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焰
- 作品数:19 被引量:16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的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被引量:15
- 2003年
- 目的 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的解剖结构使得对该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eardia,VT,室速)标测定位的难度较大,远期成功率也较低,为此,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方法 20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4~59(35.1±12.3)岁。其中6例有晕厥或黑矇史,7例既往曾接受射频消融未获成功。全部患者均在RVOT内放置EnSite3000标测导管,在窦性心律下进行疤痕标测和心动过速时进行最早激动标测,并根据标测结果使用EnSite 3000导管的导航功能指导消融定位。消融前并进行起搏标测。结果 20例患者共诱发出22种RVOT室速,其中3例还伴其它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疤痕标测提示,13例患者有电学意义上的疤痕区域,且有11例室速起源于该疤痕区域。25个室速或室早起源点中1例起源于近肺动脉瓣口部,10个位于间隔侧,其余均偏游离壁,其中7个偏RVOT后壁中、下部,4个偏前壁中、下部,3个位于游离壁侧;病变基质的直径为6~42 mm,平均(16.8±9.2)mm。非接触式标测所确定的最早激动处电位平均领先体表20~62(41.0±13.8)ms;与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相比,起搏标测下14例的12个导联QRS形态完全一致,11/12个导联一致的为10例,1例有10/12导联一致。全部室速和室早均消融成功。在标测确定的?
- 姚焰张奎俊张澍李小明李卫菊王方正
-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流出道射频消融
- 冷凝导管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初步体会被引量:6
- 2005年
- 方丕华马坚楚建民姚焰张奎俊张澍
-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冠状静脉窦永久起搏器
-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被引量:10
- 2006年
- 姚焰杨跃进
- 关键词:心房颤动临床症状病理学改变分子学基础自主神经心脏病
- 心内非接触式导管标测指导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被引量:10
- 2000年
- 目的 非接触式导管标测技术所生成的心腔内膜三维虚拟等电位图可以直观地显示心律失常时心腔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从而发现心律失常的起源点或传导途径。本文介绍我们使用该标测技术指导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 方法 7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2 9± 14)岁。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 VT) 4例 ,其中 2例既往曾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失败 ; 型心房扑动 (atrial flutter,AFL ) 1例 ;反复发作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 (repetitive monom 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MVT)及 A型预激综合征各 1例。均采用非接触式球囊导管标测系统进行标测并指导消融的定位。 结果 全部病例的标测结果均较满意地显示了心律失常起源点或传导路径。 4例IL VT患者共有 5种室性心动过速 ,均起源于室间隔左侧面。其中 1例有 2种 IL VT,分别起源于室间隔左侧面中部及近心尖处 ,但有共同的出口 ,且周长及波形相似 ,用传统标测技术难以识别。另 1例则标测到室性心动过速从室间隔中上部到游离壁的传出通道。 1例心房扑动在发作时标测证实为顺钟向 型 ,消融右心房峡部后证实造成了峡部的双向阻滞。RMVT患者则提示起源处位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侧高位 ,而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侧中部存?
- 姚焰张奎俊张澍马坚楚建民华伟王方正孙瑞龙陈新
- 关键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 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被引量:13
- 2004年
- 目的 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及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是较少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的初步经验。方法 11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3±17.2)岁。其中7例有持续性VT,4例为短阵非持续性单形VT和/或频发PVC,体表心电图均为右束支阻滞(RBBB)和心电轴右偏。3例患者伴明显的左心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全部患者进行了左心室电生理标测,其中6例采用了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在标测到的最早激动部位进行温度控制下的射频导管消融。结果 11例患者均标测到自发的单形VT或PVC。其室性心律的平均周长(443.3±76.6)ms。全部室性心律均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其中2例位于偏前的高位近二尖瓣环处,2例位于后外侧游离壁中、高位,6例源于游离壁中高位,1例位于游离壁中下部。VT或PVC最早电位平;啕领先体表心电图(31.8±11.8)ms。全部患者的消融均获得即时成功,且不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11.8±8.0)个月,仅1例VT患者有单形PVC(<1000次/24h),3例左心室增大者均有明显缩小,其中1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单形VT或PVC可发生于无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和心电轴右偏,其频率较慢,可被射频导管消融消除。
- 姚焰张澍张奎俊张劲林王方正陈新
- 关键词:早搏射频导管消融
