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强

作品数:21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化工学院CNPC催化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理学
  • 8篇化学工程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篇催化
  • 6篇催化剂
  • 4篇吸附剂
  • 4篇费托合成
  • 4篇Β沸石
  • 3篇脱除
  • 3篇吸附脱除
  • 2篇液态烃
  • 2篇钴基
  • 2篇钴基催化剂
  • 2篇辛烷值
  • 2篇裂化
  • 2篇硅铝比
  • 2篇合成气
  • 2篇芳构化
  • 2篇SIO
  • 2篇Y沸石
  • 2篇CU
  • 2篇CU(I)
  • 2篇L沸石

机构

  • 21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太原理工大学

作者

  • 21篇李强
  • 14篇窦涛
  • 7篇康善娇
  • 7篇张瑛
  • 6篇代小平
  • 6篇巩雁军
  • 6篇余长春
  • 6篇沈师孔
  • 5篇徐继鹏
  • 4篇潘惠芳
  • 4篇郑燕英
  • 2篇赵震
  • 2篇徐庆虎
  • 2篇李玉平
  • 2篇霍全
  • 2篇陈然
  • 2篇王姗
  • 1篇胡思
  • 1篇潘智勇
  • 1篇沈志虹

传媒

  • 3篇全国催化学术...
  • 2篇燃料化学学报
  • 2篇石油炼制与化...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第九届全国化...
  • 1篇工业催化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化工进展
  • 1篇抚顺石油学院...
  • 1篇石油化工
  • 1篇第十届全国青...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具有多级孔结构的NH_4-β沸石的直接合成及其性能被引量:4
2009年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15)为模板,设计氟化铵作为矿化剂,在近中性条件下直接合成了具有微孔-介孔复合孔道的铵型β沸石.合成样品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分热重(DTG)以及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氟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沸石的孔结构、酸性质均起到了一定的调变作用.该沸石具有发达的呈梯级分布的多级孔结构,孔容高达0.67 cm3.g-1,且具有较强的Bronsted酸和适度分布的Lewis酸,大大改善了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的扩散和反应性能.在混合C4烃的催化裂解反应中,该沸石与传统方法合成的β沸石相比,其转化率提高了约15%,烯烃(乙烯和丙烯)产率提高了近10%,芳烃(苯和甲苯)产率提高了3%.
陈然巩雁军李强窦涛赵震徐庆虎
关键词:催化裂解
添加锰改性L沸石对烃类裂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制备一系列不同Mn含量的超稳L沸石(Mn-USL沸石),将Mn-USL沸石替代质量分数为5%的REUSY沸石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用标准轻油微反方法(MAT)对各催化剂样品进行性能评价,重点考察了添加不同锰含量的USL沸石对催化剂活性、比积炭、气体产物组成、氢转移反应活性、汽油辛烷值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化催化剂中加入一定量Mn改性的USL沸石后,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降低比积炭,并可以在降低裂化汽油中烯烃含量的同时提高异构烷烃的含量,汽油的辛烷值变化不大。
丁淑芳李强潘惠芳沈志虹
关键词:裂化催化剂辛烷值L沸石锰含量改性
固相离子交换法制备Cu(Ⅰ)β沸石及其吸附脱除噻吩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在合成Naβ沸石的基础上,采用固相离子交换方法制备了Cu(Ⅰ)β沸石吸附剂,将其首次用于噻吩类硫化合物的吸附脱除研究。考察了交换温度和铜源CuCl的用量对Cu(Ⅰ)β晶体结构和离子交换程度的影响,得到了合适的交换温度和铜源CuCl用量范围。以噻吩硫为模型化合物,比较了Cu(Ⅰ)β,Naβ,Hβ,Cu(Ⅱ)β沸石的吸附脱硫效果。结果表明,Cu(Ⅰ)β对噻吩的吸附脱除率最高,120min时达到95%,表现出对噻吩较强的吸附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Cu(Ⅰ)β沸石的穿透硫容达到0.144mmol/g,饱和硫容达到0.397mmol/g。
