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燕

作品数:4 被引量:9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玉米
  • 1篇低磷
  • 1篇氧化亚氮
  • 1篇氧化亚氮排放
  • 1篇玉米产量
  • 1篇玉米苗
  • 1篇玉米苗期
  • 1篇早稻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铁含量
  • 1篇硝化
  • 1篇硝化抑制
  • 1篇硝化抑制剂
  • 1篇硝化作用
  • 1篇硝态氮
  • 1篇硝态氮残留
  • 1篇胁迫
  • 1篇磷胁迫
  • 1篇苗期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4篇刘燕
  • 2篇高兵
  • 2篇巨晓棠
  • 1篇付永彩
  • 1篇姜继韶
  • 1篇邢建平
  • 1篇郭胜利
  • 1篇苏芳
  • 1篇徐杰
  • 1篇王象坤
  • 1篇陈范骏
  • 1篇米国华
  • 1篇孙传清
  • 1篇朱作峰
  • 1篇党廷辉
  • 1篇王蕊
  • 1篇刘向生
  • 1篇董阔
  • 1篇王海飞
  • 1篇魏欢欢

传媒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06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在旱稻中的表达及铁含量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尝试利用转基因方法提高旱稻铁含量。【方法】采用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将水稻胚乳特异表达的谷蛋白基因启动子GluB-1驱动下的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转入2个优良旱稻品种“旱稻297”和“旱稻277”。利用PCR、Southern杂交分析方法验证转化结果。【结果】转基因植株T1代RT-PCR证明,外源基因在种子中特异表达。T1~T3代的PCR检测证明铁结合蛋白基因已经稳定遗传。多数转基因植株T0~T3代种子中铁含量高于未转化植株,最高达到未转化对照的2倍以上。【结论】利用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可将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导入旱稻基因组中,并使转基因稻米铁含量增高。
董阔徐杰朱作峰刘燕王象坤付永彩孙传清
关键词:早稻基因枪法铁含量
水稻土和菜田添加碳氮后的气态产物排放动态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动态连续监测添加碳氮底物后各气体产物—O2、NO、N2O、CH4和N2的排放,对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和气体产生过程做更深入的理解,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典型红壤的温室气体产生机制。【方法】采集长江中游金井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稻田和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全自动连续在线培养检测体系(Robot系统),通过两组试验分别研究土壤碳氮转化过程中各气体产物的动态变化。试验1采用菜地和稻田土壤进行好气培养,设置不施氮对照、添加40 mg/kg铵态氮、添加40 mg/kg铵态氮+1%硝化抑制剂、添加40 mg/kg硝态氮、添加40 mg/kg硝态氮+1%葡萄糖、缺氧条件下添加40 mg/kg硝态氮+1%葡萄糖6个处理。试验2采用稻田土壤进行淹水培养,设不施氮对照、添加40 mg/kg铵态氮、添加40 mg/kg铵态氮+1%硝化抑制剂、添加40 mg/kg铵态氮+1%秸秆、缺氧条件下添加40 mg/kg铵态氮+1%的葡萄糖、添加40 mg/kg硝态氮、添加40 mg/kg硝态氮+1%葡萄糖、缺氧条件下添加40 mg/kg硝态氮+1%葡萄糖8个处理。培养温度均为20℃,土壤水分含量为70%WFPS(土壤孔隙含水量),培养周期为15天。【结果】从菜地和稻田土壤不同碳氮添加处理气态产物及无机氮的动态变化可看出:1)菜地土壤好气培养初期硝化作用产生了大量N2O;受低碳和低含水量的限制,反硝化作用较弱。当提供充足碳源和厌氧条件,出现N2O和NO的大量排放。2)在好气稻田和淹水稻田培养过程中,反硝化作用是N2O产生的主要途径。3)稻田土壤中,提供充足碳源和厌氧条件,各气态产物出现的顺序依次是NO、N2O和N2,与三种气体在反硝化链式反应过程中的生成顺序一致。淹水稻田加铵态氮和碳源处理N2为主要产物,添加硝态氮处理后,N2O成为主要气态产物。当土壤碳源充足时,反硝化过程进行彻底,反硝化产物以终产物(N2)为主。4)在稻田土壤出现厌氧或添加碳源条�
刘燕王海飞朱高荻魏欢欢何彦芳高兵苏芳巨晓棠
关键词:N2O排放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添加DCD对雨养区春玉米产量、氧化亚氮排放及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田间条件下氮肥中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对氧化亚氮排放和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氧化亚氮排放以及对土壤深层硝态氮残留和氮肥农学效率等的影响,对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试验于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供试作物为春玉米,品种为先玉335,半覆膜种植。试验设4个处理:传统施氮(Con)、减量施氮(Opt)、减量施氮+硝化抑制剂(Opt+DCD)、不施氮(N0),定期采集土样和氧化亚氮气体,利用流动分析仪和气象色谱仪测定土壤矿质氮和氧化亚氮的含量,采用SAS软件对不同处理的产量和各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Opt和Opt+DCD在保持产量的同时,显著影响氧化亚氮排放和硝态氮残留。Opt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峰值降低13.7%,而Opt+DCD处理降低硝态氮峰值19.0%。其次,施氮模式还影响硝态氮峰值出现的时间:Con(190.1 mg/kg)率先出现,其次是Opt(164.0 mg/kg)和Opt+DCD(132.9 mg/kg)。Opt显著降低了氧化亚氮的排放,降幅为29.4%,而在Opt基础上添加DCD可进一步降低氧化亚氮排放28.1%。在雨季,硝态氮含量和氧化亚氮排放随降雨而出现波动。尽管Opt降低了铵态氮峰值,但在Opt基础上,添加DCD提高了铵态氮峰值。4种施氮模式土壤剖面0—100 cm和100—200 cm的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介于33.5 148.9和24.8 92.8 kg/hm2之间,平均值分别为78.5和56.4 kg/hm2。土壤剖面0—200 cm的硝态氮残留量以Con最大,为225.9 kg/hm2,与Con相比,Opt和Opt+DCD的硝态氮残留量降幅分别为48.0%59.0%、29.4%57.5%。Opt和Opt+DCD之间硝态氮残留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矿质氮和氧化亚氮的动态变化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但是Opt和Opt+DCD在施氮量减少20%的同时,不仅没有显�
吴得峰姜继韶高兵刘燕王蕊王志齐党廷辉郭胜利巨晓棠
关键词:春玉米氧化亚氮硝化抑制剂
玉米苗期根系生长与耐低磷的关系被引量:54
2004年
在田间筛选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两个磷高效(181和186)、两个磷低效(153和197)玉米自交系,进一步研究了这些自交系苗期耐低磷能力差异及其与根系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磷胁迫(P 5.78 mg/kg)下,所有自交系玉米地上部重量、初生根重、次生根重及磷累积量降低,但磷高效自交系181和186受影响程度显著小于153和197。在试验所处的玉米生育时期(6叶龄),磷对所用自交系的初生根及次生根数量没有影响。比较181和197的根系形态,在低磷胁迫下,磷低效自交系197的初生根侧根长、轴根长均显著下降,磷高效自交系181则下降幅度很小。而且,低磷使181初生根的侧根/轴根比值、根长度/根重比值较高。说明低磷胁迫下,181自交系可以将根中的有限的养分及干物质作更合理的分配,促进细根的生长,从而获得较长的根系。
米国华邢建平陈范骏刘向生刘燕
关键词:玉米磷胁迫初生根次生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