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压
  • 2篇高血压
  • 1篇遗传性
  • 1篇离子
  • 1篇钠离子
  • 1篇抗高血压
  • 1篇抗高血压药
  • 1篇钾离子
  • 1篇高血压病
  • 1篇高血压病患者
  • 1篇高血压药
  • 1篇红细胞
  • 1篇NA
  • 1篇病患

机构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高血压...

作者

  • 2篇赵光胜
  • 2篇罗雪美
  • 1篇蔡明德
  • 1篇庞庆祥
  • 1篇詹一鸣
  • 1篇王谷亮
  • 1篇董寿祺
  • 1篇李迪元
  • 1篇袁晓源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1篇1995
  • 1篇199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抗高血压药与血小板游离钙被引量:3
1992年
血小板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不少共同特徵.血小板游离钙([Ca^(2+)]i)的增加可能间接反映小动脉高张力和高周围阻力。继对硝苯啶、吲达帕胺、可乐宁和血小板[Ca^(2+)]i关系的报道,对40例高血压病患者(男28、女12)分成以巯甲丙脯酸(25mg/d)、哌唑嗪(2mg/d)、双氢克尿噻(50mg/d)、美多心安(50—100mg/d)治疗的4组作观察,每组10例。发现:(1)4药均有明显降压效果。(2)血小板[Ca^(2+)]i在巯甲丙脯酸和双氢克尿噻组分别降低38.889±43.791、22.700±25.743nmol/l(p均<0.05);在哌唑嗪、美多心安组未见相应变化。(3)哌唑嗪组血总Ca和Ca^(2+)在治后升高;双氢克尿噻组治后血Ca^(2+)也升高。(4)RBC[Na^+]i在巯甲丙脯酸组在治后降低,且治后ΔRBC[Na^+]i与ΔSBP(治前-治后值)呈正相关;双氢克尿噻组治前RBC[Na^+]i和ΔRBC[Na^+]i与ΔDBP呈正相关,提示细胞[Na^+]i的降低可能也参与该两药的降压机制。(5)治前血磷(P)在巯甲丙脯酸组与治后ΔSBP、美多心安组与治后ΔSBP、ΔDBP呈负相关。以正常对照组42人血小板[Ca^(2+)]i的“?±2SD”即226nmol/l为正常高界,52.5%本组患者大或等于此值。据以提出下述工作假设:高血压病患者可能区分为高及正常细胞[Ca^(2+)]i两种模式;不同抗高血压药也可分为血小板[Ca^(2+)]i与血压平行或不平行降低的两类。选用能降[Ca^(2+)]i的降压药可能对防治高血压性血栓性并发症更有益。
赵光胜罗雪美蔡明德詹益敏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
高血压病患者遗传性红细胞Na~+-Li~+逆向及Na~+-K~+同向转运研究被引量:4
1995年
对53个至少双亲之一患高血压病(EHT)的家庭和25个正常血压(NT)者家庭(包括父、母及一个子女)成员的红细胞(RBC)Na ̄+-Li ̄+逆向转运(SLC)及Na ̄+-K ̄+同向协同转运(SPT)功能,作它们与平均血压(MABP)间的家庭内部相关分析,并计算其多基因累加遗传力(h2),发现:(1)在NT、NT+EHT家庭,RBC的SPT和SLC的双亲均值都和其子女的相应值呈正相关,但配偶间不相关,提示系遗传性传递;(2)SPT和SLC的h ̄2在NT和NT+EHT家庭分别为0.3250、0.4514和0.5770、0.7829,SLC的h ̄2较SPT的大;(3)双亲SLC均值与子女的MABP呈正相关,而SPT则不相关,提出SLC与血压遗传间的联系较SPT密切,可能成为预测EHT的“遗传标记”;(4)SLC与SPT值均存在“母体效应”。
赵光胜李迪元袁晓源王谷亮罗雪美庞庆祥阚立新董寿祺伍宸蓉金亦军詹一鸣
关键词:高血压红细胞钠离子钾离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