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 作品数:66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PM_(2.5)诱导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和凋亡的内质网应激分子机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在PM_(2.5)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和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人体手术切除肺组织标本中内质网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sponse protein 78,GRP78)和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KR-like ER kinase,PERK)蛋白的表达。构建PM_(2.5)与人气道上皮细胞HBE16体外细胞模型,予以不同浓度的PM_(2.5)溶液染毒,观察细胞染毒前后的生长和增殖情况,以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并选取合理的染毒浓度与时间。以不加处理的气道上皮细胞HBE16为空白组对照,设立PM_(2.5)组和PM_(2.5)+选择性PERK抑制剂GSK2606414组。先予选择性PERK抑制剂GSK2606414预处理细胞,再以PM_(2.5)染毒。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干预前后ERS相关蛋白GRP78、PERK、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磷酸化PERK(Phosphorylation of PKR-like ER kinase,p-PERK)、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 alpha,e IF2α)和磷酸化e IF2α(Phosphorylation of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p-e IF2α)表达量;以ELISA法检测干预前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及黏蛋白(Mucin,MUC)5AC相对含量;以免疫荧光化学法观察干预前后GRP78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干预前后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GRP78、PERK蛋白在正常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的支气管上皮黏膜中均有表达,其中在COPD组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实验中,选取100μg/ml的PM_(2.5)染毒24 h为最适作用浓度及时间,分不同组处理细胞。检测到PM_(2.5)染毒24 h后,细胞活性氧含量、细胞凋亡率及细胞上清中TNF-α、IL-6和MUC5AC蛋白相对含量较空白组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检测到GRP78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增强;ERS相关蛋白GRP78、CHO
- 卓怀蜜陈宋程胡利华徐超群周向东李琪
- 关键词:内质网应激气道炎症
- 肺炎链球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群体感应系统是一种涉及信号分子密度依赖性识别的细胞间交流系统。肺炎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通常无症状地定植在人类的鼻咽部,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多种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与群体感应有关,提示可以通过群体感应系统对其进行抑制。群体感应抑制剂具有不易诱导抗生素耐药、增强细菌生物膜对抗生素敏感性等优点。概述了肺炎链球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机制,如通过外排泵基因过表达诱导抗生素耐药、调控毒力因子和调控生物被膜的形成,归纳了植物源性、人工合成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和具有群体感应抑制剂特性的药物3类群体感应抑制剂对肺炎链球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为肺炎链球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和肺炎链球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黄建鑫黄娅李琪周向东
- 关键词:群体感应系统肺炎链球菌
- 脓毒血症合并化脓性脑炎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脑出血一例被引量:1
- 2023年
- 患者,男,50岁。因“发热5天、意识障碍1日”于2020年11月18日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家属诉患者5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鼻塞、流鼻涕,体温最高达38.6℃,自行口服药物治疗后好转(具体不详)。1日前患者电话告知感畏寒、发热、四肢麻木且不能行走,由工友送至外院,到达后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不能言语。
- 李少宁许定绩李琪李亮周向东
- 关键词:脓毒血症化脓性脑膜炎颅内静脉窦血栓
- 危重症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药物及物理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2年
- 气道黏液高分泌是诸多支气管-肺炎性病理过程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也是此类病理状态急危重化的重要标志,对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恶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是患者预后的关键独立因素。目前,祛痰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祛痰和物理祛痰两大类。药物祛痰除了以往传统的祛痰药物以外,近年来,随着现代创新药物的研发也涌现出了一些新型祛痰药作为黏液高分泌治疗的有效手段;而在物理治疗中,气道廓清技术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新型祛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以及气道廓清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势必成为今后研究和推广的方向和热点。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气道黏液高分泌治疗手段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危重症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的治疗提供参考。
- 何明欣张华周向东周向东
- 关键词:气道黏液高分泌
- GPR120在慢性气道炎症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等)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但当前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和控制手段有限,需要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目前研究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12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20,GPR120),又称游离脂肪酸受体4(free fatty acid receptor,FFA4)或ω-3脂肪酸受体1,具有抑制炎症、降低气道阻力、舒张支气管、调节天然免疫的功能,这与气道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重点对GPR120的结构、分布等生物学特性、传导通路等方面进行综述。一些证据表明,它们在炎症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探讨基于GPR120在慢性气道炎性疾病中发挥作用的进展过程。
- 王丽君徐超群胡利华余善君唐香李琪周向东
