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平
- 作品数:4 被引量:25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中国人群自杀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地理分布特点被引量:70
- 2004年
- 目的 深入和全面了解中国的自杀模式方法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回顾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自杀水平和变化趋势,并对自杀死亡水平的地理分布进行验证。结果 1991~2000年中国人群自杀死亡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下降,依然是中国人群,特别是农村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在农村所有地区,依然保持女性自杀死亡高于男性。在农村人群中,15~34岁有一自杀死亡高峰的独特模式,但该年龄组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开始呈下降趋势,对总自杀水平还没有形成显著影响。结论 目前在东中部农村地区,特别靠近几省交界地区,人群自杀死亡率普遍偏高,可能与传统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农药作为主要的自杀手段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未来的2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的独特自杀模式将会逐步发生改变。
- 杨功焕周灵妮黄正京陈爱平
- 中国人群2002年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的现状调查被引量:87
- 2005年
- 目的描述2002年中国人群的饮食行为、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BMI)的流行水平,以及在不同教育水平、职业和地区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17个问题,利用2002年普查人口进行加权,计算不同类别人群使用不同类别食物的频率、不同类别的烹调油、食用快餐食品的频度、体力活动的强度、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静坐生活方式和BMI的分布。结果调查的中国人群中70%的人几乎每天食用蔬菜,只有40%的人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水果;50%以上的人群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动物肉类食品,豆制品和蛋类次之;只有25%的人群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水产、禽类食品,而40%的人几乎没有食用;食用频率最低的是奶制品,70%的人几乎不食用奶及奶制品。有15%左右的人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甜食以及高脂类食品;近30%的人每周5-7天和3-4天食用熏制食品。每类食品的食用频率受地理区域、教育水平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11.7%的人主要使用动物油进行烹调,33%的学生有上快餐店的经历。人群中有11.7%、20.5%、44.7%和23.0%的调查对象分别从事非常轻、轻、中等和重体力劳动的工作。18.04%的人参加体育活动,不同性别、职业、教育水平和地区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不同。工作中体力强度越大,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越低。8.3%的人BMI<18.5,68.0%的人BMI18.5~23.9。
- 杨功焕马杰民刘娜陈爱平
- 关键词:体重指数重体力劳动饮食行为快餐食品食用蔬菜食用动物
- 中国人群2002年对感染性疾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描述2002年中国人群对感染性疾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流行水平以及在不同教育水平、职业和地区人群中的分布。方法使用32个问题,利用2002年普查人口进行加权计算不同类别人群对肝炎、性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知识知晓率、性病的自报患病率、患性病后的就医情况以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来源分布。结果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认为肝炎、性病/艾滋病是中国的严重卫生问题,但对传播途径并未真正了解,加上恐惧,导致分别有27.6%和30.1%的人认为握手能够感染性病/艾滋病;9.9%的人报告过去1年中使用安全套;有0.22%的人报告过去5年中患过性病,男、女性分别为0.34%和0.09%,城市和农村人群分别为0.42%和0.16%;75%的性病患者报告去过专科医院求治,38.2%的人去过私人诊所,还有26.7%曾自购药品治疗;47.0%的人得到过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材料,或从医务人员、各类媒体中得到预防艾滋病的信息,12.1%的人报告过去1年医务人员告诉他们使用安全套预防性病/艾滋病。结论中国人群对肝炎、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普遍匮乏,尤其是农村以及西部地区人群。随着普通人群患艾滋病的危险性增加,在今后数十年内,艾滋病会给中国带来极大的疾病负担。
- 马杰民刘娜陈爱平杨功焕
-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疾病知识预防措施
- 影响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因素的定量分析被引量:93
- 2005年
- 目的 定量测量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对中国人群主要疾病死亡率上升和下降的影响,估计非人口因素在疾病死亡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历年人口普查资料,以及1991年和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分病因死亡率资料,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计算该人群死亡率变化有多大比例是由人口因素引起的,多大比例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结果 1950-1975年中国人群死亡率快速下降,主要是非人口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特别是“爱国卫生运动”对死亡率下降起了主要作用。1991-2000年期间,肺癌、肝癌、乳腺癌、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交通伤害都呈上升趋势,这些疾病的上升,50%以上都是非人口因素的作用。特别是肺癌,非人口因素的作用达到63%,交通伤害死亡率上升,88%与非人口因素有关。结论 研究表明,行为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被动吸烟、不健康饮食和静坐生活方式以及交通违章行为对多种疾病的死亡率上升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降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交通伤害的死亡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改变自己的不健康行为。
- 杨功焕王俊芳万霞王黎君陈爱平
- 关键词:死亡率人口因素行为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