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冰

作品数:32 被引量:91H指数:7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4篇土壤
  • 10篇耕作
  • 9篇优先流
  • 9篇蔗地
  • 9篇甘蔗
  • 9篇甘蔗地
  • 8篇耕作方式
  • 7篇岩溶
  • 7篇岩溶区
  • 5篇土壤水
  • 5篇秸秆
  • 5篇不同耕作
  • 4篇稻田
  • 4篇水分
  • 4篇水文
  • 4篇秸秆覆盖
  • 3篇入渗
  • 3篇图像
  • 3篇土壤水分
  • 3篇土柱

机构

  • 32篇桂林理工大学
  • 7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桂林市农业科...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32篇陈晓冰
  • 17篇甘磊
  • 7篇陈廷速
  • 5篇李帅
  • 3篇李健
  • 3篇马蕊
  • 2篇杨婷
  • 2篇徐勤学
  • 2篇黄太庆
  • 2篇张金莲
  • 1篇罗玉峰
  • 1篇方荣杰
  • 1篇代俊峰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土壤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8篇2020
  • 7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为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研究基地的甘蔗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选定面积为20 m×10 m的试验处理,通过定位监测试验区域的降雨量以及5、20和40 cm 3个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计算得到土壤热容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降水是影响本地区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耕作(T)处理的土壤蓄水上限值更高从而提高了土壤热容量,但水分不易储存;免耕(NT)处理的保水性优于耕作处理,土壤热容量更稳定。T处理中的5、20和40 cm土层的土壤热容量均高于NT处理。5 cm土层中,较高水分时段土壤热容量表现为NT>T,较低和中等水分时段为T>NT,40 cm土层的变化则与5 cm相反;而在20 cm土层,3种不同水分条件的土壤热容量均为T>NT。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热容量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达到峰值前,NT处理响应滞后于T处理;达到峰值后,T处理响应滞后于NT处理,滞后幅度为1 d左右。【结论】土壤热容量主要受到降水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但不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壤热容量。
甘磊朱彦光严磊李振东陈廷速陈晓冰
关键词:耕作方式喀斯特地区
气候变化情景下广西参考作物腾发量估算及时空分布被引量:3
2019年
气候变化条件下参考作物腾发量(ET0)的估算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预估可为灌区渠系合理配置及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参考依据。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采用地区校正后的Hargreaves-Samani模型结合HadGEM2-ES全球气候模式RCP2.6、RCP8.5两种情景下2017~2100年研究区内21个站点的预估气温数据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推求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区未来多年平均ET0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RCP2.6、RCP8.5两种情景下未来广西区内年均ET0值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长,且具有空间异质性,RCP2.6情景下2071~2100年广西大部分地区年均ET0较基准期(1970~2016年)增加量在80~120mm之间,而RCP8.5情景下2071~2100年广西年均ET0的增量均在120mm以上。
白凯华张帅普代俊峰甘磊陈晓冰罗玉峰
关键词:参考作物腾发量
一种用于土壤的积水渗透式供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土壤的积水渗透式供水装置,包括机架、抽水机构、电机、滑台和喷头;所述抽水机构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电机和所述滑台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且对应所述抽水机构下方的位置处,并且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滑台并驱动所述...
陈晓冰甘磊李健韦灵李帅朱彦光聂岳正
文献传递
土壤优先流特征参数分析系统V1.0
陈晓冰韦灵姜波
优先流作为土壤水分的一种快速运动形式,其发生会导致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快速渗漏流失,影响区域水环境。农业耕作措施使田间土壤孔隙发育,致使优先流已成为田间普遍发生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分析田间土壤优先流特征的相关研究方法较多,不...
关键词: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
土壤优先流图像解析系统V1.0
陈晓冰李振东
广西作为中国农业种植大省,如何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一直是区内农业生产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优先流是土壤中一种常见的水分运动形式,农地中优先流的发生会使水分携带养分快速向土壤深层入渗,降低农作物对水肥的吸收利用率,造成水肥流失...
关键词:
关键词:水肥利用图像数据