- 冷刺激对细颗粒物致气道上皮炎症反应的增敏效应及冷诱导RNA结合蛋白的转录后调控机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冷刺激对细颗粒物(PM2.5)致气道上皮炎症反应的增敏效应及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可能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在体、离体实验,并结合人体手术切除肺组织标本的观察,将动物模型和气道上皮细胞16HBE各分为4组(每组n=8),即空白对照组、5℃/18℃组、PM2.5组、5℃/18℃+PM2.5组,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检测各组气道上皮细胞和大鼠支气管/肺组织的代表性炎症因子及CIRP mRNA和蛋白的表达规律,并进一步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CIRP变化的时相动力学规律。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及人体支气管/肺组织CIRP的定位和表达规律。结果在体实验中,相较于对照组,5℃组和PM2.5组CIRP、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mRNA及蛋白均呈现表达水平增高的现象(均P<0.05),而5℃组+PM2.5组相应的mRNA及蛋白表达则最为显著(均P<0.01)。在离体实验的各组实验结果中亦出现同样的规律。CIRP主要定位于胞核内,相较于对照组,18℃组和PM2.5组均出现CIRP胞内移位趋势,而18℃+PM2.5组CIRP胞内移位现象最为明显。在大鼠支气管/肺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中,5℃组CIRP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M2.5组CIRP的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也有所增加,而5℃+PM2.5组CIRP的表达量变化最为显著。此外,CIRP在正常人群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支气管上皮黏膜中均有表达,且主要位于气道黏膜上皮细胞胞核内。其中慢阻肺患者CIRP的表达量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结论冷刺激对PM2.5所致的气道上皮炎症反应有增敏效应,而CIRP由胞核移位至胞浆形成的转录后调控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 曾曼李琪周向东周向东尤立·皮尔曼维克多·科罗索夫
- 关键词:气道炎症细颗粒物冷刺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目前世界上常见和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以持续气流受限、不可逆性慢性气道阻塞为特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及伴随症状,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肺栓塞为COPD合并症之一,可导致肺血液循环及呼吸衰竭,有极高的死亡风险。但因其临床症状与COPD急性加重期症状重叠,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易被误诊和忽略,从而延误患者治疗,影响预后。本文将从COPD合并肺栓塞的临床诊疗方面进行阐述,为早期识别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及病情严重程度提供一定价值。
- 王丽芳李琪周向东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风险评估
- COVID-19相关肺纤维化的病因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SARS-CoV-2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随着近期COVID-19疫情的常态化流行,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研究表明,部分患者SARS-CoV-2感染后可出现肺纤维化改变,COVID-19相关肺纤维化正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COVID-19相关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案多基于既往肺纤维化疾病的诊治经验,本文通过总结SARS-CoV-2感染后肺损伤及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和相关治疗方案,为临床的防治及干预提供一定参考。
- 王梓源李琪黄娅黄建鑫周向东
- 关键词:肺纤维化发病机制抗纤维化治疗
- TLR5 rs5744174基因多态性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5(TLR5)rs5744174基因多态性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8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采用PCR结合测序法分析受试者TLR5 rs5744174基因多态性,分析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分类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TLR5rs5744174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吸烟、嗜酒及糖尿病比例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TLR5 rs5744174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水准(观察组χ^2=16.89,对照组χ^2=10.76,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TLR5 rs5744174(C0.05)。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三种基因型(CC、CT、TT)间糖尿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5 rs5744174基因多态性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生可能不相关,与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水平等水平有关,可能影响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程度。
- 钟有清周向东李琪覃英娇
-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肺炎TOLL样受体5基因多态性
- 海南地区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分布特征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收集海南地区800例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患者(包括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曲霉菌、非结核分枝杆菌、诺卡菌、马尔尼菲青霉菌、隐球菌、白色念珠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病例资料,研究上述病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人群分布中,曲霉菌、诺卡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女性构成比均高于男性,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隐球菌、白色念珠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均为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在年龄方面,类鼻疽、曲霉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立克次体的感染人群均中年组占比最高,隐球菌感染青年组占比最高,白色念珠菌感染老年组占比最高,支原体感染儿童组占比最高;沿海地区为高发地区,高达89.63%以上;发病时间多集中在第三季度,占比最多;对可分离出的标本来源方法统计,以痰培养最常见;伴有基础疾病最多的是高血压,且55%以上的患者入院前或入院时伴有发热。结论:海南地区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在人群分布中存在差异,各病原体感染均有好发性别及年龄,职业分布好发于儿童及农民,沿海地区及第三季度为高发地区和季节,此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者常伴有发热及存在高血压,临床上对于怀疑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患者,应积极通过多标本来源寻找病原体,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
- 李少宁李琪熊晓嫚李秋呈周向东
- 关键词:非典型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