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龙

作品数:56 被引量:1,440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建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0篇建筑科学
  • 10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雨水
  • 13篇污泥
  • 13篇城市
  • 11篇雨水径流
  • 10篇脱氮
  • 9篇污染
  • 7篇雨洪
  • 6篇水解酸化
  • 6篇酸化
  • 5篇生物反应
  • 5篇生物反应器
  • 5篇污水
  • 5篇活性污泥
  • 5篇反应器
  • 5篇除磷
  • 4篇雨洪控制
  • 4篇原子
  • 4篇原子吸收
  • 4篇原子吸收法
  • 4篇原子吸收法测...

机构

  • 16篇北京建筑工程...
  • 16篇北京建筑大学
  • 15篇北京工业大学
  • 11篇石河子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杭州市综合交...
  • 2篇北京雨人润科...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篇昆士兰大学
  • 1篇安阳市规划设...
  • 1篇北京市节约用...
  • 1篇建研科技股份...
  • 1篇济南市市政工...
  • 1篇济南市市政工...

作者

  • 56篇王建龙
  • 24篇车伍
  • 13篇彭永臻
  • 13篇李俊奇
  • 11篇高永青
  • 10篇王淑莹
  • 9篇易红星
  • 6篇王思思
  • 6篇黄涛
  • 4篇杨丽琼
  • 3篇高春娣
  • 3篇张伟
  • 3篇张晶宇
  • 2篇刘莹
  • 2篇李海燕
  • 2篇王文亮
  • 2篇宫永伟
  • 2篇张雅君
  • 2篇李世奇
  • 2篇何卫华