秸秆覆盖对岩溶区稻田土壤优先路径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为探究秸秆覆盖对桂北岩溶区水稻田土壤优先路径的影响,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方法,结合图像形态学解析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桂北岩溶区秸秆覆盖与非覆盖条件下水稻田优先路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秸秆覆盖条件下的水稻田土壤染色形态呈表层整体分散分布向深层团块状零散分布形态转变,而非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染色形态以聚集枝状裂隙为主向两侧团块状分布形态转变,且秸秆覆盖的水稻田平均总染色面积比(18.23%)仅是非秸秆覆盖的0.75倍,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秸秆覆盖条件下水稻田的平均优先路径总数量(6323)仅是非秸秆覆盖条件下的0.81倍,二者优先路径数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覆盖条件下水稻田的优先路径数量下降最快,以4.48倍速减小,其优先路径的平均复杂度为2.11,而非覆盖条件下水稻田优先路径平均复杂度为2.15,二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非秸秆覆盖下的水稻田优先路径复杂扭曲程度更高,秸秆覆盖措施影响水稻田优先路径。秸秆覆盖措施提高了田间土壤含水量,加快了土壤表层水流运动状态,但降低了深层土壤中优先流的发育程度,减少了田间水肥深层渗漏,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作物耕作层中的水肥利用率。
韦灵陈晓冰吴晗姜波李振东
关键词:岩溶区秸秆覆盖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的蔗田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田间土壤优先流会导致水肥的快速运动,影响作物的吸水需肥效率。为定量探究农田土壤优先流的运动过程,以广西典型农地蔗田为研究对象,将野外染色示踪试验与室内土柱入渗模拟实验相结合,利用形态学解析与计算流体力学的分析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下蔗田的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1)免耕蔗田土壤垂直剖面染色形态较垄耕蔗田分化程度高,其湿润锋迹线波动幅度较大,水流入渗能力更强,优先流现象显著,且分布相对更广泛。2)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免耕蔗田土柱的初始出流时间(6 min 1 s)早于垄耕蔗田(8 min 20 s),其质量流率和优先流流速分别是垄耕蔗田的1.09和1.36倍(P<0.05)。3)相同时间内免耕蔗田表层(0~10 cm)的压力值较大,水流运动达到稳态时其均值为垄耕蔗田的1.20倍,免耕蔗田优先流以垂向运动为主并伴随侧向运动,而垄耕蔗田则呈现水流整体均匀向下入渗。
秦梓城陈晓冰刘思佳刘俊杰姜波吴晗
关键词:优先流仿真模拟
一种原状土柱水分入渗实验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原状土柱水分入渗实验辅助装置,包括取土装置和水分入渗装置;所述取土装置插入或拔出土壤内以得到土样,所述水分入渗装置夹住土样进行渗水实验。通过使用该组合装置,可为田间土壤水文过程研究提供一定技术支撑,其所...
陈晓冰吴晗姜波韦灵
文献传递
秸秆还田对甘蔗地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秸秆还田措施可改变田间土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田间土壤优先流的影响,以秸秆覆盖(CM)、秸秆焚烧覆盖(BM)和无秸秆覆盖(CK)3种处理方式下的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图像解析技术和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广西不同秸秆还田措施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环境下,无秸秆覆盖甘蔗地土壤染色形态分化为指状和团块状,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均以团块状分化形态为主,其平均总染色面积比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26.0%)。无秸秆覆盖下表层染色面积比快速下降,在15~30 cm深度中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下水流运动范围快速减小,深层土壤中秸秆覆盖染色面积比变化速度最小。无秸秆覆盖下形状指数达15.54,优先流运动更集中,而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下甘蔗地平均近圆形指数为0.67,优先流弯曲程度更高,且平均邻近指数为0.87,水流连通性更好。无秸秆覆盖下平均基质流深度(3.52 cm)和边缘密度指数(11.51)均最小,但优先流比最大(73.2%),优先流空间发育程度最高。秸秆还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现象,对蓄水保墒起到了积极作用。
吴晗陈晓冰姜波秦梓城刘思佳刘俊杰
关键词:甘蔗地秸秆还田优先流
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岩溶区特殊的岩性地质条件,使土壤优先流现象广泛发生。以广西岩溶区内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和图像解析方法,分别对传统耕作(CT)和粉垄耕作(SRT)方式下的田间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及其空间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传统耕作甘蔗地优先流运动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呈指状形式,且平均湿润锋下渗深度为43.19 cm,显著大于粉垄耕作(P<0.05),而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以横向运动形式为主,表现为团块状湿润锋形式;②粉垄耕作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生时间显著滞后于传统耕作(P<0.05),是其1.67倍;③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两种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比(70.72%)和长度指数(527.12%)均显著小于传统耕作甘蔗地(P<0.05),且在土壤空间中对应的染色形态变异系数(1.19)是传统耕作的1.38倍,优先流发育程度显著低于传统耕作甘蔗地。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田间土壤优先流现象,改善了田间土层中的水肥状况。
陈晓冰严磊李振东SAEED Rad陈廷速甘磊
关键词:岩溶区传统耕作优先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