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勇

作品数:111 被引量:442H指数:12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2篇天文地球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矿业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沉积物
  • 21篇海域
  • 14篇表层沉积物
  • 13篇海洋地质
  • 10篇地层
  • 9篇地质
  • 9篇近岸
  • 7篇剖面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7篇分辨率
  • 7篇高分辨率
  • 6篇地质调查
  • 6篇动校正
  • 6篇直达波
  • 6篇偏移距
  • 6篇近岸海域
  • 6篇近海
  • 6篇海槽
  • 6篇冲绳海槽

机构

  • 111篇青岛海洋地质...
  • 36篇国土资源部
  • 30篇中国海洋大学
  • 8篇石家庄经济学...
  • 6篇广州海洋地质...
  • 6篇中国地质调查...
  • 5篇教育部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同济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西北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淮海工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路易斯安那州...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

  • 111篇张勇
  • 35篇毕世普
  • 33篇张勇
  • 19篇胡刚
  • 17篇孔祥淮
  • 16篇梅西
  • 16篇潘军
  • 14篇王厚杰
  • 12篇毕乃双
  • 11篇黄龙
  • 11篇王明健
  • 9篇密蓓蓓
  • 9篇吴晓
  • 8篇尚鲁宁
  • 8篇王中波
  • 8篇徐承芬
  • 7篇韩宗珠
  • 6篇印萍
  • 6篇张晓波
  • 5篇刘健

