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瑜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小麦
  • 3篇基因
  • 3篇不育
  • 2篇定向转育
  • 2篇雄性不育
  • 2篇土壤
  • 2篇乔木
  • 2篇转育
  • 2篇黄土高原
  • 2篇CMS
  • 2篇不育基因
  • 1篇雄性不育基因
  • 1篇遗传学
  • 1篇有机碳
  • 1篇蒸散
  • 1篇水分
  • 1篇水量平衡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水分平衡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篇张瑜
  • 4篇牛娜
  • 4篇张改生
  • 3篇王青
  • 3篇曹栎
  • 3篇马守才
  • 2篇黄明斌
  • 2篇葛峰辉
  • 1篇朱元骏
  • 1篇李红霞
  • 1篇常朝阳
  • 1篇张瑜
  • 1篇赵巍
  • 1篇赵巍
  • 1篇位芳
  • 1篇张洛丹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退耕还草对土壤碳库活度及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草对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质量和稳定性的调控因素,为评估土壤碳固存潜力和有机碳积累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安塞纸坊沟流域不同退耕年限(7 a,18 a,35 a和45 a)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耕地作对照,分析了0—10 cm土层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不同粒级团聚体(5~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土壤环境影响因子。[结果]退耕还草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碳库活度虽然变化不显著,但促进中活性有机碳转变为低活性有机碳,增加非活性有机碳占比,维持并提升土壤碳库质量。草地恢复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在各粒级团聚体的重新分配,土壤有机碳和高、中活性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25 mm粒级大团聚体中,低活性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25 mm粒级微团聚体中。团聚体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积累主要受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调控。[结论]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和营养元素的综合效应共同决定活性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
李映雪臧真凤张瑜张瑜赵巍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退耕还草黄土高原
准噶尔西部山地黄耆属丁字毛类群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准噶尔西部山地黄耆属丁字毛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黄耆属丁字毛类群有26种,包括中国分布新记录1种,即多角黄耆(Astragalus polycerasKar.et Kir.),《中国植物志》遗漏种4种,即留土黄耆(A.hypogaeusLedeb.)、灌木黄耆(A.suffruticosusDC.)、流沙黄耆(A.sabule-torumLdb.)和亚黄耆(A.consanguineusBong.et Mey.).为6种植物补充了地区分布新资料.列出了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类的文献引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简要记述,并对中国分布新记录及《中国植物志》遗漏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
张瑜常朝阳
关键词:黄耆属
黄土高塬沟壑区两种乔木林土壤水分平衡的模拟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了解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乔木林的耗水规律,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和Hydrus-1D模型详细研究了两种乔木林(侧柏林,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差异。结果表明:结合优化的水力参数,Hydrus-1D模型能准确地模拟两种乔木林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值与实测值均方根误差在0.018~0.029cm3/cm3之间,相对平均绝对误差在9.8%~12.5%之间;水分平衡各要素受气候和植物类型影响,蒸散量是水平衡中的主要支出项,侧柏林蒸散量占同期降水量的83.4%~108.4%,刺槐林蒸散量占同期降水量的75.9%~96.2%,生长季内刺槐林土壤储水量始终大于侧柏林。
张洛丹张瑜黄明斌朱元骏
关键词:侧柏林刺槐林土壤水分水量平衡
黏类小麦CMS不育基因rfv_1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跟踪鉴定及定向转育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为了实现黏类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创制优良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保持系,本研究以1BS上带有不育基因rfv1的非1BL/1RS小麦变种SP4、莫迦小麦为供体材料,以杀雄剂途径培育的小麦强优势组合西杂1号和西杂5号杂交小麦新品种的母本西农Fp1和西农Fp2为受体材料,采用专一核置换回交转育方法,同时结合根尖细胞学镜检、复合引物PCR及SDS-PAGE和A-PAGE技术,进行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入的鉴定,旨在育成既携带rfv1不育基因,又具有西农Fp1和西农Fp2核遗传背景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保持系。结果如下:(1)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复合引物PCR分析表明,该法不仅能准确鉴定出1BL/1RS纯合易位系,还可鉴定出1BL/1RS.1BL/1BSrfv1易位杂合体,两者结果一致。