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 作品数:7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D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分析人胃癌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1(ID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ID1在胃癌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91例胃癌组织、30例正常胃黏膜和35例不典型增生胃黏膜组织中ID1蛋白的表达,分析ID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和ID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I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63.7%(58/91),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0.0%)和不典型增生胃黏膜组织(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ID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和ID1蛋白的表达等无关(P>0.05)。结论 ID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有望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但并非是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 朱博宋超王萍
- 关键词:胃肿瘤免疫组织化学ID1
-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基础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3例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3.94±13.37)岁。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胸腺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12例、胸腺癌1例、畸胎瘤3例、胸腺增生1例、胸腺囊肿16例。观察手术路径的安全性及术野显露情况;记录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腔镜胸腺完整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合并有肺楔形切除2例,合并心包部分切除2例。剑突下入路手术路径安全,暴露良好,术中胸腺周围的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完整显示左右两侧心包膈神经、上腔静脉、前方胸骨、后方心包及左侧无名静脉、上方甲状腺下极等胸腺毗邻结构。术后引流量(429.24±308.34)mL;引流时间(3.61±1.56)d;住院时间(5.88±3.43)d;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1.82±0.68)分。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症状加重,经机械通气、药物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钠血症,补钠后痊愈。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路径暴露良好,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更好地体现了微创理念。
- 张雷贡会源王彪李小军唐震宋超
- 关键词:胸腺切除术胸腔镜剑突下胸腺
- p33^(ING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检测人胃癌组织中生长抑制因子p33^(ING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胃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胃癌组织91例、正常胃黏膜30例和不典型增生胃黏膜组织35例中p33^(ING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胃癌组织中,p33^(ING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和不典型增生胃黏膜(P<0.01)。胃癌组织中p33^(ING1)蛋白的表达情况在不同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有无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生存曲线的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胃癌的预后均有一定相关性,而p33^(ING1)与胃癌的预后可能无相关性。结论:p33^(ING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展有关,有望为胃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朱博宋超王丹娜俞岚赵艳陶仪声
- 关键词:胃肿瘤生长抑制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法
- 肺癌患者完全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近期生活质量的比较被引量:3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2月,4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行选择手术方式,19例行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21例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胸组)。术后3个月利用肺癌患者癌症治疗功能性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reatment-Lung,FACT-L)中文版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胸腔镜组在身体状况(19.90±1.30 vs.17.10±1.40,t=6.533,P=0.000),情感状况(16.95±1.25 vs.14.15±2.05,t=5.147,P=0.000),功能状况(18.50±2.35 vs.16.45±2.45,t=2.694,P=0.025)及附加状况(20.40±2.35 vs.18.45±1.25,t=3.321,P=0.009)方面评分均高于开胸组,在社会及家庭状况方面两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胸腔镜组术后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评分高于开胸组(89.50±6.54 vs.81.40±6.25,t=4.004,P=0.003)。结论 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影响明显小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
- 王安生刘以尧段贵新李秀贞王伟王康武刘戈张雷宋超
- 关键词:早期肺癌生活质量
- AGGF1、FOXC2和ATG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AGGF1、FOXC2和ATG5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相关性,并在其浸润、转移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89例NSCLC患者的手术标本,将NSCLC的肿瘤组织作为研究组,并取距肿块>5.0 cm处的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AGGF1、FOXC2和ATG5三种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并对临床病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AGGF1、FOXC2和ATG5蛋白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8%(118/188)和30.9%(51/165)、33.0%(62/188)和18.2%(30/165)及52.1%(98/188)和23.6%(39/165),有显著性差异(P<0.05);AGGF1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TNM分期、分化程度、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C2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TG5蛋白表达与NSCLC的TNM分期及血管侵犯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法显示AGGF1、FOXC2和ATG5三种蛋白之间均两两呈正相关关系。Kaplan-Meier法显示上述三种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术后生存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在NSCLC中AGGF1蛋白的表达、血管侵犯及TNM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AGGF1、FOXC2和ATG5在NSCLC中均呈明显高表达水平,可能三者都参与了NSCLC的侵袭、转移,但是仅AGGF1可能对预测NSCLC进展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宋超朱博王丹娜唐震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FOXC2预后
- 单孔胸腔镜与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及近期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及单操作孔胸腔镜在肺叶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比较2种手术入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76例,其中单孔27例,单操作孔49例,收集并比较2种不同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各临床数据,包括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淋巴结清扫数目(枚)、前3d总引流量(ml)、胸引管留置时间(d)、术后住院时间(d)、术后第3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单孔组及单操作孔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二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胸引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孔组与单操作孔组的前3d引流总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3天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病例术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部分肺部良恶性疾病安全、有效,某些方面甚至优于单操作孔胸腔镜,值得推广。
- 王伟张雷唐震李小军贡会源王彪宋超耿阳陈鹏飞
- 关键词:肺叶切除术单孔胸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