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成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2篇入路
  • 2篇入路治疗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损伤
  • 1篇治疗桡骨小头...
  • 1篇上颈椎
  • 1篇上颈椎骨折
  • 1篇上颈椎骨折脱...
  • 1篇突出症
  • 1篇椎动脉
  • 1篇椎动脉损伤
  • 1篇椎骨
  • 1篇椎间孔
  • 1篇椎间孔入路
  • 1篇椎间盘
  • 1篇椎间盘突出
  • 1篇椎间盘突出症
  • 1篇桡骨小头
  • 1篇桡骨小头骨折

机构

  • 4篇厦门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陈长青
  • 4篇王成
  • 3篇王耀生
  • 3篇周影
  • 1篇何明长

传媒

  • 3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两种经皮内镜入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椎间孔与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80例行经皮内镜下L5S1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椎间孔入路38例,椎板间入路42例),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椎间盘突出位置及大小、椎间孔高度、椎板间距离、髂嵴高度等,统计两组并发症,并使用术前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来分析各组疗效。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两组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在基本影像学资料统计中,髂嵴高度、椎板间距离及椎间孔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突出椎间盘组织移位程度、移位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例椎间孔入路未彻底减压,再次行相同入路手术;6例(2例椎板间入路,4例椎间孔入路)复发,4例行相同入路手术,2例改行开放椎间盘切除术;9例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最终1例出现足下垂;术中6例发生了硬脊膜撕裂,都为椎板间入路,仅1例发生脑脊液漏,无感染、继发性椎间盘炎或者腹部脏器损伤发生。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椎间板(TF)入路对于肩型、中央型及复发型椎间盘突出有较好临床疗效,而椎间孔(IL)入路更适合于腋型及移位型特别是重度移位型椎间盘突出症,具体疗效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及对适应症把握有直接关系。
陈长青王成王耀生周影
关键词: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
后路内固定复位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发生椎动脉损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分析后路内固定复位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发生椎动脉损伤的原因、外科治疗策略及其预防措施。方法: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96例,其中6例术后出现椎动脉损伤,男4例,女2例,年龄32~57岁(39.8±8.3岁),病程18~26d(22.0±2.5d)。2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未见椎动脉损伤,4例术前未行MRA检查。术后3~42h出现脑缺血症状,其中4例切口渗血或周围血肿形成,行颈后路探查止血后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例直接行CTA和DSA检查,明确椎动脉损伤后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随访观察患者脑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例寰枢椎复合型骨折和1例混合型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难度较大,其余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4例椎动脉V3段血管壁损伤(双侧1例,单侧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2例单侧椎动脉V3段假性动脉瘤形成,行椎动脉闭塞术。6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椎动脉损伤出血均有效止血,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6~12个月(10.0±2.2个月),1例双侧血管壁损伤患者术后1年随访仍诉头晕、头痛,面部麻木;3例单侧血管壁损伤患者脑缺血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年随访时未诉特殊不适;2例单侧假性动脉瘤形成患者行椎动脉闭塞术后6个月及9个月随访时诉脑缺血症状逐渐缓解。2例患者椎动脉损伤为内固定手术术中所致,4例患者因术前未行MRA或CTA检查,无法明确椎动脉损伤原因。结论:上颈椎骨折脱位及手术复位内固定可能造成椎动脉损伤,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对上颈椎骨折患者术前需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及评估,术中需谨慎操作,避免椎动脉的损伤。
陈长青冯万强王成林灿斌何明长成伟科
关键词:上颈椎骨折椎动脉损伤
可吸收棒与微型钢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比较研究可吸收棒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45例成人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23例行可吸收棒内固定术(Ⅰ组),22例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Ⅱ组)。术后石膏固定3-4周,定期复查X线片,通过随访对两组患者骨性愈合时间、肘关节Broderg-Morrey功能评分、并发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2年,平均(1.6±0.2)年,骨折均愈合。Ⅰ组(13.860±2.125)周,Ⅱ组(15.060±2.218)周,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Brod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Ⅰ组中很好18例,好4例,一般1例,差0例;Ⅱ组中很好15例,好5例,一般2例,差0例(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微型钢板内固定相比,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成人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可获得相似的疗效,但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且并发症少,因此,在治疗成人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的内固定物选择上更倾向于可吸收棒。
陈长青周影王耀生王成陈峥龙林灿斌
关键词:可吸收棒微型钢板桡骨小头骨折
微创手术入路与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入路与传统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接受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2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男37例,女15例;年龄20~48岁,平均(31.2±2.3)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Hardegger分型:肩胛骨体部骨折24例,外科颈骨折12例,解剖颈骨折3例,盂缘骨折6例,肩胛冈骨折7例。其中23例采用微创手术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A组),29例采用传统Judet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B组)。通过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5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2个月)。A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B组(P〈0.05)。根据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A组23例,优15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30%;B组29例,优18例,良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7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出现并发症,B组发生肩胛上神经损伤1例,表现为肩关节活动乏力,经治疗后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3.45%,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Judet入路相比,微创手术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作为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优先方案。
陈长青周影王耀生王成陈峥龙林灿斌
关键词:肩胛骨骨折微创入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