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正清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须家河组
  • 2篇有机碳
  • 2篇源岩
  • 2篇烃源
  • 2篇烃源岩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响应
  • 1篇地质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正演
  • 1篇正演模型
  • 1篇石油地质
  • 1篇四川盆地
  • 1篇碳含量
  • 1篇烃源岩特征
  • 1篇盆地
  • 1篇普光气田
  • 1篇气田
  • 1篇总有机碳
  • 1篇模型正演

机构

  • 4篇中国石化中原...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广东石油化工...

作者

  • 4篇曾正清
  • 2篇毕建霞
  • 2篇王生朗
  • 2篇李松峰
  • 2篇贺艳梅
  • 1篇卓色强

传媒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广东石油化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普光地区嘉二段储层模型正演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2024年
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储层主要分布在嘉二段,厚度较薄,孔隙度及渗透率普遍较低,储层与围岩地球物理特征关系复杂,直接预测储层存在较大的难度。根据嘉二段储层地质特征,结合不同类储层测井与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其正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嘉二段储层测井特征以较低密度、较高速、较高阻抗、较低伽马和较高孔隙度为主,储层速度与阻抗大于石膏与灰岩而小于白云岩,储层密度小于石膏与白云岩而大于灰岩。嘉二段储层正演模型主要包括单套储层模型、多套储层模型与楔状储层模型。单套储层模型中,储层厚度超过22 m时,其储层顶部反射出现增强;多套储层模型中,厚度小于9 m的储层在正演剖面上无明显反射特征;楔状储层模型中,厚度超过13 m的储层在正演剖面上随着储层厚度的增加顶部反射逐渐增强。
刘洪铭徐坤王身建陈琦曾正清
关键词:嘉二段测井特征地震响应正演模型
普光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特征及成烃演化过程被引量:7
2016年
烃源岩特征研究是成烃演化研究的基础,烃源岩地球物理预测能够有效地定量评价烃源岩特征.普光地区因可用钻井较少,难以对陆相须家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TOC)含量和厚度进行定量评价.基于烃源岩TOC体定量预测技术,对普光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的TOC含量和厚度进行地球物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主要为中等烃源岩,TOC含量约0.6%~1.5%,主要以条带状分布;须三段的有效烃源岩厚度主要为20~30m,须五段主要为30~40m;晚燕山期的剥蚀厚度约2 000~5 000m,从构造高部位向研究区两侧呈递减的趋势;侏罗纪末期,须三段烃源岩大部分地区进入成熟阶段,而须五段只有北部洼陷地区进入成熟阶段,达到生烃门限,现今,须三段和须五段烃源岩基本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主产气,成熟度由北向南递减.
李松峰王生朗毕建霞曾正清贺艳梅
关键词:有机碳含量烃源岩成烃演化石油地质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表生岩溶特征及意义被引量:4
2019年
四川盆地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接触关系以及长兴组岩溶成因的认识,地质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C-O同位素等资料研究发现,普光气田长兴组发育大规模溶沟、溶洞、囊状溶洞、岩溶角砾岩;P/T界线附近长兴组溶蚀灰岩碳同位素发生严重负偏移;长兴组顶见不整合面,成像测井岩溶相带划分明显;长兴组顶部存在地层缺失。综合分析认为,普光气田长兴组发生过表生岩溶作用,长兴阶晚期重大海退事件是引起表生岩溶的主要因素。长兴组长期接受表生岩溶作用的改造,除形成台地边缘礁滩相储集层外,在礁滩欠发育的台地内部和台地前缘上斜坡等区带,是寻找不整合岩溶储集层的有利地区。
杨飞张洪安王学军彭君莫建武卓色强曾正清周凯王运所韦明洋李宗峰鲁锴
关键词:海退P/T界线长兴组普光气田四川盆地
普光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地球物理预测被引量:5
2015年
烃源岩评价在油气成藏和资源潜力研究中均起着关键性作用,烃源岩地球物理预测能够有效地定量评价烃源岩.普光地区因可用钻井较少,难以对陆相须家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和厚度进行定量评价.文中基于烃源岩TOC体定量预测技术资料,对普光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的TOC和厚度进行地球物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主要为中等烃源岩,TOC值大多为0.60%~ 1.50%,与实测TOC数据比较吻合;烃源岩总有机碳主要以条带状分布,且成层性特征比较明显;须三、须五段的烃源岩在普光东南部及西北部等局部地区的TOC比较高,为好的烃源岩;须三段的有效烃源岩厚度主要为20~30 m,须五段主要为30~40 m.
李松峰毕建霞曾正清王生朗贺艳梅
关键词:烃源岩须家河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