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 作品数:74 被引量:679H指数:15
-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差异和预测被引量:20
- 2020年
- 厘清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分析了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后果,测算出21年间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第一,从城乡来看,城镇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在考察期内都是逐步降低的;2004年之前农村人口老龄化质量高于城镇,2004—2009年间城镇和农村相当,2009年之后城镇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高于农村。第二,分区域而言,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最高,东北地区发展质量最低,普遍现象是农村老龄化发展质量低于城镇,且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在不断降低;第三,就未来趋势而言,未来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其差异在短期将继续增大。随后,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现实,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促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 李静吴美玲
-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 纵向干预、横向竞争与区域人才配置被引量:4
- 2022年
- 探讨纵向干预和横向竞争对区域人才配置的作用,并对纵向干预和横向竞争影响区域人才配置的机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纵向干预对区域人才配置起抑制作用,横向竞争与之相反,对区域人才配置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两者交互项对人才配置也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纵向干预加剧城市环境恶化从而抑制区域人才配置水平的提升,横向竞争通过促进人才流动来改善人才配置;受经济增长空间的约束和市场化水平的影响,无论是纵向干预对人才配置的抑制效应还是横向竞争对人才配置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均强于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均强于非省会城市。
- 司深深李静秦玉春
- 垂直专业化“挤出效应”与技术进步迟滞被引量:9
- 2016年
- 本文构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对垂直专业化技术进步迟滞现象进行解释。研究结果发现两条内在机制:其一,若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对发达国家技术存在依存关系,垂直专业化过程会"挤出"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水平,并把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锁定在技术低端的生产性部门,弱化了自主创新能力;其二,基于生产技术的偏向性,发展中国家也会将人力资本用于生产环节而不是创新环节,从而研发部门人力资本不足,表现出技术进步迟滞现象。基于反事实的论证结果表明,如果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人力资本与垂直专业化不同环节相匹配,则垂直专业化可以引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在垂直专业化继续深化过程中对初始人力资本适配性选择的要求。
- 李静李静
-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挤出效应
- 劳动收入变化中的要素收入结构和技能溢价:理论与估计
- 2024年
- 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体系中的比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构成的面板数据,从技能溢价和劳资收入比的视角出发,采用固定效应和Tobit模型探讨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其中存在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技能溢价和劳资收入比对劳动收入份额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技能劳动雇佣比对技能溢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应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引导技术进步,改善不同技能劳动要素收入及资本要素收入的关系,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双赢。
- 李静张静
-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技能溢价
- 性别平等中的教育性别差异与“性别红利”被引量:2
- 2022年
- 教育均等是追求性别平等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回报率随教育层次提升的增长,在当前新发展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聚焦于性别平等中的教育性别差异问题,定量分析我国各个教育层次的性别差异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教育发展得到政策支持的效果,最后回归到“人口红利”渐行消失这一背景下,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女性的人力资源优势及其衍生效应。
- 李静董晓净
- 关键词:人口红利女性人力资本性别平等
- 信息化何以加速人才集聚?--基于“宽带中国”的准自然实验
- 2023年
- “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中国2005—2019年284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构建多期DID模型,分析信息化对于人才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信息化对人才集聚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信息化可以通过加速创新的外部性助推人才集聚的放大效应;信息化对人才集聚的放大效应因城市规模、区域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人才更倾向于迁入规模较大的城市与人力资本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可以通过加速创新质量提升和创新数量增长来加深人才集聚程度,并且创新质量提升的贡献要大于创新数量增长;信息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作用,对周边城市人才集聚的放大效应要强于本地效应。因此,在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合作,实现区域信息化均衡发展,以优化人才区域分布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李静刘媛媛
- 关键词:信息化人才集聚
- 加工贸易、人力资本侵蚀与“出口学习悖论”被引量:1
- 2020年
- 文章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存在人力资本侵蚀效应的视角分析了“出口学习悖论”的深层原因。理论分析表明,加工贸易出口通过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扩张、比较优势固化、研发部门人力资本挤出等机制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侵蚀效应,抑制了企业出口学习效应的充分发挥和生产率增长。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对人力资本积累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在发展初期,加工贸易出口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当其跨越一定的门限值之后,延续既有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则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显著负向侵蚀效应。
- 郝楠李静
- 关键词:加工贸易干中学效应
- 满足内需的循环格局及其优化研究兼析省内循环的形成与省际循环网络
- 2023年
- 利用2007、2012、2015、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通过国际循环、省际循环、省内循环的分解,刻画为满足国内最终产品需求而在生产环节上形成的省域及产业循环格局:在需求侧,省域和产业的三种循环中均是省内循环占主体地位,并表现出利用国内分工(特别是省际分工)替代国际分工的趋势;相对而言,先进省域(东部沿海区域)的生产更多地使用来自国外的增加值,因而更易受到国际供应变化的影响;同时,先进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以及矿产能源领域存在更大的被“卡脖子”和断供的安全隐患。在供给侧,各省域的省内循环占比均较高,形成了由本省需求驱动本地生产资源整合的省内循环模式;政府消费需求驱动省内循环形成的偏向性最高,电热燃水生产供应及建筑业、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驱动省内循环形成的偏向性较高,而采矿业和制造业驱动省际循环形成的偏向性较高;在省际循环网络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河南、河北和安徽处于核心位置。面对“卡脖子”和断供难题,应通过加强省际循环来积极应对,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更高水平国内大循环。
- 李静王蕾
- 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侵蚀效应”与国际技术差距——基于2001—2015年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被引量:15
- 2018年
- 在国际技术差距和技术扩散的视野下,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促进技能溢价上涨、人力资本过时、技术锁定与依赖等中间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侵蚀效应”,这不仅会抑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更使其自主创新和技术差距收敛之路面临挑战。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从提高劳动力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大自主创新以及加快劳动力市场供给侧改革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 郝楠李静
- 关键词:技术进步技能溢价
- 人力资本错配下的决策:优先创新驱动还是优先产业升级?被引量:118
- 2019年
- 如何将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相结合,以实现新时代下经济的平稳过渡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研究表明,在市场条件下,后发国家的经济转型伴随着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错配,其占优决策为优先作好产业升级,而不是创新驱动。然而,如果后发国家一直保持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而不纠正人力资本与传统产业间的错配,则难以实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纠正错配时,后发国家如果过多地强调自主创新,而忽视产业升级,可能违背市场规律,难以摆脱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就纠正人力资本错配而言本文的政策建议为:通过深化市场化导向的制度变革、提高高技能产业的投资回报、提升人力资本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以及积极鼓励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式改善人力资本错配现状。
- 李静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