康善娇窦涛李强张瑛
关键词:离子交换吸附剂噻吩
Co-CeO<,2>/SiO<,2>催化剂宏观动力学研究
本文从幂指数速率方程(R<,CO>=kP<,H<,2>><'a>P<,CO><'b>)出发,通过一系列动力学实验和数据处理,建立了适宜于固定床反应器的Co-CeO<,2>/SiO<,2>催化剂反应动力学模型.
李强徐继鹏代小平余长春沈师孔
关键词:负载型催化剂费托合成动力学
文献传递
助剂锆对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03年
考察了添加Zr助剂对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TPR、TPO、XRD等表征。结果表明,Zr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使C5+烃类的选择性增大。Zr的含量和催化剂焙烧温度、反应温度均对催化剂的性能有较大影响。用CODEX软件优化表明,当催化剂中Zr含量为Zr/Co=0.36(原子比),焙烧温度为673K,反应温度为488K时,C5+收率最大。加入Zr能有效抑制积炭的生成,但催化剂上炭物种的活性变差。
李强徐继鹏代小平余长春沈师孔
关键词:费托合成钴基催化剂化工利用
表面活性剂对β沸石合成的影响
在β沸石的合成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晶化反应的进行,缩短晶化时间,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利用晶化曲线考察了反应过程的变化;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TGDTA分析和低温N吸附对产品的物相、晶体形貌...
邢法猛巩雁军李强胡思潘惠芳窦涛
基于固相转化工艺Y型沸石的制备与表征
<正>NaY沸石是制备石油裂化催化剂的主要原料,是石油化工领域催化剂和何吸附剂用量最大的分子筛之一。常规水热合成法,存在着硅铝比不易控制和液相中硅源、铝源及碱液随母液排放,造成原料极大浪费,形成生态环境污染,而且存在产率...
雷小松窦涛康善娇李强霍全张欢巩雁军
关键词:Y沸石产率硅铝比
文献传递
常温常压下β沸石改性吸附剂脱除噻吩类硫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在合成不同硅铝比Naβ沸石的基础上,采用固相离子交换方法制备了Cu(I)、Ag(I)离子改性的β沸石系列吸附剂。样品的结晶度和BET比表面积有所降低,XRD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随着硅铝比的增加,Naβ样品的BET比表面积增加。Cu(I)、Ag(I)离子的引入使样品的红外骨架振动峰向低波数移动,与相同硅铝比的Naβ沸石相比,吸附剂的BET比表面积有所降低。对模型油的静态吸附结果表明,硅铝摩尔比为25时Cu(I)β吸附性能最好,模型油中硫的质量分数降到10×10-6以下,脱除率达到95%,Ag(I)β次之,脱除率达到87%。常温常压下固定床动态吸附穿透实验得到Cu(I)β、Ag(I)β的穿透硫容分别为0.144 mmol/g和0.132 mmol/g。
康善娇窦涛巩雁军李强郑燕英
关键词:吸附剂
Co/SiO_2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液态烃研究——反应条件的影响被引量:11
2001年
采用初湿法制备了Co/SiO2 催化剂 ,并对催化剂进行了TPR研究及XRD表征 ,发现在焙烧后的催化剂上 ,Co主要以Co3O4 物种的形式存在 ,其还原过程分两步进行 :Co3+→Co2 +→Co0 。考察了Co负载量、反应温度、压力、空速等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费托合成反应受条件的影响非常大。对合成液态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中温。
李强代小平余长春沈师孔
关键词:费托合成钴基催化剂液态烃一氧化碳加氢液体燃料
新型吸附剂的固相制备及其吸附脱除噻酚硫的研究
本文采用新颖的固相离子交换方法制备了Ag(Ⅰ)Y、Cu(Ⅰ)Y沸石,通过比较NaY与Ag(Ⅰ)Y、Cu(Ⅰ)Y沸石的XRD图谱发现,固相离子交换制备的Ag(Ⅰ)Y、Cu(Ⅰ)Y沸石中不存在AgNO3、CuCl晶体.以噻酚...
康善娇窦涛李强张瑛郑燕英
关键词:吸附剂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