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宁

作品数:19 被引量:35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肿瘤
  • 7篇颈部
  • 5篇淋巴
  • 4篇多层螺旋CT
  • 4篇头颈
  • 4篇头颈部
  • 4篇淋巴结
  • 4篇螺旋CT
  • 4篇颈部肿瘤
  • 4篇后处理
  • 4篇后处理技术
  • 3篇头颈部肿瘤
  • 3篇图像
  • 3篇图像后处理
  • 3篇图像后处理技...
  • 3篇侵犯
  • 3篇淋巴瘤
  • 3篇恶性
  • 3篇肺癌
  • 3篇CT表现

机构

  • 19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肿瘤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肿瘤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北京大学临床...

作者

  • 19篇吴宁
  • 11篇王建卫
  • 10篇罗德红
  • 10篇黄遥
  • 10篇梁颖
  • 5篇赵心明
  • 5篇孙伟
  • 5篇周纯武
  • 4篇朱强
  • 4篇李琳
  • 4篇林冬梅
  • 3篇刘瑛
  • 3篇石木兰
  • 2篇蒋力明
  • 2篇蒋玲霞
  • 2篇陈宇
  • 2篇刘媛
  • 1篇王爽
  • 1篇徐国镇
  • 1篇葛江梅

传媒

  • 8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颈部动脉受侵判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像、MPR及VR技术对颈部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性 ,探讨后处理技术在颈部肿瘤侵犯颈部动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8层螺旋CT扫描机 ,对临床拟诊颈部动脉旁肿瘤的患者行前瞻性直接增强扫描 ,其中手术证实恶性肿瘤患者 40例 ( 4 8个肿物 )。两位医师对 40例手术患者的横断面扫描图像、MPR图像(包括AVE重组、MIP重组、CUR重组 )、VR图像中 5 3支颈部动脉是否受侵进行双盲法评价 ,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后给予评分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颈部动脉 (包括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 )受侵的判断 ,MPR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10 0 %、92 .1%和 94.3 %,敏感性较横断面提高了 6.7%(P =1.0 0 0 ) ,特异性与横断面相仿 (P =1.0 0 0 ) ,准确性与横断面相同 ( 94.3 %)。对动脉受侵的诊断价值 ,MPR和血管VR的应用价值达≥ 3分者分别占 71.7%和 14 .2 %(P =0 .0 0 0 ) ;MPR中 3种重组方法的价值相仿 (P =0 .817)。结论 :对动脉受侵的判断 ,MPR可为判断颈部动脉受侵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增强诊断信心 。
梁颖吴宁罗德红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颈部动脉颈部肿瘤肿瘤侵袭
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
2004年
目的 分析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 ,了解口咽癌及口咽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 70例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口咽癌 4 5例 ,淋巴瘤 2 5例 ,对比分析口咽癌、淋巴瘤的范围、边界、密度变化 ,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 5例口咽癌 ,均为单侧病变 ,其中 4 1例有明确肿物 ,边界不清楚有外侵 32例 ;2 5例淋巴瘤中 ,9例为双侧病变 ,边界不清楚 12例 ,肿物边界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行增强扫描的口咽癌 37例 ,密度不均匀 2 7例 ,肿物无明显或轻度强化 12例 ,呈中度强化 17例 ,明显强化 8例 ;行增强扫描的淋巴瘤 19例 ,其中内部密度均匀 12例 ,不均匀 7例 ,肿物无明显或轻度强化 12例 ,中度强化 7例 ,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密度均匀性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肿物的强化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口咽癌与口咽部淋巴瘤有不同的影像特点 ,肿物的范围、边界。
孙伟罗德红周强李琳梁颖吴宁周纯武
关键词:CT表现头颈部肿瘤淋巴瘤
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多层螺旋CT评价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MPR)在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个与颈动脉贴邻肿物均行MSCT扫描。2位医生进行盲法阅片,在横断面扫描图像上测量肿瘤包绕颈动脉的角度并分组(≥45°组、≥90°组和≥180°组);在MPR图像上测量肿瘤与颈动脉的最大交角并分组(≥45°组和≥90°组),测量肿瘤与动脉交界面长度、肿瘤最大纵径,计算交界面长度与最大纵径的比值并分组(≥05组、≥08组和=10组)。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比较受侵动脉与未受侵动脉在以上方面的组间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横断面扫描图像上,≥90°组和≥180°组对颈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度高于≥45°组(P<005),≥90°组可兼顾敏感度和特异度。MPR上肿瘤和动脉交界面长径与肿瘤最大纵径的比值,≥08组和=10组对颈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度高于≥05组(P<005),≥08组的敏感度高于=10组(P<005)且特异度与后者相仿(P>005)。MPR上肿瘤与动脉交界面角度≥45°组和≥90°组对颈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90°组可兼顾敏感度和特异度;MPR显示肿瘤与动脉交界面角度≥90°时,受侵动脉明显多于未受侵动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受侵的判断,横断面上肿瘤包绕颈动脉角度≥90°。