-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1 0± 14 3)岁 ,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 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 ,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 ,其中 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 ;3例起源于心尖部 ;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 ,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最早激动处消融成功 ,其中 ,有 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 8Hz时 ,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最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 ,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 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 (2 6± 12 )min。随访 (13 0± 6 2 )个月 ,1例患者有VT复发 ,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 8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 姚焰张奎俊张澍楚建民王方正陈新
- 关键词: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 个体化的心房消融终止心房颤动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AF)的发生和维持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对所有的AF都以一种固定的术式进行消融治疗缺乏针对性。为此,我们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探索个体化消融的可行性。方法52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22~70(51.1±10.9)岁,左心房内径22~54(36.1±6.5)mm,其中12例为持续性AF(1~22年)。均经房间隔穿刺在左心房内对AF进行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并在等电位标测下逐步进行个体化消融,消融术式不固定,以AF被终止且不被诱发、消融线形成双向阻滞为消融终点。结果AF被分为3种类型,而肺静脉(pulmonaryvein,PV)口周围、左心房顶部是波阵面的主要传导区。消融方式根据标测结果决定,包括在以上任一部位的线性消融、环PV口外的线性消融等,其中持续性AF多形成绕PV口周的环形消融加左心房顶部消融线。82.7%(43/52)的AF被消融所终止且不能再诱发,其中4例需在右心房消融方成功;另有5例的AF被转变为左心房扑动(房扑)。首次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90.4%(47/52)。消融中1例有心脏压塞。6例首次消融后有左心房房扑的患者再次接受了消融,标测发现既往消融线存在缝隙,针对缝隙消融后心动过速均被终止且不能被诱发。平均随访(11.0±6.2)个月,术后3个月82.7%(43/52)的患者不服药物亦无AF发生,其中阵发性AF成功率为87.5%(35/40);持续性AF为66.7%(8/12),其余患者均转为左心房房扑。结论本组结果初步提示,在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心房电学改良消融可有效地终止AF并有较好的中期疗效。其远期的效果有待观察。
- 姚焰张澍唐闽张奎俊王方正陈新
- 关键词:心房颤动个体化线性消融左心房内径消融终点心脏压塞
- 伴1∶1房室关系的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和射频消融一例被引量:1
- 2001年
- 马坚楚建民张澍张奎俊姚焰王方正
- 关键词:宽QRS波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 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近期观察被引量:21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的临床效果。方法 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 56例 ,男性 43例 ,女性 1 3例 ,平均年龄 52 9岁。心功能均在Ⅲ~Ⅳ级 (NYHA) ,体表心电图QRS波平均为 (1 4 3 1± 1 9 4)ms。其中 5例为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 ,其余为窦性心律患者 ,患者均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慢性房颤患者先行房室结消融术。术前先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分布 ,然后将起搏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右心房、右心室及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起搏左心室 ,慢性房颤患者仅进行左、右心室起搏。观察双心室起搏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体表心电图QRS波变化。结果 双心室同步起搏后 ,患者心功能得到明确改善 ,左心室射血分数从 (2 6 1± 7 6) % ,提高至 (34 2± 8 9) % (P <0 0 5) ,左心室充盈时间延长 ,二尖瓣反流量减少。心功能平均改善Ⅰ级。QRS波时限由术前的 (1 4 3 1± 1 9 4)ms缩短至 (1 2 4 8± 1 6 7)ms(P <0 0 5)。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 ,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近期心功能 。
- 华伟王方正张澍张奎俊牛国栋马坚姚焰陈柯萍楚建民陈新
- 关键词: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
- 核纤层蛋白A/C基因Glu82Lys突变与扩张型心肌病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检测中国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核纤层蛋白A/C(Lamin A/C)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1个扩张型心肌病家系进行核纤层蛋白A/C、基因突变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核纤层蛋白A/L’基因1~12号外显子,测序检测突变。对照为60例正常人及9例无明显家族史的扩张型心肌病伴传导阻滞病人。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第1号外显子PCR产物测序分析表明该患者核纤层蛋白A/C基因第82密码子位置发生G→A转换,使谷氨酸(Glu)变为赖氦酸(Lys)。该患者临床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动过缓、胸闷、夜间不能平卧,超声示左心室扩大,心电图显示Ⅲ°房室传导阻滞,现已安装起搏器治疗。患者母亲及哥哥皆有相似临床症状且都已于40余岁心衰死亡,其家属有多人死于相同症状。结论 核纤层蛋白A/C基因Glu82Lys错义突变位于核纤层蛋白的杆状结陶域,有氨基酸的极性改变,该突变表型呈现症状重,发病早,预后差的临床特点,台并Ⅱ-Ⅲ°传导阻滞,提示该突变是致扩张型心肌病的恶性突变。
- 郑维越宋雷姚焰黄晓红邹玉宝王继征滕思勇张芊惠汝太
- 关键词: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