其中复合引物PCR更适合于回交后代中大量目标植株的筛选,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1BL/1RS易位系提供了准确的鉴定方法与依据;(2)利用SDS-PAGE技术对供试材料进行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析表明,在低分子量谷蛋白D亚基区存在莫迦小麦和SP4的特征带;而SP4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区的6+8亚基,也可以作为示踪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特征亚基条带;(3)A-PAGE技术对醇溶蛋白的分析表明,在ω-醇溶蛋白区也发现莫迦小麦和SP4不同于西农Fp2的特异蛋白条带,也可作为示踪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特征蛋白条带。本研究成功地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杀雄剂法和三系法相结合,促进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体系的建立。同时该方法亦可应用于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进而可实现小麦由生理型不育向遗传型不育的定向转化,以探索一套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多途径利用的新方法。
张瑜牛娜张改生王青葛峰辉曹栎马守才
关键词:小麦定向转育
粘类小麦CMS恢复基因Rfv1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研究
2009年
为了实现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创制优良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恢复系,以携有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恢复系亲本5253、5383为供体,以西农Mp1、西农Mp2(化杀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1号、西杂5号的父本)为受体,采用定向回交转育方法,结合根尖细胞学镜检、复合引物多重PCR等技术,进行了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与检测,育成既携有Rfv1恢复基因,又具有西农Mp1、西农Mp2核基因背景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恢复系。本研究表明:(1)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复合引物PCR分析,不仅能准确地鉴定出1BL/1RS纯合易位系,而且可以鉴定1BL/1RS.1BL/1BSRfv1易位杂合体。其中复合引物PCR更适合于回交后代中大量目标种子的筛选;(2)恢复基因转育后代定株与不育系测交,依据测交恢复度可准确确定恢复基因在回交后代的延续,恢复基因定株定向转育与性状选择结合可大大提高转育后代的实际应用效果;(3)本研究提出的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定向转育体系,可有效地实现小麦由化控强优势组合向三系强优势组合的定向转化,即生理型不育途径向遗传型不育途径的定向转化,进而建拓一套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多途径利用新体系。
王青牛娜张改生张瑜葛峰辉马守才李红霞
关键词:定向转育
黄土高原不同降雨年型乔、灌木蒸散特征与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3年
以黄土高原地区17个乔木和15个灌木测定点生长季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了降水量、土壤前期储水量、潜在蒸散量与乔、灌木实际蒸散量的关系,研究了不同降雨年型乔、灌木生长季实际蒸散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是丰水年还是干旱年,乔木生长季实际蒸散量均高于灌木。不同降雨年型影响乔灌木实际蒸散的主要因素不同,丰水年影响乔灌木生长季实际蒸散的主要因素为降水,其次为潜在蒸散量;而干旱年影响乔灌木生长季实际蒸散的主要因素为前期土壤储水量,其次为降水因素。
张瑜黄明斌
关键词:黄土高原蒸散乔木灌木
粘类非1BL/1RS小麦CMS基因定向选择及其育性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对携有不同不育基因的4个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进行了定向选择与鉴定,并对其育性特性进行研究,以选育更具应用价值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1)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A-PAGE技术分析筛选出的SP4、莫迦小麦为非1BL/1RS类型,其它供试不育系均属于1BL/1RS类型;(2)减数分裂及成熟花粉粒形态观察,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其不育性是在整个配子发育过程中连续产生的,且在B型不育细胞质背景下,SP4和莫迦小麦的花粉细胞学形态与在K、Ven型2种不育细胞质背景下的不同,B型不育细胞质背景下SP4和莫迦不育系的花粉萌发率比K、Ven型不育细胞质背景下的花粉萌发率高;(3)以不同来源不育基因培育成的粘类K、Ven型非1BL/1RS不育系育性恢复性测定发现,SP4、莫迦小麦2种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有一定差异,莫迦小麦不育类型育性恢复性高于SP4.
牛娜张改生张瑜王青马守才曹栎
关键词:小麦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导入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为了研究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导入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创制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新保持系,以非1BL/1RS普通小麦变种莫迦小麦为供体材料,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1BL/1RS易位系(普通小麦品种)西农Fp1为受体材料,采用定向回交置换方法,同时结合根尖染色体镜检和SDS-PAGE检测,将莫迦小麦核基因组中的rfv1不育基因定向导入到西农Fp1的核基因组,完成育性染色体的专一替换,育成既携有来自莫迦小麦核基因组的rfv1不育基因,又具有西农Fp1核背景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新保持系。该方法为杂种优势利用中更好地发挥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实际作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曹栎张改生牛娜张瑜位芳
关键词:小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