梁颖吴宁罗德红
关键词:肿瘤颈动脉特异度MPR颈部扫描图像
气管支气管树涎腺样肿瘤的影像表现被引量:32
2002年
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树涎腺样肿瘤的影像表现 ,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腺样囊性癌 (ACC) 6 2例 ,其中有术前影像资料者 40例 ,包括传统X线检查 33例 ,CT扫描 2 1例 (增强扫描 11例 )。黏液表皮样癌 (MEC) 2 7例 ,有术前影像资料者 18例 ,包括传统X线检查 17例 ,CT扫描 6例 (增强扫描 5例 )。结果  (1)病变部位 :ACC :中央型 37例 ,以原发气管最多(2 6例 ) ,周围型 3例 ;MEC :中央型 13例 ,以叶支气管起源为主 (8例 ) ,周围型 5例。除 1例ACC外 ,周围型病变均位于肺中野内带、邻近肺门。 (2 )CT表现 :ACC :18例中央型病变中腔内型 3例、腔内外型14例 (伴管壁浸润状增厚 8例 )、单纯管壁浸润状增厚型 1例 ;平扫密度均低于或近、等于肌肉 ,11例增强后密度仍低于或近、等于肌肉者 8例 ;病变边缘呈浸润状 ,提示外侵 8例。MEC :6例中央型病变中腔内型 5例、腔内外型 1例 ,无一例有管壁浸润状增厚 ;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高于肌肉 4例 ;瘤内点状钙化 3例 ;病变远端见低密度黏液栓 1例 ;病变边缘清楚 ,未见明确局部侵犯。结论 气管支气管树涎腺样肿瘤好发于大气道 ,ACC多见于气管 ,MEC多见于气管分叉下大气道。两者均可表现为腔内型、腔内外型及近肺门的周围型肿物。ACC以腔内外型为?
王爽石木兰吴宁林冬梅
关键词:气管肿瘤腺样囊性癌CTX线诊断
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中央型肺癌分期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利用螺旋CT及MPR、VRT、SCTA对中央型肺癌(CLC)行术前分期并与横断面图像对比,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6例CLC行前瞻性的CT检查,取得气管支气管树及纵隔、肺门大血管MPR和VRT图像。盲法阅片,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横断面图像和后处理图像对于T分类的准确性分别为82.6%(38/46)和95.7%(44/46),χ2=4.039,P=0.044,差异有显著性。N分类中,除4例N3未证实外,其余42例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26.9%,准确性为45.2%。横断面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58.7%(27/46),后处理图像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67.4%(31/46),χ2=0.746,P=0.338,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中心型肺癌T分类中与病理的符合率显著高于横断面,对淋巴结的定位也有一定意义。
王建卫吴宁朱强黄遥
关键词:肺癌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
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机架旋转时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前瞻性评价机架旋转时间对胸部图像 ,包括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分为两组 ,采用GELightSpeedUltra 8层螺旋CT扫描仪直接增强扫描 ,机架旋转时间分别选择 0 .8s和 0 .5s。按照制订的标准 ,对比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0 .8s和 0 .5s组显示野和扫描范围相似 ,两组扫描时间分别为(2 4 .9± 3 .2 )s和 (1 5 .6± 1 .7)s,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W =465 .0 ,P <0 .0 0 1 )。两组CTDIW(CT剂量指数 )分别为1 7.56mGy和 1 0 .98mGy,DLP(剂量长度乘积 )分别为 (480 .4± 62 .5)mGy·cm和 (30 2 .1± 35 .5)mGy·cm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W =465 .0 ,P <0 .0 0 1 )。两组图像质量平均得分为 4 .0 7± 0 .42和 4 .1 6± 0 .3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W =851 .0 ,P =0 .342 )。两组重建图像质量平均得分为 2 .43± 0 .68和 2 .50± 0 .63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W =848.0 ,P =0 .32 0 )。结论 :机架旋转时间 0 .5s组胸部图像质量略好于 0 .8s组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则明显降低 ,平均降低了 37%。建议将机架旋转时间 0 .
王建卫吴宁黄遥赵心明罗德红梁颖孙伟
关键词: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