传媒

  • 20篇中国给水排水
  • 5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环境工程学报
  • 3篇建设科技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石河子大学学...
  • 2篇Journa...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工业建筑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北京建筑工程...
  • 1篇南方建筑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分析测试技术...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4
  • 2篇2003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理念与实践被引量:19
2008年
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开源节流、节能减排、防灾减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雨水作为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对城市雨洪实施有效地控制利用已成为环境、市政、规划、建筑、景观、水利等专业人员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车伍王建龙何卫华李世奇
关键词:城市雨洪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开源节流
雨水径流对景观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以北京市长河湾流域某排污口附近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体中PAHs的连续检测,研究了雨水径流对景观水体中PAHs污染特征的影响,以期为景观水体中PAHs的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长河湾景观水体中∑16PAHs在降雨时的浓度变化与降雨强度及降雨量有关,长河湾水体中溶解态PAHs组分以3环和4环为主,2环组分所占的比例最少.水体底部沉积物中PAHs含量明显高于岸边,沉积物中∑16PAHs含量约为229.2μg.kg-1,岸边土壤中∑16PAHs含量约为185.6μg.kg-1,低于国内外一些水域沉积物中PAHs污染浓度.
王建龙刘强冯伟
关键词:多环芳烃雨水径流景观水体
城市绿色道路雨水技术发展与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透水区域面积急剧增加,导致了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加剧、内涝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在城市道路传统排水系统越来越难以应对这些突出问题的情况下,近几年发达国家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和"绿色道路"的概念,并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对城市绿色道路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剖析,介绍了其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概况,总结了城市绿色道路雨水技术措施种类,并结合我国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现状提出了绿色道路雨水系统设计方法,为城市绿色道路及其新型雨水系统理念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借鉴。
王建龙陈宏亮车伍赵杨
关键词:雨水径流
坡地与平原复合型城市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构建——以济南市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典型的坡地与平原复合型城市,济南创建海绵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基础,南部山区独有的多处渗漏带联通了降雨补给地下水的通道,形成"地下水银行"。济南市政府近几年相继实施了"保泉工程、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再生水工程"等一系列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效。1、城市基本情况1.1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济南是山东省省会,素以"泉城"闻名于世。
李小宁王建龙王思思黄涛王继东聂爱华
关键词:城市坡地
膜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新进展被引量:20
2007年
膜生物反应器是污水处理领域里一项新型、高效处理工艺,近几年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膜污染的防治和膜的使用寿命却成为限制膜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文章系统论述了膜生物反应器在处理污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膜污染的研究进展。
王建龙彭永臻王淑莹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膜技术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活性污泥中的钴
2004年
建立了一种微波消解样品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活性污泥中钴含量的方法。实验选用不同的消解体系及不同基体改进剂 ,进行了对比实验 ,在优化实验条件下 ,测定了 3个经中温 (33— 35℃ )厌氧微生物消化后的剩余活性污泥样品 ,并做了常压消解对比实验 ,空白和加标回收率实验。样品中钴加标回收率>90 % ,相对标准偏差 <6 % ,检出限为 (3s) 0 .0 5 31ng· g-1,该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空白值低。
王建龙曾杰易红星王新霞
关键词: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活性污泥
间歇曝气A^2/C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为降低氧化沟工艺的运行成本,研究了连续进水间歇曝气缺氧(Anoxic)-厌氧(Anaerobic)-Carrousel氧化沟(A2/C)工艺.采用A2/C氧化沟模型运用连续进水间歇曝气模式对城市污水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强外源反硝化是提高脱氮效率的关键.在一定范围内加大回流比,能够提高间歇频率,减小各污染指标在反应系统中的积累.在曝气1h,停止曝气3h,回流污泥比200%的模式下(模式Ⅱ),出水CODCr,NH4+-N和TN分别为40~50mg·L-1、3.0~5.7mg·L-1和10.2~12.5mg·L-1.3个模式在1个周期内平均曝气量分别为连续曝气过程的66%、50%、44%.模式Ⅱ中在线监测仪表数据分析显示,曝气过程中出现NH4+-N氧化的终点———在pH曲线上表现为出现“氨谷”,若利用在线监测仪表在曝气阶段采用自动控制,则可避免过量曝气.采用实际城市污水,应用中试试验模型,能够为实际生产提供重要技术参数,为原有氧化沟工艺技术改造提供支持.
侯红勋彭永臻叶柳王建龙周利
关键词:间歇曝气城市污水生物脱氮中试
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研究被引量:42
2010年
分析了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现状,指出目前国内该领域仍存在理念落后、控制或利用模式单一、决策与管理系统落后、依靠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和有局限的径流污染控制以及狭义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难以全面解决城市雨水径流带来的各种突出问题。根据多年的研究、应用经验和系统的分析,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进行分类,并对雨洪控制利用模式优选主要影响因素、特点和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综合系统优选模式,并以北京、宁波为例说明这种模式在典型的南、北方城市的具体应用。最后,结合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经验,指出相关法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对推行这种综合性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的重要作用,对我国保障雨洪控制利用模式实施的政策制定和激励机制设计提出了建议。
车伍张伟李俊奇李海燕王建龙刘红何建平孟光辉
关键词:雨洪控制利用
微波消解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活性污泥中的铜和铅被引量:4
2004年
建立了一种微波消解样品,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活性污泥中Cu、Pb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样品加标回收率Cu为95.6%~98.3%,Pb为92.3%~97.0%,相对标准偏差RSD(%):Cu为1.0%~2.0%,Pb为2 0%~2.9%,检验限Cu为0.0052ng/g,Pb为0.0073ng/g,该方法应用于活性污泥中Cu、Pb的分析,实验所需时间短,取样量少,空白值低,实验过程中样品损失少,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结果令人满意.
王建龙易红星曾杰
关键词:活性污泥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复合生物反应器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利用有效容积为12 L的间歇式复合生物反应器(填料填充率:30%,运行方式:瞬间进水—曝气660 min—沉淀40 min—排水20 min),研究了DO、COD/TN值、MLSS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解氧浓度从4 mg/L降到0.5 mg/L时,对总氮的去除率从48.9%升至74.2%;当污泥浓度从1 000 mg/L提高至6 000 mg/L时,对总氮的去除率从63.4%升至81.6%;当COD/TN值从3升至15.6时,对总氮的去除率从59%提高至82.5%,但当COD/TN值>8后,对总氮的去除率提高得并不明显。整个试验过程中SVI<105mL/g,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复合生物反应器易于实现稳定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并可通过控制DO、MLSS等参数来有效提高对总氮的去除率。
王建龙王淑莹袁志国高永青高春娣
关键词:复合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溶解氧污泥浓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