传媒

  • 3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0篇海洋地质前沿
  • 11篇中国地质
  • 3篇沉积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地质动态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地质找矿论丛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科学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24篇2020
  • 6篇2019
  • 11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去除海洋地震勘探过船干扰噪音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去除海洋地震勘探过船干扰噪音的方法,包括1)首先对去除异常噪音后的炮集数据进行动校正,2)将炮集时空域数据进行TAUP变换,3)将TAUP变换后的数据进行重新排列,采用P‑炮‑TAU的排列方式,4)采用异常...
潘军张勇
文献传递
百年来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沉积记录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采集的多个沉积物岩心,开展系统的沉积物粒度、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结合210Pb年代测定,探讨研究区近百年来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岩心O3、M2和B63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分布都呈阶段性变化但表现出差异性,O3和M2自1976年以来沉积物粒度出现粗化,而距离现行河口较近的B63则变细之后粒度粗化,在沉积物的上段C/N和δ13C的变化都反映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增加。黄河1976年改道使三角洲北部和东部海域的沉积环境发生改变,O3和M2受再悬浮泥沙的影响粒度变粗,废弃三角洲叶瓣再悬浮泥沙对研究区的供给量增加,导致O3和M2接受更多陆源有机质的供给。而B63受到更多较细粒黄河入海泥沙影响,粒度变细,陆源有机质输入也增加。黄河入海水沙的阶段性递减和调水调沙工程导致输运至研究区的细粒物质减少,使岩心B63沉积物上段层位的粒度变粗。
范勇勇毕乃双李云海王厚杰张勇徐丛亮杨作升
关键词:影响因素
胶州湾浅表地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对采集于胶州湾内的2个柱状样进行了粒度、210Pb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其粒度特征并结合计算得出的沉积速率探讨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胶州湾浅表沉积层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黏土质粉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弱的海湾相沉积环境;下部为含砾中—粗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强的河流相沉积环境。上部海湾相沉积速率的差异反映了沙脊区水流速度较小,淤积厚;潮沟水道内水流速度较大,淤积薄。
毕世普孔祥淮张勇张勇张晓波
关键词:粒度特征沉积速率水动力环境
青岛近海底质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被引量:10
2015年
根据青岛近海海域采集的157个和周边入海河流4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Zn)测试结果,系统地研究了该区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Nemerow Index)对其环境质量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青岛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Cu、Pb、Zn、Cr、As、Hg、Cd含量分布特征基本上分为3种类型:(1)Cr、Cu、Zn为一类,其高值区主要呈条带状或舌状自东北向西南延伸;(2)As、Cd、Pb为一类,其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崂山东南部海域;(3)Hg自成一类,其高值区集中在胶州湾北部。尼梅罗指数综合计算结果表明青岛近岸海域部分站位表层沉积物已经受到重金属的污染,污染主要集中分布在崂山东南部海域和胶州湾东北部区域。通过与河流表层样作重金属元素的对比研究,河流沉积物是该区重金属的可能来源之一。
刘珊珊张勇张勇毕世普林学辉张晓波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黄河中游主要支流输沙量变化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以60年来(1950—2009年)黄河中游7条主要支流(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及支流最终汇入黄河的控制水文站———潼关站逐年的水沙资料为依据,分析各支流年均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同时,对7支流、潼关、利津输沙量的年际变化过程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中游泥沙减少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变化的决定性作用。结果表明:黄河主要支流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显著的减少,与20世纪50—60年代相比,7条支流总的输沙量由13.5亿t/a剧减至最近10年的3.4亿t/a,减幅达75%。黄河中游输沙量的急剧减少是降水减少,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梯田、林地、草地、淤地坝等),以及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黄河中游主要支流输沙量的急剧减少是黄河入海泥沙通量锐减的决定性因素,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游引水、耗水的急剧增加以及水库调蓄(淤积)加剧了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快速减少。
张佳王厚杰张勇张勇
关键词:输沙量黄河中游
山东半岛中南部滨浅海地区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被引量:6
2015年
对取自山东半岛中南部滨浅海地区的137个表层样品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沉积物类型,探讨了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物类型与物质来源和沉积动力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粉砂组分平均含量最高,超过60%,含量等值线与海岸平行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近岸及河口地区含量最高,向海方向逐渐减小;粉砂和砂质粉砂是分布最广泛的沉积物类型,约占研究区面积的60%以上。崂山头以东海域沉积物分布类型简单、分布面积大,而崂山头以西海域包括胶州湾海域,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且呈斑块式分布;崂山头以西主要来源于山东半岛南部的中小河流和海岸侵蚀所带来的半岛型物质,受到潮流和波浪等动力的影响而形成;崂山头以东地区主要是来源于黄河细颗粒物质,物质输运及分布受到黄海暖流、黄海沿岸流和近岸流系的控制。
胡刚毕世普张勇张勇徐刚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
海洋地质浅钻岩心分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地质浅钻岩心分样装置,属于测试用样品的制备技术领域。其解决了现有分样工具存在的功能单一、步骤繁琐和任务繁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岩心槽、刻度转轴和刀片,岩心槽上方设置有带有刀片的刻度转轴,还包括固定平台...
张勇徐承芬王蛟马晓红宋晓帅
文献传递
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介绍
2020年
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是国家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是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海域重大工程建设,引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的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目标是运用现代地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集成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解决制约海洋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完成中国管辖重点海域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查明构造、地层、沉积和地球物理场等基本地质特征,编制满足需求的成果图件;试点开展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支撑生态文明和重大工程建设;形成成熟的航空物探方法技术体系。
张勇李学杰
关键词:海洋资源地球系统科学基础地质海洋强国地球物理场
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被引量:11
2020年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近年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东亚洋陆汇聚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本文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为指导,依托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际资料与成果,在东亚大陆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的框架内,对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期伸展、分层控制”为核心的“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本文首次将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稳定地块之间的区域,划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这一独立的一级构造单元,按照构造演化的差异,以台湾岛界大致可以分为北部的日本—琉球段和南部的菲律宾段。“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中—新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下,东亚大陆发生的多期次地质构造事件的深部板块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在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了中国海域东部带状变化、南部环状变化的地貌特征。海域地貌格局进一步控制了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陆源碎屑—条带状”和南部海域“短源河流-高角度陆坡-混合物源-环状分布”的沉积分异模式。
张勇姚永坚李学杰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王明健高红芳彭学超黄龙孔祥淮汪俊密蓓蓓钟和贤陈泓君吴浩罗伟东梅西胡刚张江勇徐子英田陟贤王哲李霞王忠蕾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相互作用过程重建被引量:4
2020年
晚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主要集中于东海东缘。中新世以来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冲绳海槽弧后张裂、台湾弧-陆碰撞等一系列重大构造过程,塑造了现今琉球沟-弧-盆体系、台湾碰撞造山带和南海东北部的构造-地貌格局。本文基于对重磁和多道地震资料的解译,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恢复了冲绳海槽构造演化史,阐明了冲绳海槽弧后张裂和台湾弧-陆碰撞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建了中新世以来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南海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模型。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板块汇聚背景下东亚大陆边缘深部动力-热力过程对浅部构造格局变迁的制约和影响。
尚鲁宁张勇姚永坚吴浩胡刚田陟贤
关键词:地震地层弧-陆碰撞冲绳海槽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