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与常规扫描图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 分析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 (MPR)与常规扫描图像 ,探讨冠状面MPR能否替代常规冠状面扫描。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Ultra 8层螺旋CT扫描仪对 9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扫描 ,在横断面基础上行MPR。由 3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冠状面MPR像与常规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0例冠状面MPR像对正常鼻咽、鼻腔、鼻窦、上颈部等部位软组织的显示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相似 ,图像质量好 ,均为 1级。 5 9例 (6 5 .6 % )冠状面MPR像对骨质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 ,6 8例 (75 .6 % )对颅底孔道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增强CT扫描中 ,5 1例明显肿瘤病灶 ,4 6例 (90 .2 % )对肿瘤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MPR图像除对口腔、口咽的显示欠佳外 ,均近似或优于常规冠状面扫描像 。
罗德红梁颖吴宁赵心明黄遥王建卫周纯武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检查
颈部恶性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被引量:54
2004年
目的 分析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动态强化特点和CT灌注参数 ,探讨其在颈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0例颈部间隙肿瘤患者行CT动态扫描 ,盲法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 33例恶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特点和灌注参数 ,比较它们在时间密度曲线和灌注参数方面差异。结果 恶性淋巴结的血流量 (BF)值、血容量 (BV)值和表面通透性 (PS)值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5 ) ,MTT值短于正常组织 (P <0 0 5 )。鳞癌、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和淋巴瘤的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不同 (P <0 0 5 )。峰值时间、MTT值和PS值方面 ,三者有差异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颈部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以及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灌注特点不同 ,BF值、BV值、MTT值和PS值有助于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鉴别 ,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可帮助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淋巴结。
梁颖罗德红吴宁李琳赵心明蒋力明黄遥蒋玲霞王建卫孙伟刘媛周纯武
关键词:恶性淋巴结灌注颈部病理类型BV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颈部肿瘤气管侵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应用价值 ,探讨颈部肿瘤气管侵犯的诊断标准。资料与方法 对 2 0例颈部气管旁恶性肿瘤患者 (2 2个肿瘤 )行前瞻性的术前CT检查 ,3位医师双盲法评价横断面扫描图像、多平面重建 (MPR)和容积再现 (VR)图像上颈部肿瘤与气管的关系 ,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MPR的准确性 (90 .9% )与横断面 (86 .4 % )相仿 (P =1.0 0 0 ) ;对气管受侵的诊断价值 ,气管MPR和VR评分≥ 3分者分别占 6 8.2 %、2 2 .7% (P <0 .0 1) ;肿瘤与气管交角≥ 90°时气管受侵多于交角 <90°时 (P <0 .0 5 )。结论 对气管受侵的判断 ,横断面是基本诊断方法 ,MPR可为横断面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气管VR价值有限 ,MPR对判断气管受侵的应用价值高于气管VR。
梁颖罗德红吴宁赵心明蒋力明黄遥蒋玲霞王建卫孙伟刘媛周纯武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恶性肿瘤
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病变分布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通过CT扫描分析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西方人的差异。方法 NHL经腹部和 (或 )盆腔CT发现淋巴结阳性者 2 4 1例 ,96例符合入组条件 ,其中 (1)初诊未治患者 :腹部和 (或 )盆腔CT扫描发现有淋巴结病变 ,共 74例 ;(2 )经治复发患者 :既往腹部和 (或 )盆腔CT正常 ,现腹部和 (或 )盆腔淋巴结病变为新出现者 ,共 14例 ;(3)经治患者 :病变缓解停止全身性治疗 (化疗 )已 6个月以上 ,既往未做CT扫描 ,现腹部和 (或 )盆腔CT扫描发现淋巴结受累 ,共 8例。按照临床归类标准分为惰性淋巴瘤 31例 ,侵袭性淋巴瘤 6 1例 ,高度侵袭性淋巴瘤 2例 ,不能归类 2例。CT扫描腹部 4 7例 (包括至腹主动脉分叉 ) ,盆腔 3例 ,腹部和盆腔 4 6例。有80例行增强扫描。淋巴结分布按照腹膜后、肠系膜、腹腔、膈脚后、横膈、髂总、髂内、髂外、腹股沟组分区。结果 淋巴结分布以腹膜后最常见 (74 89) ,惰性与侵袭性淋巴瘤相似 ,分别占 83.3% (2 5 30 )和 83.1% (49 5 9)。其中腹膜后肾门上下区均受侵最多 ,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分别为 72 .0 % (18 2 5 )和6 7.3% (33 4 9) ;盆腔 (41.9% ,12 6 30 1)次之 ,分别为 5 7.5 % (5 0 87)和 35 .5 % (83.1% ,76 2 14 )。肠系膜淋巴结 (37.1% ,
吴宁刘瑛林冬梅陈宇石木兰
关键词: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腹腔转移盆腔转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