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3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600Mpa级TRIP钢成形性能的研究
- 本文对600Mpa级TRIP钢先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金相组织考察,之后进行弯曲实验、凸耳实验、扩孔实验和杯突实验等有关成形性能的实验,对材料的成形性能进行综合的测试,结果表明600Mpa级TRIP钢的成形性能良好,激光焊...
- 李强江海涛唐荻刘强
- 关键词:TRIP钢激光拼焊
- 文献传递
- Cr对低碳Si-Mn系TRIP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07年
- 主要研究了Cr对低碳Si-Mn系TRIP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利用Formastor-F型膨胀仪测定了含Cr和不含Cr两种低碳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分析指出了Cr对连续退火工艺的潜在影响;然后采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两种钢的薄板试样进行了连续退火模拟实验,并通过拉伸试验测定了力学性能;最后采用金相、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考察分析了两种钢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含Cr的TRIP钢的组织比较细小,铁素体晶粒近似等轴分布;两种TRI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相近,但含Cr钢的残余奥氏体中的含碳量较高。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含Cr钢在热轧阶段较易生成细小的组织,而在热处理阶段则抑制贝氏体的生成,最终获得稳定的残余奥氏体。
- 杨梅梅唐荻刘仁东江海涛刘强
- 关键词:CR元素TRIP钢
- 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17
- 2007年
-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贝氏体等温转变后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RIP钢在贝氏体转变区400℃~440℃下保温120~300 s,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断增多、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大致呈降低趋势。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主要以薄膜状、粗大块状和细小粒状的形态存在。粗大块状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薄膜状次之,细小粒状最稳定。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足,或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偏高造成碳含量的不足,都会导致TRIP钢综合成形性能的降低。此外,贝氏体等温处理时间过长,渗碳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从而降低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 江海涛唐荻刘强刘仁东严玲
- 关键词:TRIP钢残余奥氏体稳定性
- 冷轧TRIP800钢的组织性能和形变行为被引量:1
- 2009年
-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MTS拉伸实验机、LEO1450携带EBSD系统的扫描电镜与高倍电镜等对TRIP800进行了组织性能考察,并对其形变过程裂纹走向与断裂机理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实验钢退火加热温度为840℃,保温120 s后获得最优力学性能。其残余奥氏体晶粒主要分布在晶界处,且尺寸在3μm以下。原位拉伸时,当试样裂纹尖端遇到残余奥氏体时,应力集中促使马氏体转变,裂纹尖端被钝化,产生TRIP效应。最后,试样断口中部为剪切断裂,边部为塑性断裂。
- 唐小勇江海涛唐荻刘强杨梅梅
- 关键词:TRIP钢退火残余奥氏体
- 加热温度对TRIP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及室温组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采用膨胀法在DIL805热膨胀仪上测定了不同加热温度下实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不同加热温度对CCT曲线和冷却试样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由完全奥氏体化温度降低到两相区内较高温度时,CCT曲线中铁素体转变区左移;当加热温度处在两相区范围内时,随着加热温度的降低,铁素体转变被推迟,使得CCT曲线右移;新生铁素体外延生长方式和奥氏体中碳富集程度的差异是导致上述变迁的主要因素.
- 范东亮米振莉李志超刘强
- 关键词:TRIP钢连续冷却转变
- 热处理工艺对冷轧TRIP800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技术分析了两种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TRIP800钢板取向分布、晶粒角度、显微织构与残余奥氏体的分布及其稳定性,并结合试验钢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两类试验退火钢的晶粒没有优势的取向分布,呈现较弱的织构;面心立方晶粒中的取向以{001}<100>与{011}<100>较多;残余奥氏体大多以分布在晶界上为主,但拉伸断裂后基本上消失,即产生了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而体心立方晶粒内部的残余奥氏体相对稳定,断裂后还有部分稳定的存在。
- 江海涛唐小勇唐荻刘强
- 关键词:晶粒取向
- 冷轧TRIP800钢组织性能与形变行为的研究
- 在实验室研发了800MPa级低成本C-Si-Mn系冷轧TRIP钢,比较了不同临界退火温度下的力学性能,并分析了TRIP钢组织的强化机理.采用电子背散射EBSD观察了实验TRIP钢残余奥氏体的形态与分布,利用X射线衍射对变...
- 唐小勇江海涛唐荻刘强杨梅梅
- 关键词:TRIP钢退火温度残余奥氏体形变行为
- 文献传递
- 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49
- 2007年
-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贝氏体等温转变后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RIP钢在贝氏体转变区400~440℃保温120~300 s,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断增多,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呈降低趋势。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主要以薄膜状、粗大块状和细小粒状的形态存在。粗大块状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薄膜状次之,细小粒状最稳定。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足,或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偏高造成碳含量的不足,都会导致TRIP钢综合成形性能的降低。此外,贝氏体等温处理时间过长,渗碳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从而降低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 江海涛唐荻刘强刘仁东严玲
- 关键词:TRIP钢残余奥氏体稳定性
- 800MPa级冷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组织与性能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全自动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新开发的800MPa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CCT曲线,据此制定了12种工艺对试验钢进行退火处理;通过拉伸试验测定了经不同工艺退火处理试验钢的力学性能,确定出了最优热处理工艺;对经最优工艺退火处理钢的显微组织和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工艺处理钢均获得了800MPa以上的抗拉强度,获得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强塑积最大)的热处理工艺为830℃退火120S后,先以20℃·s^-1的速率缓冷至700℃,再以40℃·s^-1的速率冷至400℃,并在400℃等温处理400S,最后以20℃·s^-1的速率冷至室温;经最优工艺退火处理后钢的显微组织为50%铁素体+38%贝氏体+12%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主要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处,或铁素体与贝氏体的晶界处,还有小部分存在于大的铁素体晶粒内;在拉伸过程中试验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相变大部分发生变形量为10%~20%阶段。
- 刘强唐荻江海涛刘仁东
- 关键词:残余奥氏体
- 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相变与断裂机制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文章以CR600TRIP工业成品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彩色金相和EBSD等技术手段,在详细考察TRIP钢的微观组织,特别是残余奥氏体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定量变形和SEM原位拉伸试验,对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相变行为和钢的断裂机制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相变顺序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而其断裂机制主要为微孔聚集型断裂。
- 刘强江海涛唐荻刘仁东唐小勇
- 关键词:TRIP钢