砖茶加工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毛茶、渥堆和发花第0天的样品;第二阶段包括发花第3天和第6天的样品;第三阶段包括发花第9天到第22天的样品。不同阶段茯砖茶光谱的主要差异吸收带为983~1929、92010~2390、2848~2925、(3415~3963)cm^(-1),主要代表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羟基和氨基、酰胺Ⅱ带、葡甘露聚糖、阿拉伯聚糖和茶多酚吸收子峰。差异吸收带曲线拟合分析表明,茯砖茶加工过程3个阶段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羟基、氨基的振动吸收强度先降低9.47%(P>0.05),随后增加16.71%(P>0.05);酰胺Ⅱ带吸收强度先显著增加30.97%(p<0.05),随后显著降低11.79%(p<0.05);葡甘露聚糖先显著降低45.26%(p<0.05),随后显著增加8.00%(p<0.05);茶多酚子峰吸收强度先降低27.00%(P>0.05),随后增加0.40%(P>0.05);阿拉伯聚糖吸收强度先降低24.04%(P>0.05),随后增加20.15%(P>0.05)。研究表明,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和曲线拟合分析技术,可分析出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差异化学物质的变化,为茯砖茶发酵程度的评定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判别方法。 张贻杨 李永迪 刘杏益 黄燕 刘仲华 刘仲华 李勤关键词:茯砖茶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